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莫砺锋《漫话东坡》, 在下文中简称“林传”、“李传”、“莫话”。
宋神宗朝的1077年春, 东坡到徐州任知州。距离第一次到凤翔任职的1061年, 时光之河流了16年。1064年, 凤翔任期满后回京任职一年, 接着三年在家乡为父亲守制, 然后还京任职三年后, 自请外放到杭州。杭州任期满三年后, 申请到山东密州赴任, 两年后又到徐州。这时, 东坡早已不是职场小白了。不谈在京都的职位, 地方职位, 从秘书长到副长官如杭州通判, 再到正职一把手如密州知州和徐州知州, 41岁的东坡完全可以大显身手了。
写东坡在徐州的政绩, “林传”和“李传” , 都以“黄楼”为小标题, “莫话”的小标题虽是“徐州抗洪”, 但也隆重推出“黄楼”, 这个“黄楼”很耀眼。
东坡到徐州的四个月后, 遇上罕见的洪灾。那年七月黄河决口, 洪水淹没了四十五个州县。东坡早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组织民工积累土石, 并修缮堤坝。到了八月, 数日的暴雨使洪水如猛兽, 向徐州扑来。满城人心惶惶, 一些富人收拾细软, 聚集在北城门, 要出城避难。东坡深知富人一出城, 全城百姓就会人心动摇, 徐州就会成为被洪水肆掠的弃城。于是他亲临现场, 振臂说: 只要我在, 就不让徐州被洪水击溃。在他的带领下, 许多百姓自愿参与抗洪。
东坡先征集五千民夫, 抢修堤坝、加固城墙。局势紧急, 五千民夫很快就不够用了, 他又斗胆申请调集汴京的禁军。禁军首领看到满身泥浆的苏知州, 立刻服从调配。徐州原有的数百艘公私船只, 也被苏知州调来揽在城墙外侧, 来减轻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历时两个多月的奋战, 洪水退去, 徐州城度过一劫。
事后, 东坡说: 我哪里通晓土建水利, 就是职责所系。我“言轻不足以取信, 惟念此一城生聚, 必不忍弃为鱼鳖也。” 职责所在, 行业和专业的壁垒土崩瓦解。
洪水刚退, 东坡就上书朝廷, 请求拨款修筑新的防洪堤坝。奏书石沉大海, 他就一而再, 再而三的上书陈述情况、分析厉害, 还写信给在朝中任职的友人, 请他们代为催促朝廷。到了第二年的二月, 拨款下来了, 还允他动用部分地方财政施行其水利方案。同时, 皇帝的嘉奖也下来了, 此嘉奖距离乌台诗案仅一年有余。皇帝的红脸白脸反转自如。
这年的八月, 新的防洪大堤竣工, 外城墙也修缮一新。同时, 一座高楼也矗立在彭城东门上。此楼“垩以黄土”, 它是为抗洪胜利而建的。在相生相克的五行观念中, 土能克水, 土为黄色, 因此, 这楼被东坡取名为黄楼。“李传”中说: 这黄楼还有材料来自于徐州府的一个旧厅堂, 这厅堂俗传是项羽所建的霸王厅。东坡厌恶其名的张扬, 下令拆毁, 将材料用于建造黄楼。
这黄楼上还镶嵌有一块石碑。“林传”和“李传”说: 石碑上刻的是东坡写的《奖谕敕记》, “莫话”说刻的是子由写的《黄楼赋》, 这块石碑早已不存。“林传” 记了石碑被毁之事。黄楼矗立于蓝天下一年后, 乌台诗案发生, 接着东坡被贬。他的碑铭奉命被拆毁, 当时的徐州知州把石碑丢入附近壕沟中。十年后, 皇家收集东坡手稿时, 另一位徐州知州叫人把石碑从沟渠中挖出来, 然后星夜赶制了几千份拓本后, 谎称苏碑的禁令未解除, 于是又毁掉了石碑, 这样拓本的价值就不断升值。苏知州为徐州城的安危殚精竭虑, 这个知州却削尖脑袋牟利, 这高下简直就是喜马拉雅山脚和山巅之差。
地处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 在2011年成立了苏轼研究院。这倒是为哪般?
