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二)接生婆

2024070701082796

相信很多人都找不到那个在他(她)出生时,第一眼看见他(她),并且用双手把他(她)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在医院里,人们叫她妇产科医生,而在我出生的那个小镇,人们喊她接生婆。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个把我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姓王,人们叫她王助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她是个体户。不接生时她就是家庭妇女,有需要接生的人来找,她放下手中的活,披挂上阵。拿起一个白色的粗布包裹,里面是一个搪瓷盆,盆里大概装了剪刀之类的器械,因为我每次在街上看见她脚步匆匆,手提的包裹里有铁器的撞击声,我还听说,她给剪刀消毒时,口含一口白酒,噗的一声喷在剪刀上,而后就给新生婴儿剪脐带。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生育高峰。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像是在进行补偿,国人的繁殖能力特别的旺盛。那时侯,经常看见40多岁的女人挺着大肚子,人们问她,几个了?

我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一大群,有几年我常去她家玩,却一直没弄明白,她们家多少孩子,我同学说,每天吃饭,睡觉时她妈都要数一数,要不,少一个,两个都不知道。生孩子的人多,王助产的工作就特别的忙,走东街串西街。周围的大小村子,不管早晚,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她随叫随到。

她提着白粗布的包裹,那包袱四个角在中间打个结,她用手抓紧打结的地方,一路风风火火,伴着器械叮当乱响。找她的人在前面带路,一路紧跑,显然是孩子就要出生了。那时我们小镇的人们认为,生孩子不是病,用不着上医院,找人到家里一接不就完了吗。哪里像现在,生个孩子,如临大敌,一次又一次的产检,找人预约手术。想想才几十年哪,人都退化到连孩子都不能自己生了。

王助产的最小的女儿比我大不了几岁,听她说,她们家有一个红布缝的小口袋,里面装着白色和黑色的豆角籽,她妈妈每次接生回来,都要找一个豆角籽放进去,白色的是女孩,,黑色的是男孩。我们小镇谁家的儿媳妇要是结婚多年未孕,当婆婆的就在除夕夜,拿个饭勺子扣打门框,嘴里念叨:白丫头,黑小子,过年来家吃饺子.。王助产大概也认不了几个字,也就没有用笔记录某年某月某时某刻为谁家接生,生的是男孩,或者是女孩的习惯,她用了一个土办法,记下了接生的数量和类别。

她平时上我们家和我母亲拉家常,唠闲磕,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都是她接生的孩子。说陈家的丫头长的好,抱头眼花。那是我听到的形容人美貌的最贴切的形容词。而且,没有听见第二个人说过。想想抱过头来就能把人的眼睛晃花,这人得美到什么程度。她又说,刘家的小子是福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当官的命。想来这话并不准确,官高位显的也不是个个仪表堂堂。她常常指着我说:你是我在河边捡来的,送给你妈的。我说,我不信,在河边怎么没让大水冲跑。她说:我晚一会过去,你就让大水冲跑。每次坐下来,她都滔滔不绝地讲接生的事,她能讲出一长串的婴儿故事。

接生之外,她还给小孩看病。谁家的小孩受了惊吓,她就给收魂。把小孩的鞋倒扣在炕沿下,拿一张黄纸在小孩的头上绕三圈,然后拿到外边烧了。她每天忙忙碌碌,简直成了小镇的名人。又不赚什么钱,她说,挨饿那年给李家接生。人家给了两个萝卜。还有在东街孙家接生,人家给了她一碗小米,两个鸡蛋。

运动来了,扫四旧,挖黑帮。一清查才知道,王助产是富农出身,给小孩看病收魂是搞封建迷信,家里还偷偷的供着观音菩萨。小将们上她家扫四旧,翻出来一个又红又亮的葫芦,王助产说,那是祖传的宝葫芦,这句话,激怒了小将们。他们找了一个麻绳,绑上葫芦挂在王助产的脖子上游街。那之后,人们找她接生就难了,要经过专政队的批准,她自己不敢随便出去了。

