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
苏州评弹博物馆,不用扫码,进出自如。下半日难得紧跟伏暑热浪做个冒险尝试。赛过走进自家的屋里一样。念起外婆曾住过的老宅点滴,亲昵滋味。耳畔传来《筱丹桂》,吴侬软语,清凉笃笃,静幽幽,雅兮兮。与空调别苗头咯!只记得与外婆听书的一点蛛丝马迹:一代越剧名伶皇后年纪轻轻的她是被戏霸张春帆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吃兰莎尔走脱个。悲惨啊!做人难,难做人……走马观花似的步出大门,抛开剧情的苦楚,回到眼门前优雅古典景象,颇自得其乐。往前走,消磨热。老地方小坐会儿降个温。发呆奇想:冰冻雪碧摆摆噱头,这个算不上的小饮青睐怎可与字正腔圆的评弹曲调唱词言说媲美呢!惊堂木一记,吓得伲一跳,掷地有声,言而有信。
7.19
地下室蛮冷,电梯上去赛过火炉烤肉。38°报的有点客气哉!喔哟娘,初伏还没过,热的火烧眉毛。三伏40天的嘞。勿急哦!一首诗解解忧愁吧!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的《夏日山中》
太白真是无拘无束潇洒得很!
是的,同感。诗写的如此潇洒自如的也只有太白了!
7.21
“宝和堂”堂名灯担
清末民初苏州清音班“宝和堂”使用的乐舆。“宝和堂”堂名灯担由一百多块红木雕板组合而成,镂雕着松梅竹鸟;顶层镶有玛瑙、玉石、珍珠、珊瑚;四周悬挂十余盏莲花玻璃彩灯;下部正面左右设门,供堂名艺人出入。担内可放桌椅,可容八人围坐,可置弦索、箫管、鼓板等乐器。“宝和堂”堂名灯担系苏州苏剧艺人崔水生祖上家传,在国内已属罕见。他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以“宝和堂女子昆曲”名闻苏城。此灯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崔水生捐赠给了苏州戏曲博物馆。现为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镇馆之宝”。
吴语软糯
阿末一张延药睡莲
是早上兜平江路的杰作哈哈!
夜里,一般勿出去,
今夜,破天荒的姿态,
随夏风狂热步履,
登相门城楼雅兴好伐?
热风,石栏杆烫的来啊!
前几年,白天日里厢跟小姊妹
城楼茶馆吃茶吃点心聊聊天,
年轻时候呢!
倷看吧!
有人随音乐打太极拳,
有人扭来扭去手舞足蹈,
有人拍羽毛球……
宽阔的场地,风凉的河道,
比一天呆空调里划算么!
天幕月亮像一条弯弯细细柳叶眉毛,
晚风轻抚澎湖湾,
张冠李戴哼起来哉!
风景
有的人曾经不辞辛苦
到处去寻找美景
年轻时是为了填补好奇
后来是为了安慰心灵
没有大江大河的地方
也有水流潺潺淙淙
没有草原森林的地方
也有种种的飞翔或爬行
不管是在南极北极的千年奇冰
还是在不远处的草坪或田埂
哪里都有自然的鬼斧神工
哪里都有自然的天光云影
随意
一件衣服
当它不想让你穿的时候
它自己就会藏起来
任你翻箱倒柜
也找不到它
每当换季
总会有那么几天的恍惚
比如有一件羊毛衫
虽然记得它的款式和颜色
却忘了最后一次穿它
是今年的春上
还是去年的秋天
就像是一个想不起来的发小
或一个同学
一个同事
一个朋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5510
评论列表(6条)
文图俱佳,吴语呢喃,唯美婉约,将小桥流水情致彰显,直入人心。
苏州评弹不寻常,吴侬软语温柔乡。
字正腔圆多完美,掷地有声显辉煌。
三伏吟诗解忧愁,白羽轻风吹画廊。
玉和堂女子昆曲,艺人祖传美名扬。
夏风狂热步履难,相门城楼去观光。
手舞足蹈扭秧歌,晚风轻抚澎湖湾。
大江大河水流潺,鬼斧神工自然强。
翻箱倒柜寻衣裳,春夏秋冬赶时尚。
人生无悔也苦短,红尘滚滚勤奔忙。
信步游走在苏州老城,品味姑苏悠长的历史韵味,是一种享受!三首短诗,灵动隽永,欣赏!
雪梅是最受欢迎的消费者。美人款款行,跟班随行拍,气场強大!
佩服雪梅,一首好诗信手拈来。字里行间感受到你的淡定从容。
清凉笃笃,静幽幽,雅兮兮 吴侬软语好听呢, 看你的文字, 你的诗,那么通透那么清爽, 也是清凉笃笃,静幽幽,雅兮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