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有兴味地追读完晓舟老师的纪实文学作品:《风雪丽人》, 不由得想:究竟什么是纪实文学? 纪实与文学是同胞, 还是表亲?
翻阅了文学理论教科书, 也查阅了百度文库, 我大致这么认识纪实文学:
纪实文学,是通过亲历、采访等方式, 或使用如: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文献和资料,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它不是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那样的文学作品, 而是一种更广义的文学作品, 其文体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在追求本质真实的前提下, 除了虚构, 文学艺术的一切技巧都可以用, 特别是可以充分运用刻画人物、讲故事的各种技巧。作者可以表达丰富的主观感受, 自由的去抒情、说理和评述。
读《风雪丽人》可以看出:作者有亲历也有采访,作品不仅时代背景真实、人物事件真实, 文学艺术的技巧也丰富和娴熟, 还有小说的故事性和结构性。有一些文学理论和评论工作者, 认为纪实文学可以小说化。 由此看来, 也可以把《风雪丽人》看作是小说化的纪实文学。
《风雪丽人》的人物和故事, 从上世纪70年代到当今, 跨越了50来年。其中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革命干部下放农村; 城乡交融又割据的现实; 名义上追求城乡结合, 实际上城乡差距很大的尴尬; 新世纪的企业改革和下岗潮等等。时代的信息真实而饱满, 人的悲欢离合, 命运的遭际, 都和时代息息相关。真实的时代造就了真实的人和事, 对真实人和事的文学性记录, 舒展出时代的画卷。纪实性与文学性水乳交融,是《风雪丽人》的基本特征。
那个有点讨厌的白家老爷子, 是活生生的时代人物。他是一个南下干部, 文化程度不高又位高权重, 惯于颐指气使。从温柔富贵乡, 下放到穷乡僻壤, 心里很不爽, 时刻等待一纸文件让他回归。看到女儿要嫁一个乡下穷小子, 既失颜面又痛心, 所以使出了浑身解数来阻拦, 霸气与丘八气十足。
“白院长本是地级市的卫生官员,资历深见识广,来到公社医院当院长如同当年庞统当知县,三下五除二便把这小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八面风光。过剩的时间和精力,便是打扑克、下棋、打乒乓球。院长大人眼高,医院里的职员,没几个看得顺眼的,那些土得掉渣的大队赤脚医生更是靠边站,唯有那从小在街上长大的机灵鬼阿荣招他喜欢,成了陪他玩的“常委”式人物。” ……
“军人的脾气终于由说教上升到训斥、威胁:“让你嫁解放军你不肯,让你嫁大学生你不睬,什么意思?老子十六岁参加革命,为穷人打天下,铁了心跟党走,你偏要跟一个富农子女打得火热,是作贱!是叛变革命!”
这两段写出了人物言行以及背后的心理依据, 那是特殊时代给他的特殊依据。
那些小混混也是时代的产物:
院长说的“知青职工”,指的是本院几个胸无点墨的楞头青。他们本是无锡城里初中还没毕业的小青年,离开城市来到苏北农村,身边又没父母管教,为了填饱肚子改善伙食,在乡下偷鸡摸狗的事屡见不鲜,打架斗欧更是没魂没胆。好不容易从生产队走出来到医院上班,自然是要好好表现的,既然领导发了话,那就正好过把撒野瘾。
这些小混混由于看不到前途, 就混日子, 拿着鸡毛当令箭, 唯恐天下不乱, 越乱就越有存在感。在阿荣家用日本鬼子的腔调, 威逼阿荣母亲的描写, 以及“咣铛”猛踹一脚把大门踢开的动作描写, 很鲜活。正是这样的活灵活现, 让那个特殊时代的荒谬, 从抽象的名词, 变成活蹦活跳的动词。
茅盾曾经这样描述纪实作品的文学性: 好的纪实“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等等。 ”我理解的是: 纪实文学, 就是要超越新闻报道, 不能只有事件的梗概和人物的素描, 要有文学艺术的加持和渲染。我从《风雪丽人》中, 看到了种种的超越和渲染, 如: 小说的描写技巧和结构艺术, 戏剧的对话艺术, 甚至也有电影的镜头语言艺术。
《风雪丽人》除了引子和尾声, 有十个章节, 从标题和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每一节既独立, 又有一个相对闭环的结构, 节与节之间又是相连的, 构成全篇完整的结构链, 这也是小说追求的结构艺术。比如: 第六节“举事”, 写阿吉从分析判断, 到设计行动方案, 再到实施行动方案, 是一个有起承转合的完整剧本, 也是一个相对闭环的结构。这一节上承第五节“逃亡”, 下启第七节“困境”, 情节丝丝入扣, 结构完整合理。
第一节“相识”, 阿荣与白雪相识, 退那个不存在的婚; 以及第十节“渡劫”, 阿荣为唤醒白雪的那一巴掌, 极富小说的描写艺术和戏剧的对话艺术。
“那日,他特意穿了件旧衣裳,且把头发搞乱得像蒿草一般竖在头上,然后请媒人一起去兴化县那准丈母娘家。阿荣开口像个大草包,嗡声嗡气地说,算命瞎子说的,我这几年运道不好,要一个月内完婚改作一下,特来通知你家一声啊。
准丈母娘见他空着两手来,说话还老三老四的,就报了一串名贵彩礼要挟他,阿荣可怜巴巴地诉说了自家这个那个的一大堆穷困难,苦苦哀求高抬贵手一切从简。准丈母娘不知是计,还在充老摆谱,桌子一拍;“滚!我家丫头不嫁给你!”阿荣呈抱头窜鼠状,唉声叹气地对媒人说:“这事完了,都怪我家穷啊!”
