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到哪个古镇,目光总是最先落在那些深宅大院,那些雕花老屋;它们总会让人们联想起宅院老屋的主人们有过的辉煌,有的仍风光无限,也有的已跌宕落魄,一个个厅宅、一幢幢老屋,连接、堆砌的是小镇的原始人文和历史。
从一个个有着悠久人文、有着豪华装饰的宅厅出来,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座老屋闯入了我的镜头,像这样的老屋,它们又应该有着什么样的人文历史?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老屋,我是大吃了一惊的,因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模样的老屋。以至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恍惚了:这很像是白雪公主和她的七个小矮人的作为,莫非是他们厌倦了森林里的寂寞冷清,把自己的童话小木屋搬进了闹市。
但它不是小木屋呀,看看,这真材实料的砖墙,真材实料的泥瓦,真材实料的木门和窗户,都在表明它就是一座真材实料的老屋。
和周围普通的正常老屋一比较,这间老屋实在有点太说不过去了,它矮小得有点过份,矮小得有点出格,像是谁开了一个玩笑,在一众建筑森林中种了一棵小草,也像是在成人堆里挤进一个黄毛丫头。
我跨上台阶,赫然发现,一个蓝色的门牌堂而皇之的挂在门楣上:中市街140号,这个门牌就是它的明码身份。正规的门牌编号,证明老屋是归属城市房屋管理范围,它是堂堂正正座落在这中市街道里。中市街,顾名思义,应该位于这个古镇的中心市区,至少在古代时期这里是全镇的中心区域。产权主人在闹市中心怎么会拥有一间这样的 “小丫” 似的老屋。
和邻近的老屋一样,斑驳脱落的粉墙下是原汁原味的青砖,零落的屋檐上是原汁原味的黑泥瓦,就连朽蚀的门框,露出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木材。
只是这“小丫” 高不过一米五,宽不过两米,人进门好像得佝偻着腰,站在屋内,个子稍高的恐怕头就会顶住屋顶上的瓦片了,这样的屋是怎么住人的。
户外拉着有电线,也有一根从内向外排水的软管,看来这“小丫” 现在还有使用价值。有电线就有电灯,有排水管,就可能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我想进去看看,但门是锁着的,居住者是上班了或是外出了?更或者是主人早把老屋闲置了?无法知道。我透过窗户的玻璃往里看,但里面黑咕隆咚,只能模模糊糊的看到有一些物件。
当初主人为什么要建一座这么小的屋子,难道说主人家遇到了身材特别矮小的人,而这个小小的人急需要一间屋子,于是主人为满足他的需求而特地修建的;又或者主人家是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怜悯那些居无定所的露宿者,建这么一间小屋作露宿者的临时栖身处,至少可以给人遮风避雨,至少让人不会流落街头;更或者… … 也许还有许多是我想不到的理由。
从“小丫” 的外形设计来看,除了尺寸上的浓缩,它的框架结构和周围的民居完全一样,十足的江南建筑特色,毫不潦草的青砖白墙,毫不潦草的翘檐黑瓦,毫不潦草的人字形屋脊;有门有窗,有脊有梁,可见当时主人设计建造时是认真的,是一丝不苟的,绝对不像是开玩笑。想象一下它新建时年轻的模样,娇小、精致、朴素、美观;如果把那些有钱人家的楼阁豪宅比作大家闺秀,如果把普通民居的粉墙黑瓦比作小家碧玉,那么这座袖珍小屋,起码也能比作黄毛小丫。纵然是无名的小丫,它也像小草一样,青春过,旺盛过、美丽过,以它的娇小玲珑和独特,当年也一定吸引过无数的青睐目光。只是沧桑不饶岁月,它也和同年代的建筑物一样,风光不再,风韵不再,风华不再,从年轻走到了现在的老态龙钟。
