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6月,刚交芒种,便迎来了端午。就在那个端午节,我第一次吃到了粽子。
记得那天傍晚时分,天空骤然积聚起了厚厚的乌云,天也似乎比平时黑得早了些。父母还没有下工回家。像往常一样,我带着我的妹妹和叔叔家的两个妹妹在院子里玩耍。突然,院门口有人喊我和妹妹的名字,扭头望去,是姥姥。一头白发的姥姥身穿一身黑色粗布衣裳,胳膊上挎着一个蓝色布包,微笑着走进了院子。我和妹妹“姥姥!姥姥!”地叫着,高兴地迎了上去。刚把姥姥迎进屋,父母和叔叔、婶子就从生产队下工回来了,叔叔家的两个妹妹便回到他们自己的屋里去了。
姥姥把蓝布包放在案台上,说:“眼瞅着就到麦收了,这一忙起来怕是连做饭的时间都没得准儿了。正好赶上五月五,我包了些粽子,煮好了给你们送过来,即便没空做饭,用粽子垫吧垫吧也能顶些时候。”说着,姥姥打开蓝布包,里面是一个釉面瓦盆,瓦盆里满满的都是粽子。父亲看着那一盆粽子,有些吃惊:“那么多,不止十斤吧!您带着这么重的东西走这大老远的路,得多累啊!”
“不累!不累!”姥姥用袖子擦一下额头的汗,笑着说。
母亲嗔怪道:“你一双小脚,拎着十来斤的东西,走五六里的路,还说不累,谁信呀?”说着话,开始做晚饭。
姥姥忽然提醒道:“快给他叔家送过几个粽子吧,小孩子都爱吃!”
母亲说一声“只顾着做饭了,倒把这茬儿忘了!”便用一只大碗装了七八个粽子,递给我,让我给叔叔家送去。
到了叔叔家屋里,两个妹妹见我端了满满一大碗粽子,自然兴高采烈起来。叔叔和婶子也很高兴。婶子随我来到我们屋里,问了姥姥好,又嘱姥姥多住几天……
那天的晚饭,我们吃的是棒子面粥和窝头。因为姥姥的到来,母亲还特意做了一个菜——老咸菜炒鸡蛋。我和妹妹一心想着姥姥送来的粽子,平时很少吃到的老咸菜炒鸡蛋,对我们也没有了吸引力。结果,母亲只允许我们每人吃一个粽子。母亲说:“还是省着吃吧!说忙就忙了,到时候没空做饭,你们就当饭吃。”
姥姥接过话茬儿说:“说得是!另外呀,这粽子都是黏米做的,一种是千穗谷,一种是黍米,晚上吃多了肠胃会闹毛病的。”
我拿了一个千穗谷的粽子,解开扎着的细绳儿,剥去碧绿的苇叶,三口两口就吃进了肚里。那黏黏的千穗谷米粒儿里还包着两个红红的大枣,吃到嘴里糯糯的、甜甜的、滑滑的,那滋味简直无法形容。母亲看着我那副吃相,指着我笑着说:“狼吞虎咽的,整个一猪八戒吃人参果!那能尝出滋味儿吗?”
我点点头:“黏黏甜甜的,真好吃!”说着,我伸出舌头,舔舔嘴唇,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父亲拍拍我的头,说:“好了,接着吃饽饽吧!剩下的粽子,都是你和妹妹的。”
父母都劝姥姥住几天再走,姥姥说:“马上麦收就开始,我虽说六十二了,可还是生产队的劳力,我得回去挣工分呢!”稍一顿,又说,“你们别拦了,明儿早点吃饭,吃完饭我就走。等闲在了,我来你们这儿住些日子!”……
就在那天晚上,刚睡下不久,外面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听着雨声,姥姥说:“这‘芒种’前后的雨,还有一个称呼叫‘麦霜’。即使还有没成熟的麦子,被这时的雨一浇,麦芒就干了,麦子也就死了。所以呀,今年的麦收肯定比以往提前了……”
姥姥的话还没说完,外间屋突然响起了“嘀嗒、嘀嗒”的漏雨声。母亲嚷道:“是漏雨了?”
在另一间屋睡觉的父亲已经披衣下炕,点上灯到了外屋。父亲端着灯看了看,说道:“看来是蚂蚁钻的洞,不要紧的,你们睡吧,先用脸盆接上,明儿早上和泥抹抹就行了!”
伴着“叮咚、叮咚”的漏雨声,我听到了姥姥的叹息,姥姥小声说:“唉,总住在这样的土坯房里,一闹天儿就让人揪心哪!”
“娘啊,等孩子大点儿了再考虑翻盖砖房,你就别瞎操心了,睡觉吧,啊!”母亲小声对姥姥说……
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母亲和姥姥在做饭,父亲在院子里弄了一堆土在和泥。天早已放晴了,天上没有一丝云彩。父亲让我背上一个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找喂牲口的饲养员,要些牛粪,说是掺在泥里抹房顶粘度大,不易开裂。
等我背回牛粪,饭已经做得。母亲说:“先吃饭,吃完饭你送姥姥一段路,我们抹房顶!”
母亲说话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我背回的牛粪掺进泥里,用铁锨反复搅拌,很快便和得。
吃着饭,父亲对我说:“一会儿你去送姥姥。如果路上水洼多,就送远些,记住,扶好姥姥,千万不能摔倒!”
姥姥连忙说:“不用不用,我能走,你们还是先把房顶抹好吧!”
母亲说:“房顶就抹那一片儿,完了我们去生产队上工。”指着我又说,“抹房顶,他帮不上忙,正好去送你!”