“这一天,多年来对白雪视若珍宝百依百顺的阿荣,突然一反常态大吼一声:“白雪,你太自私,你想就这样离我而去吗?我抽你!”说着,真的抽了她两个嘴巴。
白雪终于微微动了动,眼泪涌了出来,阿荣赶忙腑下身子把耳朵贴在白雪嘴边。白雪轻轻地断续吐出一句话:“你、你长、长本事了,竟,竟敢,打我!”
爱情很浪漫,现实挺残酷。第七节“困境”, 第八节“煎熬”, 写生活的贫穷时, 有电影的镜头感, 而且是特写镜头感, 这也是电影蒙太奇的叙述和结构艺术。
镜头一:那能照见人脸的玉米薄粥,家人们喝得呼啦作响,她却尖着小嘴难以下咽。
镜头二:拂去表层稻糠,扒出裹在鸭蛋上的一层僵硬泥土,白雪正准备拿去冲洗,阿荣在门外叫道:“快吃,妈妈买青菜回来了!”来不及作任何处理,白雪紧咬几口吞进肚子里。皮蛋即松花蛋,在娘家都是把它劈成花辦形,然后淋上酱油、酸醋、蔴油才吃的,可此时白雪哪顾得上这些。
镜头三:阿荣每次出差归来,都会递给白雪一只小包裹,外三层里三层,里面包的是几粒糖果或一两只烧饼。……
除此之外, 还有偷瓜的镜头。
《风雪丽人》中作者的主观感受, 抒情、说理和评述, 也是随处可见。如对嘴里淡出鸟来的小两口的偷瓜行为, 作者评述为:
“贫穷的年代,嘴馋的农村青少年,几乎每个人都有到公家大田里“行窃”的历史,连一位后来当上某地级市副市长的同学,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到学校去看望孩子们,在座谈会上回忆起少年时代,也情不自禁坦率地承认自己曾到生产队偷过几次山芋(红薯)。”
风雪的情景和意象在《风雪丽人》中多次出现, 它既是自然现象、自然环境, 也是社会现象、社会环境。作为情景风雪是写实, 作为意象风雪是写意, 是象征和隐喻。此风雪不是风花雪月之风雪, 而是风霜雨雪之风雪。风雪丽人, 形神兼备了。这是纪实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转乘小船,悠走河网,水乡风光很耐看。群鹅戏水,荷清花香,白雪触景生情不甚伤感,喃喃念道:“七月流火入他乡,在水一方两茫茫。煮豆燃箕人相煎,吾羡鹅儿任徜徉。”
这一段描写很文学, 在不脱离和违背本质真实的基础上, 合理想象和抒情, 诗词自如化用成人物心理和心态。这也是纪实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文学是人学, 文学表达要正视丰富的人性和个性, 力避给人物画符号、贴标签 , 使人物单调刻板。这种追求同样可用在纪实作品中。
临回城前,刘庄公社特意举办“为首长送行”的宴会,他貌似漫不经心地对刘庄公社书记哼了一句:“我家那个毛脚女婿还在生产队里挑大粪吧?”
