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家巷
–
从平江路过廊桥雪糕桥进入古朴的肖家巷,是我与老伴的第二次走读。
肖家巷本名萧家巷,因巷内曾有萧王墓而得名。萧与肖是两个姓,推行简化字的时候,误把肖当作萧的简化字,故肖家巷成为标准地名。
三国时,因东吴那位“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大都督周瑜曾居于此巷,旧称周将军巷。
南朝齐梁时,有萧氏皇族居此。巷内建有萧氏双节堂,宅第高深。因双节堂模拟城市山林,地势有高地,其亭台垣墙也起伏蜿蜒,所以巷子又称九曲墙巷。南宋庆元年间为武状元周虎所得,重建宅院,名闲贵堂。
后居民造屋掘得古碑,方知巷内有萧王墓,在萧氏双节堂下。
因年代久远,无论是大都督周将军的居所,武状元周将军的闲贵堂,还是萧氏双节堂,都只存在于史书记载中,已无遗存。
尽管如此,巷内仍有众多深宅大院和古迹。15号控保建筑为吴中名医艾步蟾故居。艾到北京开业后,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48号控保建筑元和县城隍庙原为丁晋公祠,后为土谷神祠。清雍正时设元和县,改为县城隍庙,俗称“阴元和堂”。内有董其昌、唐寅书法条石。
53号为控保建筑王宅大厅,年久失修。
30号为美术家张辛稼故居。张辛稼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曾任苏州画院院长,专攻花鸟。后人在故居开设创意画廊,也算薪火相传了。
巷内曾有清代姚方伯书斋“晋石厂”。文史学家、“补白大王”郑逸梅曾居于此巷。据郑逸梅称,赛金花,在清同治三年,诞生于萧家巷。
巷西段老伴工作过的市教育局原办公楼和花园,都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居民小区。
–
大儒巷
–
出肖家巷,我与老伴沿临顿路往北转入大儒巷。与古朴的肖家巷不同,这里一条宽阔可双向通汽车显然改造过的巷。
巷名大儒,书香气息极浓。元代时,巷内的昭庆寺有参天大树,巷名大木,又名大树。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改称大儒巷。
王敬臣(1513-1595),字以道,号少卿,嘉靖四十三年贡生。他学问出众而处世低调,不愿为官显名。曾受荐为国子监博士,却辞而不就。
王敬臣在大儒巷家宅开馆讲学,致力于传授学问,备受朝廷推崇。他的学说以“慎独”为先,先后有门生四百余人。他醉心学问与教书,思想观点独特,学者称他为“少湖先生”,誉为明代“大儒”,赞之有大儒风范。
王敬臣的遗迹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一位近现代“大儒”的故居还在。44、45、46、48、49、51、52号为治理黄河专家潘镒芬故居瑞善堂,这是一座五路七进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列为控保建筑。
潘镒芬(1893—1953),苏州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有说是“富潘”后人。治理黄河30余年,殚精竭虑,业绩显著。1948年冬天,拒绝撤离大陆去台湾,托病辞去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之职,先回上海,又到家乡住进瑞善堂。新中国成立后,欣然应水利部傅作义部长邀请回黄河治理委员会工作。临行时突然中风,一病不起。病危时吩咐家人,将他所有治黄著作和水利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
38号为控保建筑昭庆寺。昭庆寺始建于元代天历元年(1328),规制宏伟,经历了数次废弃、修缮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高等小学校。2005年,昭庆寺全面翻修,现为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前厅有“鸿儒昭庆”匾,门口立“古昭庆寺”碑。
8号为始建于明代的德邻堂吴宅。宅主吴曾祚系清嘉庆七年(1802)状元吴廷琛曾孙,留学回国后创办电讯业务。墙上有吴宅1612.12平米控保建筑的修缮方案公示,走读那天正是公示截止日。
54号丁宅为从6号整体移建过来的控保建筑。最初10年为上海同济大学留德艺术家王小慧艺术馆,现期满后已作它用。
大儒巷迎孝里4、6、8、10号为控保建筑、清代收藏家韩崇故居。
东巷口过胜利桥达平江路。胜利桥宋代名积庆桥,1945年改现名为庆祝抗战胜利。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3884
评论列表(38条)
先占下沙发,然后慢慢儿细看细品。
@祁俊清:向兄弟敬碧螺春茶!
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丰厚的历史积淀,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祁俊清:平江九巷,每条巷都有历史,每条巷都有故事。谢谢兄弟美评鼓励!
以为我是第一位读者,岂知还有手脚比我更麻利的人,没事,自己带板凳也挺好。这么多的名人故居,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肖家巷应该算是一方风水宝地了。但大儒巷让人印象更深刻,王敬臣宁愿清贫控股教,不愿俸禄为官,这样傲世独立的大儒人少至又少,所以更值得敬仰。
@四格格:“清贫授教”打成了控股,错得离谱,将清贫儒人变投资控股的商人了,更正一下。
@四格格:打错字常有之。主要是格格对现代经济有研究,控股是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
@四格格:[大笑][大笑]纯粹是文字输入后之误!