我是远道的游客,匆匆一瞥中,看到那有间“小丫” 似的老屋,留下了印象,却无法去深挖它的究竟。
每年来周庄游览的人不知其数,从沈厅到张厅走出来的人,从船娘的摇橹中上岸的人,会不会也和我一样,无意中摄影的镜头捕捉到了中市街140号这座 “小丫” 老屋。肯定“小丫” 没有沈厅、张厅的豪华壮丽史事,也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荣誉和辉煌;但它同样有过避风遮雨、抗雪抗霜的实用价值;它同样在风雨中,从古屹立至今。
人群中,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有兴趣弄清楚 “小丫” 的来龙去脉,有兴趣听一听“小丫” 的前世今生。说不定“小丫” 老屋的传说,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像侧边这条“来家弄”,巷很小,却很长、很深。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3820
评论列表(63条)
您不吝笔墨地为我们描摹了出这处老屋的鲜明特点:局促、逼仄和货真价实的存在,与周边建筑形成鲜明对照。说真的,在周庄游览还真没有发现这处所在,您的观察能力真是了得。您文章最后也没有探寻出这“小丫”的来龙去脉,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我斗胆猜一下吧,那有可能是一处家庙。记得在云南、广西,还有海南等地的一些村镇里,常常见到低矮的很不起眼的一间小房子,人家说是家庙。瞎猜,不见得对[偷笑][偷笑][偷笑]
@鸣虫:呵呵,是家庙吗,我以为家庙、祠堂都是比较庄严的地方,是比较高大的。但也有可能,像土在庙之类的就很矮小,但多是在野外和偏僻的地方。那我就把它当家庙好了。
格格慧心慧眼,视角独特,在水乡古镇周庄,用心用情,独具一格地捕捉到小丫” 似的老屋,并将其细致入微,精雕细刻地描摹,让这间江南特色老屋,从幽深处亮彩我们的视野里。
@锦瑟黎燕:非常意外的发现了它,感觉很好奇。
我想,如果我真地到了周庄,会像格格这样,与这间老屋有缘,以审美的视角与情怀,细致入微品鉴吗?
@锦瑟黎燕:假如你的目光搜索到了这间老屋,我想你也会在心中有个问号。
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 ,引起笔者注意,这里一定发生许多故事。善意捕捉故事的人,往往有这样特点。祝好博友。
@杨自记:谢谢,我也相信它是有故事的。
匆匆一瞥,那有间老屋,
也许是神龛,
供奉山神,土地菩萨,
或许祖宗……
@阳光笙箫支剑笙:你说得对,也许只是一间普通的家庙,用于祭祀拜祖之用。
格格的此篇佳作,在众多歌吟周庄的文章之中,以其独具慧眼,别具一格而极具内在张力,引人注目。
@锦瑟黎燕:老屋就在那,只是别人没注意到而已。
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大户人家的时候,格格发现并研究这幢秀珍型小屋,真是独具慧眼独具匠心了。
抄资料不算写文章,人云亦云写不出好文章,视角独特,口子小挖得深才是好文章。十大名博,实至名归!
@晓舟同志:呵呵,抬举了,与别的名博比较,我差得远了。
题目就很吸引人, 你这匆匆一瞥, 也很吸引人。你的眼睛没有长在额头上, 长在了恰到好处的位置, 既不仰视也不下而鄙视, 而是平视, 能见许多人可视却不屑一视的地方, 并想人所未想, 可贵。在这个级别很高的景区内, 为何留存这样的“有碍观瞻”的老屋? 值得深究一下。
@轻品慢尝:周庄民宅区普通老屋居多,只是这一间特别矮小而已,应该是保持古镇的原始风貌。
一幢不起眼的“老、破、小”入了作者的法眼,且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猜想”,可见作者独具慧眼,想象力丰富。好文章!