吃完饭母亲在姥姥带来的釉面瓦盆里装了些大枣,用那块蓝布包包好,交给我,叮嘱道:“走路要小心,躲着泥水地儿,扶好姥姥!”
到了院子里,姥姥回头望望我们那三间低矮的土坯房,一脸的凝重,没有说话。走出去老远,她回头朝还在大门口望着我们的母亲挥挥手:“快去干活吧!”然后,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等孩子大了再翻盖成砖房,那是借口!我知道现在是没钱,翻盖不起呀!”
我扭头看看姥姥,想说句什么,又找不到合适的话。就听姥姥又说:“小儿啊,我想好了,今年冬天我别的事都不干了,只纺棉花,多挣几块钱,你们翻盖房时尽量多帮补个儿!”
刚刚7岁多的我,对姥姥说的话很明白,但仍然想不出回应的话。又走了一段路,我才对姥姥说:“姥姥,那到冬天的时候你就到俺家来住吧,你跟俺娘一起纺线!”
姥姥一听笑了,说:“好,到时候我一定来住。”说着,我和姥姥上了村南的小桥。走过小桥,放眼望去,宽宽的机耕路上,平展展的没有一点儿水洼,姥姥拦住我说:“小儿啊,你看这路多好走!哪有什么泥水呀?你回吧,我自己走,到家正好上工。”
我把蓝布包交给了姥姥。姥姥摸摸我的脸,又叹口气说道:“唉,我都过六十的人了,真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你们把土坯房翻盖成砖房啊!”
我赶忙说:“你说什么呢姥姥,肯定能!到时候你得到我家来住新房啊!”
姥姥又摸摸我的脸,笑了,说:“嗯!俺小儿说得对,肯定能看到,我也肯定能住上!好了,回家吧,记住照看好你妹妹,别让爹娘着急!”
我点点头。
姥姥胳膊上挎着蓝布包,颠着一双小脚走了。走出去很远,又回转身冲我挥挥手,让我快回家去。
望着姥姥踽踽独行的背影,想着她那充满牵挂的叹息和着急而又无奈的神色,我的眼睛湿润了……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4722
评论列表(36条)
浓浓的人情味,善良的一家人,慈祥的姥姥,看了让人泪目。鸣虫老师对家乡的土地、对亲人的那份情,深深感动了我。
@难诉相思:感谢蒋院长美评鼓励,祝好!
人间隔代亲,浓浓血肉情。
姥姥多牵挂,儿孙喜盈盈。
望着背影远,无奈泪沾襟。
红尘重晚晴,天地日月新。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支老师诗样美评,祝好!
多好的姥姥,天底下的姥姥都是这么慈祥又伟大。我想姥姥一定看到了你们家翻盖了砖屋,也一定住过你们家崭新的砖房,她的牵挂实现了。
@四格格: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精美佳作,灵动隽永抒写,有散文的情致,有小说的语境,将浓浓的亲情,姥姥与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校容校貌生动多彩呈现,感人至深。
@锦瑟黎燕:感谢您的美评鼓励,祝好!
慈祥的姥姥,为你们家送来粽子,人生第一次吃上粽子,儿时记难以忘怀。
@清河君: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离别姥姥的场景,我也经历过,特别难过,甚至夜里想到还会哭。隔代亲情,现在的人好像淡薄了。
@晓舟同志:感谢周老师共情,祝好!
慈祥的姥姥,温馨的故事,暖人的亲情,感人,点赞。
@雨凌: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包粽子,在北方也实行。放点糖,非常好吃。你姥姥身体不错,走路也很利索。你们家真是其乐融融。祝好朋友。
@杨自记:感谢杨兄美评,祝好!
能住上砖瓦房那是农村多少人的梦想。我老家房顶是盖的麦秆。新疆是泥巴抹顶。
姥姥的小脚,带着十来斤的粽子,走那么远的路,真难为老人家。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儿女操心,出力一辈子,真是最无私的奉献。
@地质之花: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温馨的故事,慈祥的姥姥,暖人的亲情,感人,点赞。
@雪花漫舞:感谢美评,祝好!
浓浓的亲情,看的人热泪盈眶[赞][汗][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感谢美评,祝好!
姥姥最疼外孙了, 似乎家家如此, 你的姥姥更是如此, 一双小脚蹒跚走来送粽子, 还记挂着为你家添砖加瓦, 故事温馨感人! 情义铭记在心。
@轻品慢尝:感谢刘老师精彩美评,祝好!
那时翻盖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叫做百年大计。慈祥的姥姥挥手辞别的场景,令人神伤。多么好的老人家!
@惑矣: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温馨感人的儿时记忆,吸引我一口气看完。第一次吃粽子,房子漏雨,姥姥的深情牵挂,让我心酸动容。多么可亲可敬的姥姥,多希望姥姥美好的愿望实现了。
@清心: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五月端午看闺女,我们这一直有这个习俗。那个时候翻盖房屋是一项大工程。
@陌上梦落: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实实在在的回顾回味。老人家牵挂的就是亲情。咱也是如此这般,感同身受。
@一池烟雨:感谢美评共情,祝好!
多好的姥姥。60多岁在那个年代算是老人了,拿了那么多粽子,小脚走那么多路,牵挂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房屋漏雨又让姥姥关心女婿家房屋的翻建,想着多纺纱作帮衬。看着看着鸣虫老师满是亲情的文章,我的眼眶湿润了。
@诚厚:感谢诚厚老师美评共情,祝好!
真是一个慈祥的姥姥,惦记着儿女,送来粽子,说着庄户人家的话,都和柴米油盐的生活相关,读来,姥姥的形象很立体,呼之欲出!
@李宗宾19481957:感谢您的美评鼓励,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