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东北人有大酱缸情结,这话到我这里完全正确,因为,我至少有大酱情结,家里一年四季离不开大酱,炖菜爆锅用大酱,蒸鱼用大酱,黄瓜,大葱,生菜沾大酱。那黄澄澄,粘糊糊,香喷喷的大酱能满足我胃口的记忆,也能填补我对故乡的情思,唤起我对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家里门外,靠窗户的地方,一年四季放着一个大酱缸。缸有一米多高,直径大概有五,六十厘米,我记得不准确,缸里能装一百多斤大酱。每年做一次大酱,可以吃一年。
每年开春,我母亲就开始筹备做大酱的食材,大豆,食盐。先把十几斤大豆泡上几天,然后洗净,放在一口大铁锅里煮,煮了几个小时,再焖一夜。第二天早晨,打开锅,煮熟的大豆,是深黄色,软软糯糯,香喷喷,用手一捏就成面糊。母亲找个大盆,把熟豆盛起来,用擀面杖捣碎成糊状。然后,做成几个酱块子,酱块子是带棱角的长方形。在阴凉通风处吊起一块长条木板,把酱块子用牛皮纸包好,依次摆放在木板上,等待它们发酵,成为做大酱的酱引子。至于发酵用了多长时间,我记不清了。
十天或者二十天,酱块子发好了成为酱引子。从木板上把酱块子拿下来,打开牛皮纸,露出了发酵好的酱引子,其实是已经风干成了硬硬的,发霉变色的豆坯。把这些东西掰开泡在水里,洗去霉斑。然后再煮上两水桶黄豆,记不清买了多少斤大粒盐,料都备齐了,就要做大酱了。做酱要用石磨压成稀糊状。首先要找到石磨,之后是和人家借毛驴,常常是几家人合伙都在同一天做大酱。有一年,我们家排在下午,中午毛驴回去午休,吃草料喝水。我母亲忙着打理搬运酱料食材,盆盆罐罐一大堆,我自告奋勇去牵毛驴。毛驴看上去性格温和,样子朴实可爱。我高高兴兴地牵上它,悠哉悠哉地像溜宠物,拉着栓在它脖子上的绳子,往回走。不料它也欺生,没把我这个小孩子放在眼里,突然它挣脱了我手里的绳子,撒腿就跑。我在后面边追边喊:回来,回来。它依旧狂奔,招来了一个过路人哈哈大笑。原来它也不爱干活。它跑回了主人家,过一会,主人亲自给送回来了。
为了防止毛驴在拉磨的时候偷嘴,给它的嘴带上一个铁丝网罩,为了怕它看见磨盘上有可吃的食物,垂涎欲滴,还要给它戴上蒙眼。它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机械地围着磨道一圈又一圈地转,像有一首歌唱的,毛驴拉磨走不出那个圈。
大缸是在一个叫缸窑的小村子买的。那地方离我们家只有四公里,那里的泥土深黄色,细腻,粘度高,手工做成大缸小坛,放在窑里高温烧制刷上釉面,不开裂,很结实。一个缸可以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所以,小时候我就想,司马光是怎么砸的缸,大的石头他搬不动,小的石头要把一口大缸砸出一个洞来根本不可能,大缸的厚度有一寸多,砸出一道裂纹来都难,倒不如几个孩子一起把缸推倒了。
磨好的大酱全部装进大缸里,用白纱布作酱蒙,纱布的四个角加上铁坠,防止被风刮跑。做一个木制的酱爬子,每天搅动大酱,让它充分发酵,几十天后,大酱上面开始冒泡了,此起彼伏,发泡不断,这就预示着大酱发好了,可以吃了。
大酱缸里还可以腌制咸菜,东北有名的酱八宝咸菜,就是在酱缸里完成的,味道鲜美,是下饭开胃的小菜。最好的是酱肉,那年头,猪肉按票供应,一年也吃不了几回,过年杀一头猪,卖一大半,剩下的可以吃一个正月。我母亲通常把一大块猪肉煮熟,放进大酱缸里,夏天用它炖豆角,小时候,那块酱猪肉,真是人间美味。现在舌尖上还残存着它的浓香。