他就是那个棒打鸳鸯的白老爷子, 对公社书记说的话, 貌似漫不经心, 实质是人性和个性的体现。非常时期泯灭的人性, 这时苏醒和回归了。白母给的两万元红包, 也有老爷子的意思, 这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 也许是白爷被落实政策而补发工资的全部或大半了。
《风雪丽人》不仅让我看到爱的力量, 相信真爱存在, 真爱永恒, 也让我看到纪实文学的蔚蓝天空, 纪实性与文学性同胞或表亲般的亲缘关系。
《风雪丽人》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范本,我从中体会到:纪实要真实的记,但真实的记不等于平铺直叙。在真材实料中添加佐料,增加口感,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不过体会归体会,要实操起来, 还真不容易。唯有多学习、多实践。
博客是一种大众文化,博友们能把生活中的见闻用文字写出来交流就很可贵了。至于文学性纪实,那是一个高标,需要一定的阅历积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在卯酉河博客上读到《风雪丽人》这样耐读耐品的文章,我感到欣慰。我写此文, 也希望与博友们共同努力, 共同精进!
–
附:纪实文学《风雪丽人》原文阅读链接 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5521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5572
评论列表(26条)
老师的高端文学评论,极具中文专业文学评论学术水准,有理论阐述,有事例注释,天衣无缝,将纪实文学《风雪丽人》小说化的艺术性,通透解析,诠释,极具说服力与内在艺术魅力,堪为大学学术讲座文本,卯酉河最美风景,为之点赞!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 只是太高抬我了,不敢领受呀!
非常感谢刘进教授对《风雨丽人》的深度评析,让我们大开眼界。晓舟习作多为揣模尝试,有些写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后还要向教授多学习多请教,增加自己的学养。我们有信心把卯酉河博客的品位不断提升上去。
@晓舟同志:您客气了, 我要向您学习的东西多着呢。写法主要是自己体验、摸索和实践的, 理论的意义不大, 弄不好还会约束自己。驾驭文字, 你是天选之人, 不得不服。
你对《风雪丽人》读得这么仔细,为了帮助理解深透,你还特地阅读了有关纪实文学的理论阐述,足见你是下了大功夫。所以你的评论才写得这么全面和深刻,从人物刻画到语言艺术;从故事情节到时代背景;从纪实性到文学性;你这篇的评论文就可说是范文了。
@四格格:多谢支持和鼓励! 范文不敢当呀, 用心学习罢了。
很专业的一篇文学评论。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如人的两条腿,两者协调,并驾齐驱,才能促进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文学评论,能引导读者深度解读,能发掘出来原作者可能不自知的文学价值。
@灿烂阳光:谢谢老师的认可和鼓励! 您的观点和认识也是很专业的。向一线教育工作着致敬!
老师对《风雪丽人》纪实小说解读赏析得太到位了,值得一百支金笔点赞!
@皓月蓝空:谢谢认可和鼓励! 你的文风我也很喜欢, 和晓舟老师有点像呢。顺祝夏安!
老师这篇文学赏析真的是太专业啦,不论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还是对人物内心的剖析,无不深刻、细致[赞][赞][赞]
@飞花如雪:谢谢老师的认可和鼓励! 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刘老师的评论,紧密结合《风雪丽人》文本,行文缜密,说理透彻,有深度,有高度!学习了!
@鸣虫:谢谢认可和鼓励! 你的评语,是我努力的方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与你的评语还有距离你。
评论风雪丽人,高端学术论文。
解析诠释通透,艺术魅力纯真。
紧密结合文本,论述透彻高深。
发掘文学价值,共鸣大家心声。
卯酉河水奔腾,百花齐放鼎盛。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诗人的认可, 我离高端学术的距离很远呢。
这是教科书级别的文学评论,太厉害了!随着刘教授的文字,对晓舟老师的大作又进行了一次梳理。纪实文学写得生动,评论写得精彩。若是晓舟老师的大作出书,建议此文也一并见书。[花][花][花][赞][赞][赞]
@难诉相思:要说教科书级别, 首先是晓舟老师的这个作品, 本身精彩, 评论沾光了。
写书评文评类文章轻品慢尝老师是专业,我特来学习,果然非同一般。
@漫言华语:您谦虚了,互相学习啊! 祝您夏安!
情比金坚,爱如磐石。在晓舟老师的《风雪丽人》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刘教授的文学评论既专业又有深度,学习了!
@陌上梦落:谢谢认可, 顺致夏安!
文笔专业,评论深邃。启迪灵感,受教匪浅。[赞]
细心如刘教授,《风雪丽人》经您这么一解剖,便有了阅读指南,各种妙处便跃然纸上!
教授还是个文学评论家。评论始终围绕着记实与文学的关系展开,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作品的分析,丝丝入扣。纪实文学与有原型的小说都不好写。纪实文学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必须是真实的。而有原型的小说,原型的痕迹不能太浓,太浓了就会对号入座。教授在评《风雪丽人》,也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写纪实文学。点个大赞!
如同在阅读一篇研究论文,不愧是大学教授[赞],舟主编的《风雪丽人》虽然还没有读完。,在这里也基本找到答案了。谢谢清品老师[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