在东坡来徐州之前, 人们不知道徐州有煤矿资源。徐州冬天很寒冷, 森林资源也不丰富。天寒地冻时, 柴价暴涨, 取暖很成问题, 东坡来徐州后就派人四处寻找煤矿。皇天不负有心人, 煤矿真的被找到了, 而且矿产丰富、品质优良。一所矿业大学建在徐州, 这不是偶然; 矿业大学建苏轼研究院, 也不是心血来潮。
2023年的中秋月圆时, 中华儿女都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矿业大学中秋晚会舞台上,正在演出校园原创大剧“石炭歌者苏徐州”。这个剧也把苏徐州抗洪的故事镶嵌进去了, 央视纪录片《定风波》记录了这个演出。东坡永远刻录进一个城市、一所大学, 也将一直和这个城市、这所大学同呼共吸。
走笔至此, 真不甘心在徐州的苏知州, 仅仅是一个劳模和人民公仆, 虽然他确实是。他是一个公务员, 公务很繁忙, 可他也是一个文人墨客, 走到哪里都不免要吊古感怀一番, 在徐州他吊啥古感何怀了? 东坡的一首词作了回答。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词是东坡夜宿燕子楼做梦的抒怀之作。在燕子楼夜宿的时间是建黄楼之后。这个燕子楼是有来历的, 白居易写过三首《燕子楼》绝句。白在诗序中说: 他的一个姓张的朋友做徐州刺史时, 有一个能歌善舞的爱伎名叫盼盼。白到徐州时, 受张刺史款待, 酒酣时那个盼盼歌舞助兴。张刺史去世后葬在洛阳, 张的旧宅中有小楼名燕子楼, 盼盼念旧情寡居燕子楼十余年。白居易写的《燕子楼》绝句, 盛赞盼盼情感坚定深厚。
燕子楼因白居易的诗而有名, 曾无数次重修建。距白居易写《燕子楼》绝句的两百多年后, 东坡也来了燕子楼, 还夜宿于此。他写的《永遇乐》词序有两个版本, 一是“夜宿燕子楼, 梦盼盼, 因作此词”; 一是“戊午十月, 梦登燕子楼。翌日, 往寻其地, 作《永遇乐》词。” 晚清有个文人郑文焯很不屑第一个版本, 认可第二个版本: “燕子楼未必可宿, 盼盼更何必入梦? 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 亟宜改正。” 我觉得这个姓郑文人太迂腐和武断了, 夜宿燕子楼, 盼盼入梦, 并不害东坡形象, 咋就要改正了。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第一个版本, 也认可“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这个题目, 那是认可东坡的风流倜傥。
徐州还有一个快哉亭公园也与东坡有关系。有一个叫李清臣的人, 他担任京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其衙署设在徐州。1077年, 他在徐州城东南隅建亭, 请当时的苏知州为亭命名, 东坡将这亭命名为“快哉亭”。“快哉”源于楚词大家宋玉的《风赋》, 东坡特别喜欢这两字。他在前任地密州就建有快哉亭, 后来谪居黄州, 友人张梦得建亭, 请他命名, 他也命为“快哉”, 子由为此还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黄楼, 是东坡公仆和劳模的光荣榜; 燕子楼, 呢喃着东坡心中的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欢怨……快哉亭中, 则坐着在林语堂看来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的东坡。三个东坡一点不违和, 他“八面玲珑”面对着人世。该担责时担责, 该感怀时感怀, 而快哉则是他漂洗不掉的底色。正如范仲淹的忧, 是进也忧退也忧, 东坡的乐, 是进也乐退也乐。子由在《黄州快哉亭记》为东坡代言: 士人在世间, 假如心中悠然自得, 怎样都会快乐, 否则怎样都不快乐; 内心达观坦荡, 不济的命运, 多次的贬谪, 也奈何不了快哉乎。这是直达生命本质的无条件的, 也是不可救药的乐天了。快哉此风, 乃贤者和智者之乐也!
好一个多面像的东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6389
评论列表(23条)
一腔浩然气,四方快哉风。刘教授品苏知州是立体的深刻的。[赞][赞]
@晓舟同志:谢谢抬举!不要抬得太高哦, 要找不着北了。
当官要为民作主,百姓公仆传千古。
徐州抗洪有黄楼,大堤竣工垩黄土。
五行生克土克水,子由力写黄楼赋。
黄楼也是光荣榜,公仆政绩传千秋。
彭城夜宿燕子楼,天涯倦客寻归途。
古今如梦何曾梦,旧欢新怨尘世殊。
快哉亭里真快哉,仰望长空心欢舒。
文豪心中古与今,倦客佳人在旅途。
达观坦荡对命运,谁的人生自作主。
@阳光笙箫支剑笙:笑纳这么洋洋洒洒的诗评! 多谢!
老师对东坡多面像的解读与诠释如此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呼之欲出,让人对东坡的爱民为民,文采精美绝伦有具象认知,美好至极。
@锦瑟黎燕:谢谢您一贯的鼓励和支持!
刘教授笔下一人多面的立体的东坡,只有对东坡有深入的研究,才能解读到位。学习,佩服![花][花][花]
@难诉相思:您对我太客气了, 别呀,随意才适意!我哪是研究, 深度阅读而已。
对照三本苏东坡传记,描摹出一个立体的苏轼,刘老师真是下了大功夫了。黄楼,是苏东坡作为人民公仆的见证;燕子楼,是苏东坡作为大才子的倜傥风流的见证;快哉亭,则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凛然千古的大文豪的博广胸怀的见证。欣赏好文!
@鸣虫:谢谢认同!也谢谢鼓励!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作为大学士的苏东坡亦是如此,豪爽与婉约、担责与浪漫并不违和,反而更能彰显人性。
@四格格:很同意你的看法! 谢谢!
赶制了几千份拓本后又毁掉苏碑的徐州知州苗仲先,虽然从政为官,但很有奸商的潜质。[咧嘴笑][咧嘴笑]
@陌上梦落:您还知道那个徐州知州的名字, 看来也掌握了不少资料,佩服!
苏东坡是文学大家,也从政,但显然他的文学才能高于政治才能。因此,后人多研究他的文学尤其是词,把仕途沉浮作为一种背景研究。刘老师几厢参照读苏徐州,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丰满,也释了我矿大设苏轼研究院之惑。范仲淹也是文学家,但主要是政治家,他的忧乐观是杰出政治家的忧乐观。苏东坡的乐天是文学家的乐天,乐天派苏东坡是位为民操劳的好官,在治水上也有一些声誉,但没人给他戴政治家帽子。
@诚厚:您对苏东坡和范仲淹的认识和定位, 我完全同意!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东坡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地方父母官。
@清河君:古代并没有职业作家, 文人做官是正业, 诗文是副业, 因为诗文好, 倒把副业当正业了。
啊,了不起的劳模苏东坡,忘不了的黄楼沧桑史!
@李宗宾19481957:谢谢阅评! 顺致秋安!
苏轼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思想、人格、艺术皆为后人所景仰。刘教授深入探讨,广为传播,这不仅是一个文人的专长爱好,更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尽职尽责。
[赞][赞][赞]
苏东坡无论到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实心实意,倾情倾力地为百姓造福,感人肺腑,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