搞了几次批斗,她的身体也迅速地垮了下来.有一次,我在同学家玩,听见西厢房传来婴儿的哭声。过了一会儿,她双手捧着胎衣,走了出来。看着我在外面玩,叫我过去,用脚点着门槛下的土,说:门后有铁锹,在这儿挖个坑,我遵嘱挖了浅浅的一锹,她说:使点劲,你早晨没吃饭那?我又挖的深一点,她把胎衣扔进去说,盖上土,踩一踩。这也是小镇习俗,婴儿的胎衣要埋在自家门槛的土里。我听见她说话时气喘吁吁,腰弯了。脚步也显的迟缓了。我记住了她大大的眼睛,高鼻梁,皮肤白净,想象她年轻时应该是个美人。

我又想起了那个装着黑,白两色豆角籽的红布口袋,那是她一生的业绩,没有人知道她一共接生了多少孩子,那个红布口袋有详细的记录,可是,除了她本人,谁也没数过。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4664

(12)
雨凌的头像雨凌
上一篇 2024年7月7日 上午8:44
下一篇 2024年7月7日 下午4: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0条)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7月7日 上午9:38

    文章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把一个小镇的接生婆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接生婆,不图名利,在那个年代是天使、是菩萨、是送子观音,是那个年代的林巧稚。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4年7月7日 上午9:44

    小镇故事多,展绣接生婆。
    现称助产士,当年很难求。
    白色粗布包,器械里面有。
    迎接新生命,群众有所求。
    不管天早晚,风雨无阻挡。
    深更半夜里,随喊都随到。
    接过多少生,谁也没数过。
    当年很重要,百姓都需求。
    历史不能忘,小镇披锦绣。
    妙笔生花处,精彩纷呈留。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7月7日 上午10:45

    火红年代的林巧稚!赞!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7月7日 下午2:29

    雨凌将小镇的接生婆写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一个有爱心,会接生,会给小孩看病的民间助产士,民间儿科医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敬重。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4年7月7日 下午4:16

    王助产还算有点消毒意识,操作时还搞点白酒喷在剪刀上。老师把一个对乡邻贡献了一辈子的接生婆写得如此生动传神,笔力不凡。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7月7日 下午5:40

      @难诉相思感谢美言点评送暖,王助产没有专业的消毒概念。但是,人朴实,善良,真诚。在医疗匮乏的山区小镇是难得的。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7月7日 下午4:57

    接生婆的形象, 传统社会的生相, 经你妙笔一挥, 栩栩如生!

  • 漫言华语的头像
    漫言华语 2024年7月7日 下午5:31

    接生婆的形象栩栩如生。那个年代缺医少药,一个接生婆解决了生孩子的人生大事。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7月7日 下午5:45

      @漫言华语的确如此,在缺医少药的山区小镇,她不计酬劳,解决了大问题。

  • 地质之花的头像
    地质之花 2024年7月7日 下午8:44

    以前村里有个接生婆是很幸运的。有的村里生孩子那真是大命换小命。
    接生婆怎么得罪这些人,他们也许就是接生婆接的,不该恩将仇报。

  • 清河君的头像
    清河君 2024年7月8日 上午9:18

    以前女人生孩子是个生死关,由于没有产前检查,胎位不正就遭殃了,接生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种情况很可能出人命,接生婆也促手无策。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7月8日 上午9:46

      @清河君谢谢点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小镇医疗资源匮乏,所以,接生婆成为产科医生,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 霁月的头像
    霁月 2024年7月11日 下午2:56

    小时候也听母亲说过接生婆的故事。那个时候的天下母亲都不像现在这么骄贵,乡下的这些接生婆,一大碗三个鸡蛋的肉面,一大杯红糖水,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7月12日 下午4:29

      @霁月谢谢惠顾点评,祝夏日安康,笔耕清凉。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