味觉是有记忆的,这些年吃的那些好东西都比不上那块酱肉的味道好。
雨天要给酱缸盖一个盖子,保证它不漏雨。夏天酱缸容易生蛆,挑酱缸的蛆虫也是经常要做的事,俗语说,井里的蛤蟆酱里的蛆,是说那不是脏东西,挑出去大酱照样吃。那年头,油水少,煮土豆拌大酱,烀茄子拌酱,鸡蛋酱,韭菜酱,野菜蘸酱,葱蒜都可以蘸酱吃,大酱是百搭食品。
前些年我回到小镇,发现过去每家门前的大酱缸,一个也没有了。家家的人口都在减少,如果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只有三口人,那一缸大酱怎么吃得完。毕竟是生活富裕了,鱼肉蛋不断,大酱也不是每顿饭都离不了的最佳搭档。大酱缸看不见了,大酱还是照样火爆。走进超市,卖调料的柜台,都少不了各种大酱品牌,袋装的,瓶装的,塑料盒装的,还有明星做广告,不知道是真是假。五彩缤纷的一大堆,高档低档的都有。大酱依然受众不减,是不是传统工艺就不知道了。我也经常买,经常吃,只是感觉没有小时候的味道,每次买回来都仔细看看配料表,想着自己又要吃进去多少添加剂,防腐剂,把自己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
大酱缸也曾经是小镇一道摇曳的风景,储存在我的记忆中。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5092
评论列表(16条)
精美佳作,灵动抒写,生动鲜活,情景交融,乡愁浓郁。
@锦瑟黎燕:谢谢美评,夏日安康,笔耕快乐。
这做大酱的过程生动展现、细节纤毫毕现。食用大酱,是北方人共同的饮食习惯。大酱陪伴着人们度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时光!
@鸣虫:感谢点评,笔耕快乐。
小镇故事大酱缸,八珍九味话语长。
生活不能没有酱,童年时光忆故乡。
门外一个大酱缸,一年四季都用它。
材料配齐做大酱,手艺不错真灵光。
八宝咸菜缸里有,味道鲜美舌尖上。
如今不再见酱缸,超市仍然有名堂。
高档低档样样有,五彩缤纷酱开花。
曾经一道风景线,记忆犹新深珍藏。
@阳光笙箫支剑笙:我写了一千多字,你用了一百多字就概括了,精炼浓缩。谢谢点评。
那头小驴太可爱了,我都心疼它小小身板要干那么重的活儿呢。[大笑]
现在超市买的大酱肯定没有小时候自家做的好吃。可是现在的确没人去做了,毕竟人口少了,食品丰富了,大酱不再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
@难诉相思:谢谢点评,夏日安康,笔耕快乐,
我外公的祖辈是开酱厂和酱园店的, 只是听说而已, 对制作大酱一无所知, 读你文有了些了解, 谢谢!
@轻品慢尝:感谢老师点评,夏日吉祥安康。
大酱,东北人餐桌上的常客,制作过程繁琐复杂。细腻的描写让外地人也了解东北大酱。
@漫言华语:说东北人有大酱情结一点不为过,几天不吃就会想起来,弄点开胃的萝卜,大葱,生菜蘸大酱吃,食欲就来了。
我连续做了两年西瓜酱,每当黄豆开始发霉时,就克服不了心里的障碍,感觉不卫生,偷偷倒掉了。
@惑矣:我小时候看见做酱引子的黄豆就是长满霉斑,至于发霉和发酵有什么区别,就像益生菌和有害菌怎么分辨,都不是我这样的外行能说清楚的。谢谢留评。
我们江南水乡的农村,曾经也家家户户都做酱,是在新蚕豆、新小麦收获后做,盛夏里天天 晒酱,但没做得这么 多。
@华章秋韵:谢谢留评,江南水乡也做大酱啊,我们东北把酱缸放在外面,也是晒酱,让它充分发酵,味道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