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春节的时候,父母终于把翻建我家那三间土坯房的计划列上了日程。
那时候,我们这里的农村人家翻建住房,就是把原来纯粹的土坯房改造成“里坯外砖”的所谓“砖房”。也就是说,建砖房依然要用土坯。那些土坯,是把粘土装在特制的模子里,用石杵砸成的,老家人们称之为“掫坯”。砖则是农户自己用小土窑烧制而成的。垒墙时,墙山的里面用“掫坯”,外面则是自己烧制的砖,而且那砖是一层“平卧儿”、一层立面,交替往上垒的。这样建起来的房子,人们叫它“戳斗房”。那时垒墙是不用水泥的,一律用土和泥垒。等房子盖成了,再用少量的水泥,掺些细沙,拌成灰浆,把墙外面的砖缝弥一遍,人们称之为“勾缝”。建成的新房,房顶是泥的,屋里的地是土的。
现在看来,这样的房子是很土气、很简陋的,但在那个年代,盖一所这样的房子谈何容易啊!
我的父母经过仔细盘算,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翻建房子的目标。
就在这一年的3月,我的弟弟出生了,这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更多的欢乐,也更加坚定了父亲翻建房子的决心。接下来,便开始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全力以赴进行筹备。就在这个当口,本村大姑家也有翻建房子的计划,于是我们两家决定合伙烧砖窑。大姑家要翻建四间房子,我家是三间,我们两家有四万块砖就够了,具体算来,大姑家用两万三千块,我家用一万七千块,我们两家就按各自所需砖数量分头准备煤。
按父母最初的想法,我家买够一吨半烧土窑的煤,是最难的事儿。那时候,最便宜的煤,一吨半也得需要七八十块钱,这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没有一年甚至二年时间不可能攒够。就在父母为买煤的事儿大伤脑筋的时候,我的一个叔伯舅舅一下子给解了这个难题。我的这位舅舅通过县里熟人关系,弄到了一吨半平价煤。能买到平价煤,就意味着能省下五十多块钱。这令我的父母喜出望外。
只是,这平价煤,需要到离家近二百里地远的保定去买。父亲没有怵劲,乐呵呵地说:“能省下这么多钱,多跑点路算什么?”
父亲去保定买煤,是在一个麦子黄梢儿的季节,时令已近芒种。
为了尽量俭省,父亲没带帮手,而是一个人赶着生产队的大骡车去的保定。
记得那天父母早早就起来了。父亲到生产队把骡车赶到我家门口,母亲已经做得了早饭。父亲吃了三个棒子饼子,喝了两碗粥,接过母亲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烙成的六张大饼,背在后背上,便赶车出发了。大骡车走出去很远了,母亲还在大声嘱咐着:“记着按时吃饭,可别饿着!”……
那次赶着骡车到保定买煤,父亲一个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我们不得而知。只记得第二天傍晚,母亲早早做熟了饭,叮嘱我和妹妹先不要吃,要等父亲回来一起吃。一直到掌灯时分,父亲终于赶着拉煤的大车回来了。母亲接过父亲递过来的干粮包,吃惊地问:“怎么还有三张饼呢?”
父亲摆摆手,疲惫地说:“先卸车吧!”
我和母亲一齐动手,帮着父亲卸完了煤。父亲把大车赶回生产队的场院,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家。他一滩泥一样斜靠着门,坐在了门槛上,有气无力地说:“这季节,天太干了,那饼到今儿个早晨时就干透了,像干牛皮一样,根本咬不动……”
“那你都两顿没有吃东西了?”母亲给父亲端过一碗饭,心疼地问。
父亲长出一口气,接过饭碗,说道:“能这么便宜把煤买回来,烧窑的最大难题儿解决了,饿两顿不要紧!”……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5310
评论列表(44条)
吴主任家沙发挺舒服,坐下来读。
@晓舟同志:非常欢迎!上茶!
那年那月鸣虫的父亲赶那么远的路,两顿没吃饭,到保定买便宜一点的煤,令人感慨万千。
@锦瑟黎燕:感谢美评,祝好!
七十年代,农村人建房确实不易,江苏也这样。区别在于,江苏农村人家砌墙就是一砖宽约20公分厚度,里面没有土块衬墙,保温效果差。那时物资计划供应,能批到平价煤的人定是很有身份或是很有关系了。记录社会现实是作家的责任,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有传世意义,才有历史研究价值。向吴主任学习、致敬!
@晓舟同志:所言极是!那时候农村建房太艰难。我们虽然分属不同地区,建房的用料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农户人家所经历的苦与难,却大同小异。感谢周老师深层次解读和鼓励,祝好!
你的文章让我再次感到父亲是山,一座伟岸的山,一座全家人指望着的靠山。翻盖房不容易,农村的父亲们真不容易。
@四格格:感谢您的精到美评,祝好!
那时父辈们的辛劳,我们体会不到。[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哈哈,你小几岁,况且家境也不尽相同,所以那个年代父辈们经历的艰辛体会不到或印象不深。谢谢你的美评,祝好!
