近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一文《住多久才算是家》的文字,才明白父亲这个暑天的一些煞费苦心不再令人费解。
父母离开老家来到县城生活,已快十个年头了。两老住着一套近160平的房子,没有与儿女媳婿孙在一起的代沟与不调和,亦没有缺衣短食无人聊天度时光的苦恼,可是父亲在今年这个特别酷热的夏天当中,竟给我安排了一件特别让人想不通的事情。
那天,我在武汉刚回,他给我打电话,叫我晚上过去坐坐,有事要商量。我心一惊,难道是身体又不舒服了吗?
晚上过去,身体倒是正常,但是没想到他却要我在高温近四十度的天气里,开车带他和母亲回老家,把窗帘拆下来洗干净。
我忍住了心中的诧异,连问他三次,天气这么热,洗窗帘干嘛,是要回去住吗?塆里井水十多年没人用了,哪里去洗窗帘?回去住要是突然病发了,怎么来得及叫医生?我不同意。
母亲也不同意,母亲说,回去买菜买东西都不方便,再说了塆下里也没有几户人家了。
父亲有些赌气的说,你们不洗,我去洗,就在塆里的水塘洗。
我长叹一声,你平时在家什么时候洗过衣服,不都是母亲用洗衣机洗的吗?你在塘里洗,还不如不洗。
(父亲在老家门口,见到我们回来非常开心)
不能和老人置气,更何况父亲近年来冠心病经常犯,我得忍住自己的不理解,想办法把这件事情圆过去。
我对他们说,要想回去住,洗窗帘是小事,必须先把家里的水接通。水接通是大事是正事。塆里的几户人家早就没有用原来的老水井,老水井无人清洗,怕是不能用了。只有接自来水了。
父亲终于听进了我的话,我在一个星期内跑水厂开户、找民工挖沟埋水管、找水电工维修、更换入户的水龙头、水管等,经过四次的反复跑路,终于把自来水接进了老家中。热水器也都接好了。
铺满灰尘的老家,有了水后,我都感觉活了起来。
平时总是在家里沙发上“葛优躺”的父亲,连晚饭也是母亲送到沙发前的茶几上,这回竟然自己拿水盆接水,用抹布反复擦拭老旧桌椅床凳的灰尘,大汗湿透了他的白背心,人却一直没有停下来。屋内擦干净了,又拿起锄头和砍刀到屋外,清理四周的排水沟。水沟早就被屋后的毛竹落叶、毛叶根所侵占,樟树叶、皮树叶、泡桐树叶等杂树叶填满了一沟,要弄干净它们可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我说,出点钱叫塆里的人搞吧,天气这么热,身体弄病了可不是好玩的。父亲仍是自顾自地铲挖,看见父亲轻松挥铲的样子,我心头一热,我是很久没看到这么生龙活虎干农活的父亲了,有那么一刹那,感觉回到了小时候。父母还年轻,我们姐弟都小,而且家里家外有母亲饲养的鸡猪在觅食。
“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细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
作家刘亮程的这段话,用在此时此刻的我父亲身上,真是恰如其分。布满灰尘的四方桌、条柜、衣柜、靠椅,灰暗的房屋外墙、水沟,及至屋后的树、竹、草,每个角落都布满着父母当年的甜酸苦辣,有儿女的气息,家禽的气息;有收获庄稼的气息,劳累一天后端着碗吃饭看电视的气息;有一年到头精打细算,节余多少可以添置一些必用品的气息,这些不是住在城里的舒适所能代替的。
这个时候,我竟隐隐生起喜欢父母回来住的念头了。父母回老家住,最起码是身体还健旺,菜地里总有四季可口的蔬菜,回家总能随着父母到菜地头摘菜采豆,还能吃上柴火灶煮的锅巴粥。
说到底,这里是我的老家。
也是我心心念念,总是梦醒时分渴望见到的老家。
“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
(父亲在小区一隅种菜种鱼腥草)
每个塆村里都有这样的老人,我父亲也不例外。好几年以前,父亲就带着我们姐弟,确认了他和母亲的墓地。对于父母,做子女的总是极力避免提到死这个字,但是父亲这次要回老家住的想法,尽管他没有明说,但是我知道,首要的出发点就是,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人总要走到这一步,到时候怕来不及,所以要提早把老房子弄得妥妥的。
刘亮程的这段文字,我父亲也曾这样做过,那些他早就安排好了,只不过现在是在一步一步安排更多的事。
在处理这些事的过程中,我都努力用“叶落归根”这句古语来排遣,所以父亲说的每件事我尽管很排斥,但都是极力去做好。我在想,也许到我老了的时候,也会是这样的倔强和不可思议吧。
但是,请看刘亮程的以下文字:
“家园周围的这一窝子空气,多少年被我吸进呼出,也已经完全成了我自己的气息,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我在院子里挖井时,在西边的墙角上,我的尿水年复一年已经渗透到地壳深处,那里的一块岩石已被腐蚀得变了颜色。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怎么会离开它呢。”
我的生命已在这儿“上抵高天,下达深地”,我怎么会舍得离开它呢。原来,要回老家住真的不是“叶落归根”几个字所能概括的。读至这儿,我已能完全理解父亲为什么要极力回老家住的念想了。
他是要回那儿与他一辈子的气息相接通了。而人活着,不就是一口气的事吗。(2024.8.22写于漕河)
(父母在黄州看望上班的孙女合影)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小说《虚土》《凿空》《捎话》。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2023年8月11日,刘亮程的《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6665
评论列表(11条)
人老了,心心念念的是根,是家,是故乡!感人的文章!
读着读着,感觉就像是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心目中的老家。住多久才算是家?我想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气息相通,根之所在就是家。霁月的文字很感人,特别是你对父母的理解,更是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老家的气息,一生的眷恋。
浓浓故乡情,深深根基爱。
上抵高天上,下达深地里。
感人的文章,宽广的胸怀。
霁月将刘亮程的文章与父母亲,与老家的情意与气象融会贯通,让人感受到霁月对老家对父母的爱有多深,深度共鸣。
人老了不是“落叶归根”,是“上抵高天,下达深地”是一天天的生活的沉淀的气息![赞][赞][爱心][爱心][花][花][花]
落叶归根是每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共同愿望。
霁月老师的读书,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形成文字的刘亮程的书,一本是现实中父亲这本书。读刘亮程的书,加深了对父亲执意回老家的理解。读父亲这本书,体会了刘亮程书中的文学是如此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融会贯通读两本书,是霁月老师的才华。欣赏,点赞!
还有一个老家让人眷念真好! 我的老家, 早已被推土机推走了。只能想想老家的气息了。
乡村的家,像个家,给人怀旧思乡的念想,因为那里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我打小住在小县城,住了二十几年的公房拆迁了,随父母搬家,后来成家立业,家一搬再搬,住的都是楼房。所以,我的故乡情节似乎比较淡漠。
人是有念想的,根,就是人生最大的念想。先别说叶落归根,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呱呱落地的地方,这就是自己的根,就是人生无法抹去的念想。
刘亮程的文字,读着读着,无声中产生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