@漫言华语:因为它特别,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打探不到它存在的原因,只好暇想一番。
旅游者的独特视角,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琢磨……
@李宗宾19481957:看到这间小屋,每个人都会想给它一个美好的想象。
谜一样的“小丫”,茶一样的文字。
@祁俊清:清茶一杯,慢慢品,慢慢解谜。
匆匆一瞥,浮想联翩。追根索源,格格必然。咱特别欣赏您这点。[赞]
@一池烟雨:这次没法究根追源,我只是匆匆一过客。
格格将这样满目沧桑的老屋抒写得如此非同寻常,文思与文笔的非同寻常,可见才情了得。
@锦瑟黎燕:这大概就叫借题发挥。
一般人游古城古镇,重点关注的是名宅大院。我平江历史街区的系列走读,也是走读的名宅大院。但任何一个时代的城镇,不只有富人而没有穷人的。格格游周庄,不仅游沈厅、张厅,对那座毫不起眼、游人可能不屑一顾的小屋,投入了那么多的关注,甚至想弄清原委,那是在全面了解古镇。毫无疑问,小屋是周庄古镇的一分子。从图片上看,可能因为受地方限制,只能建那么小,有点像见缝插针。建这小屋的,肯定不会是富人。或许,只有问问当地老百姓,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诚厚:其实小屋的真正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好奇,这就足够了。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想到了好文章的立意,角度,着重点至关重要。如果泛泛地歌吟周庄,就不如格格独具慧眼与匠心,以这间不起眼的破旧老屋为文眼,让人难以忘怀。
@锦瑟黎燕:写周庄的人很多,每个人的视角都投向了不同的地方,所以与其重复,不如另辟溪径,从另外的视角去看看。
格格的此篇佳作,灵动抒写之中,还有留白,给人以开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出神入化,真好。
@锦瑟黎燕:你说得对,就是想象也要留有余地,让别人还有想象的空间。
岁月深处,许多的相遇如烟而逝,能在匆匆一瞥之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既是缘分,也与审美情愫息息相关。
@锦瑟黎燕:去过的地方,不一定都会记住,能记住的一定是有缘分。
格格是比这次卯酉河聚会的博友更早到了周庄。没有一个到过周庄的游客会特意关注那间小屋,综合以前的博文,说明格格有独特的观察力。
@诚厚:我想这座老屋应该有许多人都看到过,只是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罢了,毕竟来周庄主要是欣赏美景的。
一双独具慧眼的格格,有扑捉瞬间的功力,加叙加议,成就了这篇好文章。
@悠扬琴声68:其实这也不算是慧眼,慧眼是识才,识好的,我只是多点好奇心罢了。
这样的老屋,让我想到了是不是有的人与这间老屋相似,外表毫不起眼,却有不同凡响的内涵。
@锦瑟黎燕:你想的很深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就和这座老屋一样外表平凡无奇,但内心却有着一个多彩丰富的世界。
有些人有些事,不能以耳闻目睹的去论说,还必须深入内里,由表及里地去品评。
@锦瑟黎燕:是的,尽可能不露锋芒,尽可能扩充内涵。
格格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破旧老屋抒写得如此引人注目,这就是审美与文笔的力量。
@锦瑟黎燕:开口小,挖掘深,这是诀窍吧。
我感觉,格格和我大同小异。有来访的,如果不回访,心里就不得劲。
@锦瑟黎燕:相互尊重,有些不回访的,说明别人不稀罕,那就打住吧。
“它矮小得有点过份,矮小得有点出格,像是谁开了一个玩笑,在一众建筑森林中种了一棵小草,也像是在成人堆里挤进一个黄毛丫头。”格格的文章金句频出,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花][花]
@陌上梦落:谢谢,找不到什么词来形容,只好这样写了。
格格的游记很有特点,从与众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和见解奇特的,别人眼里看不到的。提醒我下次去一定要留意这个小屋。
@悠扬琴声68:旅游时,不妨换个角度,看到的东西就会与别人不相同了。
品鉴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也让我感受到格格思维与审美的多元,不仅活跃,也不拘泥。
@锦瑟黎燕:多元化好,这样视野、选题可以多彩。
格格灵动抒写的这间老屋,满目沧桑,却弥散岁月的包浆与沉香,让人感慨万千。
@锦瑟黎燕:如果能深究,老屋一定有故事,它不会无缘无故的座落在市中心。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想到了宇宙万物,都有过非同寻常的青春时代。暮色苍茫里,回望青春背影,令人感慨万千。
@锦瑟黎燕:这就像人一样,一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辉煌,只是有些比较醒目,有些比较暗淡。
品鉴格格的精美佳作,让我深感格格的慧心慧眼,思维灵动,积淀丰厚,审美视角非同寻常。
@锦瑟黎燕:你的鼓励感动我,谢谢你。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不由分说地怀想,如果一个人在满目沧桑的岁月里,还有值得别人想象的地方,这个人就令人敬重。
@锦瑟黎燕:你发现吗,博园一片静悄悄,只有我俩的风在轻轻吹。
@四格格:是啊,我一次次看首页,依然如故啊。
我们在旅游抑或其他远行中,走马观花,匆匆一瞥,能在记忆里留痕的,弥足珍贵,总会浮现与众不同的印记。
@锦瑟黎燕:一路上会看到很多东西,有的记忆特别深刻,比如这间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