原来农家自己盖房连砖头都要自己烧制, 盖房是一件大事, 好像一生最大的使命就是盖房, 节衣缩食为盖房, 外出做工挣钱也为盖房。一部盖房史, 半部民间史。你书写的是珍贵的历史和记忆。
@轻品慢尝:感谢刘老师的美评鼓励,祝好!
嗯,真难为了您父亲,为了省下50多元买煤钱,为了家里盖新房,挨着饿把煤拉回来,不容易啊!
@清河君: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欣赏!您的文章,再现了一个男人在艰苦岁月里的担当,为了能省下50多元钱,赶200多里路,两顿没有吃东西,令人泪奔。
@华章秋韵:感谢您的美评、共情,祝好!
勇挑重担
敢于承当
顶起一片广阔的天地
支撑起一个温馨的家
敢于负责
从不推缷
一切全包揽在身上
昂首挺起不屈的脊梁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支老师的诗评,解读到位,祝好!
顶风冒雨
踏雪抗寒
只要有点收获
就不惜流血流汗
敞开胸怀
大爱无疆
想的是儿女长短
总想拼搏走遍天下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支老师美评,祝好!
我的记忆里,烧砖是有专门的窑厂。你们那里怎么自己烧?窑厂要先买下一块地,盖好窑,再把土打成土坯,放到窑里烧。你们自己烧砖,土从那里来?是借人家的窑,还是自己盖?
@地质之花:哈哈,在我们这里,上世纪70年代,农户人家盖房几乎都是用土窑自己烧制红砖。那时候是大集体,垒窑皮需要打坯,在生产队的的耕地里;烧窑扣砖坯同样也得在生产队的耕地里。那时的社员,都是生产队的一份子。那时的土窑都是现垒的,直径十几米,高二十来米的圆柱形,像放大了的岗楼样。那时候,冀中平原上,很多这样的土窑。到了后来的80年代中后期,才大量出现了机制砖坯、能大量连续出砖的“转盘窑”。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太苦了,这种房子我们这里叫“穿鞋戴帽”房子,一层砖在外面,里面全是土打墙,连土坯都省下来啦!老父亲到保定一个人拉煤,没吃上饱饭,这个细节太苦了,读来泪目……
@李宗宾19481957:感谢李老师的美评、共情,祝好!
你父亲很了不起,有责任,有担当,勤俭持家。盖那样的房子,我们这里叫外熟里生。
@雨凌: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虽然小时候你家比较穷,但是一家人和和睦睦,有吃苦耐劳的父亲,有善良体贴的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比啥都强。
@难诉相思:是啊,那个年代普遍贫穷,但我生长在充满温馨与爱的环境中,算是幸运了!感谢美评,祝好!
这样的父母亲,这样的美好家风,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定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勤劳厚重。
@锦瑟黎燕:感谢再次美评,祝好!
读来有点心酸的旧时光故事,父母为家庭的付出令人感动!
@皓月蓝空:感谢美评,祝好!
再次感受父辈的辛劳和不易!砖墙挂面,那个时候是殷实人家了。我妈妈70年响应政策调回老家村里,盖房用的湿土打墙。全村只有一家大门口使用砖挂面,人们都说,看他家好像到了天津卫。
@惑矣:在我的印象中,您说的情况我们这里应该是60年代,70年代农家盖房就都是土窑烧制的红砖挂面了。70 年代农家自烧红砖,就很普遍了。
@鸣虫:可能我们那个村比较落后,盐碱,不长东西。
现在农村盖房子应该容易得多了,好多农村家家都像小洋房。
@四格格:没错,现在农村很多别墅,非常漂亮!感谢美评,祝好!
父恩如山,从保定买煤一事便可体会。改善住房,是农民最大的事。苏南社队工业发展得早,70年代初很多青年农民进了社队企业,虽然要交钱记工,但自己能留一部分工资作菜金,农民翻建住房的多了。所以有“七十年代住瓦房,八十年代住楼房“的顺口溜。我家75年盖三间瓦房,花了约2000元,在生产队里已经算晚了。我们的砖是公社窑厂买的,鸣虫老师那里自己烧砖更加辛苦和不易。农民住房的发展史,就是农村的发展史。
@诚厚:盖房对普通农民来说是难事,我没注意老乡是怎么盖的,我们青年之家盖房是动员大队泥瓦匠,下了很大力气盖的。房顶是平的,可晒粮食。如果把粮食抗上去,也要费好大力气。生产力落后,农民没闲着时候。割麦子能给人累死。我割麦子不多,在场院抗麦子是干过。祝好大哥。
@诚厚:诚厚老师的描述非常准确。那个时候,农村人家盖房是很难的,也反映了那时的经济状况。感谢老兄美评,祝好!
为了盖房,父亲跑那么远拉平价煤,很是拼命啊。由此可见,过去人盖房是多不容易啊。两天没吃什么饭,现在谁能吃这个苦?祝好朋友。
@杨自记:感谢美评,祝好!
父辈们真是辛苦。里面用坯外面用砖,这样的房子在上世纪70年代可不简陋,在我们这能称“豪宅”。[咧嘴笑]
@陌上梦落:感谢您的美评,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