@四格格:以为是第一位读者就该敬茶,请上座,敬碧螺春茶!欣赏格格的评论。大儒说的是学问,王敬臣不愿为官,醉心学问与教书,学说“慎独”为先,令人敬佩。
读兄长此文印象:
萧肖不分不应当,白字先生误名巷。大儒巷里无白丁,旧儒新儒再拼装。
@晓舟同志:兄弟用演义形式概括印象,太有才了。本想用演义形式做标题,增强吸引力,怕不够严肃放弃了。
@诚厚:兄长是教授,述而不作,对的。兄弟是混混,胡说几句没事。[偷笑]
@晓舟同志:受兄弟启发,等17条巷全写完,我会对每条巷作一个简洁的概括,再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景。
诚厚老师这功课做的,令人感动!肖家巷、大儒巷两条街巷的由来,历史沿革,每一个重点宅院、每一处名人故居等等,掰开讲述,迭代脉络,一清二楚。读着诚厚老师的文字,如临其境,现场感极强!
@鸣虫:原计划千字介绍一条巷,还是打不住,篇幅有点长。谢谢鸣虫老师美评鼓励!
好喜欢题图的精美俯拍,极具视角冲击力与震撼力,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与古建通透呈现。诚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肖家巷与大儒巷的前世今生,其悠久的历史,星光闪烁的名人,高古的文脉,熠熠生辉的薪火传承,让人对苏州平江路的肖家巷与大儒巷有切近的认知。诚厚与夫人的走读与传扬,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锦瑟黎燕:城市的历史文化在街巷,我在努力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完整地展现给博友。谢谢黎燕老师的美评鼓励!
从你的介绍中让我感觉,走在平江路上,随手一指,都是名人典故,随踏一步,都是文化渊源。
@四格格:我以前也只是对平江历史街区有个大概的了解,走读11条半街巷,才真正了解为什么把这一块列为绝对保护区。谢谢格格的鼓励!
走读平江历史街区,人文典故层出不穷。
古朴闻名肖家巷里,将将巷中追忆周公。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三国东吴一代英雄。
大儒巷中书香正浓,少湖先生慎独独崇。
胜利桥上旗舞东风,抗战胜利历史庆功。
文化气息浓郁颇丰,历史沉淀丰厚深重。
平江路上挥手一指,文化渊源寻访歌颂。
@阳光笙箫支剑笙:古朴闻名肖家巷里,将军巷中追忆周公。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医生赐玉!
平江路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街区, 经您的考察和介绍, 街区历史和人物的印迹清晰起来, 历史记住了, 今人知晓了, 是告慰也是欣慰, 告慰前人, 今人欣慰。历史文脉、人脉, 绵延不绝!
@轻品慢尝:历史文化都是有传承的,了解过去能更深刻理解如今。比如爱读书会读书,从古代状元到现代院士,就是个传承。义庄发源于苏州,历史街区有众多义庄,到现代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也是爱心的传承。谢谢学者型评论的鼓励!
去年,苏州日报曾刊载一篇署名余嘉的文章《肖家巷,还是萧家巷?》,文中提到“肖家巷本名萧家巷,‘萧’在这里是姓氏,‘萧’与‘肖’本是两个姓,可简化字推行的时候,误把‘肖’字认为是‘萧’的简体字,‘萧’姓也误写作‘肖’姓了。故现在标准地名为‘肖家巷’。”因“‘肖家巷’中曾有萧王墓,巷因此得名。”
由此可见,“肖”“萧”之争,孰正孰误,一目了然。现行标准地名“肖家巷”,并不标准,有关部门岂能不知,也许他们知道,约定俗成的法则,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到遥远的将来,必然会成为毋庸置疑的标准地名。信不信,由你。[偷笑][偷笑][偷笑]
@金方艺术摄影:苏州日报的署名文章,相信苏州管地名的机构应该看到了。在潘君明的《苏州街巷文化》中,仍作萧家巷介绍,而没有肖家巷。不管是否会约定俗成,讲巷名时避不开萧王墓。谢谢大师老哥对苏州的关心!
平江路的历史,能够如此细致叙述的人凤毛麟角,作为外地人,拜读您的文章是了解苏州历史的一种途径,读来受益匪浅,谢谢![赞][赞][赞]
@清河君:如果不是为弥补旅行社安排时间的不足,我不一定能下走读17巷的决心。谢谢好友美评鼓励!
题图的照片选择得非常好,像是空中俯拍的,布局清晰明朗,色彩浓淡相宜,有点清明上河图的味道。正好与你文中写的平江的古老建筑格局、和文化古风雅韵相匹配。
@四格格:平江历史街区图片可选择的很多,尽量选得匹配些。谢谢格格鼓励!
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丰厚的历史积淀,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多处琵琶响,丁香巷子胭。
大儒移几步,走过一千年。
@雪花漫舞:谢谢李老师赐玉并美评鼓励!
诚厚的精美佳作,以走读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系列文章为立足点,深情歌吟苏州的文脉,古建,民情,民风,让人对苏州的前世今生有亲近的认知,苏州之子的晶莹初心,丰厚积淀,慧心慧眼,文采斐然,在字里行间星光闪烁。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平江路,一条承载着苏州历史与文化的古街,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读您的文章总是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含羞荷:谢谢您的美评鼓励!
肖家巷名人辈出,大儒巷果有大儒,怪不得平江路街巷引人注目,其文化积淀果然深厚啊!
@邯郸常跃进:谢谢兄弟肯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