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采访已经过去许多年,但是一些细节仍然刻在我的记忆中,时不时地在我的脑屏幕上回放。
按照提前的预约,我敲开了采访者的家门。接待我的是他的儿媳妇,这样说有点绕,直白地说,我要写的主人公李鸿业先生是原矿业公司的地质勘探总工程师、地质学家。此人已去世多年,我要通过他的家属来采访了解他的生前往事。
他的儿媳热情地接待了我,我打开笔记本,准备按照我的套路,1、2、3、4地问下去。
她说,不急。她从佛龛的供桌上拿下来一个香蕉,这时我才注意到客厅的一角供奉着佛龛,那里香烟缭绕。那个香蕉有斑驳的黑点,显然已经供了许多天,而且有很浓的佛香薰过的味道。她说,你先把这个吃了。我推让,谢谢,我不吃。她坚持,吃了吧,对你有好处。我不解,继续推说,谢谢,我不吃。她仍然坚持。她也是知识分子,在某校任教。我当时的感觉是:如果我不吃,采访就不能开始。我把香蕉皮扒了一小段,咬了一口,咽下去,那香薰味其实有点难以下咽。不过采访开始了。
她把我领到阳台,指着西北角的两个大编织袋和两个纸壳箱说:他的材料都在那儿,你自己看吧,她递给我一个凳子。我走过去,心一沉,我面对的是尘封的遗物。显然她是从别的储藏室搬来的,为了我的这次采访,她也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吃香蕉是为了保佑我吗,或者她许下什么愿,我不得而知。
采访前,我已经对采访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中华创业功臣大辞典》上记载,李先生是原鞍钢矿业公司地测处处长、地质勘探总工程师,在建国初期,他创建地质勘探队伍,在主持鞍钢地质勘探工作中探明了所属矿山的地质储量并找到众多矿产,为鞍钢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矿源。他的著作《矿山地质通论》一书,填补了我国这一学科的空白,曾经获得鞍钢恢复建设功臣奖金奖,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面对如此庞杂的材料,我想在短时间内,翻看寻找我需要的东西,我快速地挑拣过滤,找出重点中的重点,并迅速地作记录。对于那些我一时弄不懂的地质学理论,我尽量做到原汁原味的摘抄。不知是不是那个香蕉起作用,我的采访非常顺利。
在李先生的记录中,他带领地质勘探队踏遍铁山寻宝藏,深涧峡谷、荒山老林,悬崖峭壁,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有一次他们三人在找矿途中遇到山洪暴发,洪水像咆哮的野兽向他们扑来,转眼之间,命悬一线,三个人急中生智,抓住青藤,攀伏在悬崖上,坚持了几个小时才脱离了险境。
他以地质学为基础研究地球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天体演化,在他的学术著作《两极挤压说》中,他写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普通行星,认识地球不仅要认识现在,还要了解地球的过去,即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太阳系起源演化的一般规律。《大地构造学新见解——两极挤压说》一书在天文学上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原始物质和星系等重大悬题。在地质学上解决了地球动力和有关成矿,地震,天体演化,地球诞生,发展和未来等问题,并做出了系统科学的论断。该学说在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第三十届地质大会上,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那两个编织袋里装着他不同时期的著作手稿,工作笔记,日记。各种各样的纸张,年代久远的已经氧化发黄,字迹模糊。可以想像,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他把书稿反复修改,完善,一遍又一遍地抄写,书稿摞起来有一人多高。纸壳箱子放的大部分是发表过他作品的书刊、杂志、报纸。那里的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是老人家心血浇灌的结晶。对着这堆遗物,我的敬仰油然而生,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他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几次被毒打的昏死过去。他还是坚持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没有纸,他向医生要来病历纸写书稿,在那些书稿中就有用医院的病历纸写的字。脚下这个蓝色的星球,我们一生朝夕相伴,它的起源、它的演变、它的过去、它的未来对我们一般人来说,那点知识都是书本教的。我们不会去探讨、研究、追问,但对于一个地质学家来说,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基础理论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地质学的发展,同时又关系到寻找矿产资源,预测地质灾害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每一个钻孔即是在寻找矿源,也是在发现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平常人看见的只是地球表面的山川河流,风光景色。在李先生的眼中起伏的山脉、浩瀚的海洋都暗藏着地球的前世和今生的密码。
1993年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他的《大地构造学新见解——两极挤压说》终于出版了,这是他花费26年心血写成的68万字的科学专著,这一年他已经76岁。智慧和心血化作彩虹高悬在他暮年的长空。这部著作的出版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全国多家报刊进行了报道,给与充分的肯定。
除了学术著作之外,晚年他爱上了国画,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他的作品,并且多次获奖,三十多本各种奖项的红色获奖证书,我还记得他的一幅画,画面的背景是茫茫的大海,奔涌的浪花,沙滩上是一只漫步的小鸟。构图别具一格,发人深思。壮阔的海洋和渺小的个体生命让我联想到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生学习进取,孜孜不倦,他的眼中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让我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探索不止、笔耕不辍。他寿享88岁,他去世后,约稿的电话还时而响起。
他的《两极挤压说》创立了大地构造新学说,开创了人类认识宇宙、了解地球演化的新领域,这是他创造的奇迹,也为后学者留下一把探索宇宙奥秘的金钥匙。《两极挤压说》出版后,他继续研究、完善这一科学成果,期待着再版时把他的新论点加进去。
那些年我采访过许多先进人物,省、市、全国劳动模范,差不多都忘了。只有他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于众生草木中,突兀见高山的敬仰。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6484
评论列表(18条)
那个香蕉,有些神秘感。您采访的主人公,有才华,有思想,有建树,有贡献,是给了不起的人物 ,令人高山仰止!
@鸣虫:谢谢点评,金秋快乐。
读文后心生悲哀。人生苦短,再好的成就在没有传承意识的后代面前也如同一堆占地的废纸啊。
@晓舟同志:谢谢点评,人生短短不过百,辛苦奔波忙一场,到头来一堆手稿无人赏,感觉几分悲凉。
地质学家不简单,中华创业功劳大。
矿山地质通论著,突出贡献老专家。
踏遍铁山寻宝藏,深山峡谷只等闲。
荒山老林寻路走,悬崖峭壁攀登上。
两极挤压新见解,大地构造不寻常。
学术著作等身长,晚年犹喜画国画。
报刋杂志常发表,获奖证书满箩筐。
众生草木艳阳照,高山敬仰铸辉煌。
采访手记大文章,细节深刻永不忘。
@阳光笙箫支剑笙:点评赋诗一首,激情洋溢,概括总结,精彩凝练,字字珠贝之光,欣赏拜读。
这样的采访情境,由于细节情景交融,不同一般,因而引人注目,由此引出踏遍青山寻找矿产资源,并有经典学术著作的当代地址学家李鸿业事迹,感人肺腑,大手笔也。
@锦瑟黎燕:就是当年的采访笔记加工一下,他的事迹我一直铭记在心,这样优秀的人也是自己前行的榜样。
你的文字十分传神,无论写什么,都引人注目,极具个性化异彩与艺术魅力。
@锦瑟黎燕:谢谢美言,吉祥快乐
一次很特别的采访, 难怪能牢记在心。采访文字, 与文字交谈, 学习、欣赏、感慨着……
@轻品慢尝:谢谢点评,金秋快乐。
这些年地质工作者不受待见,你怎么会想到去采访这样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人?
建国后地质事业飞速发展,队伍壮大,提交的地质报告很多,探明很多大型矿藏。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地质勘探走下坡路,几乎被下马。这里的心酸苦辣只有我们这些老地质队员知道。
@地质之花:是我退休前,公司安排的采访,您是老地质队员,深知其中苦辣酸甜。我也是在采访中被他的事迹感动,一直铭刻在记忆中。谢谢您的深度点评。
我还是琢磨不透,为啥要先吃根香蕉才能接受采访?[偷笑]
@难诉相思:我想,香蕉是供品。女主人应该是许了愿,毕竟我翻看的是老人家的遗物,她可能要告知一下。
一次特出的采访,从吃香蕉开始,书写着当代地质学家李鸿业的事迹,给读者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含羞荷:谢谢点评留暖,金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