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受磨砺
于宜友如愿考上了文登师范,求学深造,不用交学杂费,吃饭也不花钱,将来毕业了,还能当老师,喜从天降。亲属和乡邻纷纷登门贺喜,父母满面春风,笑容可掬。
文登师范是革命老区主办的,一派崭新气象。学生早晨起床后出早操,除了上课,还要轮流站岗放哨,发现敌情马上报告,老师就组织往山里躲避。 为了躲避鬼子袭击,学校采取流动办学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室、桌椅,只有轻便的黑板,每名学生一个背包。到了安全的地方,露天里,把流动黑板支起来,大家把背包放在地上,坐在背包上面,膝盖当桌面,将本子放在膝盖上写东西。于宜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学知识。
1945年3月,抗日军政大学山东第一分校在胶东地区招收400名学生,给文登师范学校20个名额。 学校的动员会上,校长号召同学们自愿报名,说是进抗大分校,入学即入伍,就是参加革命。 于宜友思绪奔涌。 小鬼子惨无人道,国恨家仇,早在他心里埋下了报仇雪恨的火种;早年投身革命的舅舅,曾对他说过,作为中华子孙,要想为国尽忠出力,就要参加革命。于是,他拿定主意,马上报名。下午,校方经过研究,批准了,让回家告诉父母,说父母同意才能参军,父母不同意参不了军,明天上午10点前赶回学校,报告情况。 学校离家20多里地,于宜友大步流星往家赶,到家时,天快黑了。母亲问他,开学没两天,怎么回来了?于宜友怕母亲担心,不同意,就对母亲撒了谎,说是学校让他给县教育科送信,顺道回家看看。听他这么说,母亲虽然半信半疑,因儿子从小就心里有数,做什么事都不用家里操心,不再刨根问底,笑着点点头。
父母隐隐约约感觉,今后再见儿子,不容易了。第二天一早,母亲想方设法,包了饺子。吃完早饭,于宜友内心翻腾,却装作若无其事,告别了父母,在规定的时间赶回了学校,向校方报告说家里同意,校方就批准了于宜友入抗大分校。
当天下午学校组织20名同学出发,到胶东军区海阳县一个山村集结。 到了这里后,军区首长给400名学员做了形势报告,提出了要求。由指导员带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进行编队。还给他们每人发了枪支,4颗手榴弹,一双新鞋,毛巾和背包等武器和用品。
一个星期后,学校组织他们向沂蒙山区进发。为保证学员安全,专门安排一个正规连队护送。一路上,为了绕开敌人的碉堡,走偏僻小路,绕道走,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遇到鬼子扫荡,他们就地隐蔽,待到鬼子离开,再继续行军。
5月的一个夜晚,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四周漆黑一片。每个人的胳臂上都缠着白毛巾,作为联络标记。道路泥泞,拔不开脚。两个人一对,相互拽着往前走。大家冒雨艰难地走了6、7个小时,于宜友和同学都成了落汤鸡,背包和行李也湿透了。对此,他安之若素,心想,干革命,就要吃得起苦,经得起考验。
行军途中,也有过险情。过济胶铁路时,就很危险。天还没黑透时,队长告诉说,今晚过济胶铁路,敌人封锁厉害,横道两侧全是鬼子的碉堡和探照灯,一定要警惕,不要掉队。队伍走到离铁路还有几里地的时候,停了下来,原地休息。 等了2个钟头,前面传来口令,把队伍编成4路,跑步前进。火车过来时,命令就地卧倒。火车过去了,大家爬起来,再继续往前跑。第一次听见了火车的隆隆巨响,都很惊奇。只见路基两面挖了一人多深,3、4米宽的护路壕沟。隔一段有一条到对面的通道。
过了济胶铁路,天就亮了,原打算就地休息。 这时,日本鬼子发现了他们,出动了100来人。险象环生,于宜友和同学们没有丝毫慌乱。鬼子一看护送的正规连队埋伏在山坡上,没敢袭击他们。 部队下令,继续往前走,又走了20多里地。这一次,不仅遇到了险情,走的时间也长,大家饥渴交加,异常疲惫,连续走了20多个小时,100多里路,直到第二天上午10多钟,才到达了目的地。就这样,他们在敌人重重封锁,困境丛生中,艰难行进,走走停停,一连走了3个月,最后,终于安全到达了沂水,抗大分校的所在地。
这次长途行军,既是一次意志的磨练,也经受了与日本鬼子周旋,近距离对峙的严峻考验。于宜友的组织性、纪律性与意志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是他加入革命队伍的坚实起点。 抗大山东第一分校这次招收的400名学生,是党和部队为了培养干部和骨干,扩大党的力量的重要举措。
学员先后到达抗大分校后,学校召开了欢迎会。校长曾国华,政委梁必业。校长向学员讲解了当前的形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提出了要求。之后,进行了编队,于宜友被分配到二大队七连。 学校教育,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学习中,于宜友认真学习了革命理论和军事方面的各种条令,提高了思想觉悟,眼界与襟怀,得到了提升。 军事化训练中,于宜友严格要求自己,出操吃饭都雷厉风行,井然有序,风纪扣扣得紧,背包打得有棱有角,板板整整地背在身后。举手投足,他都努力做到标准规范,体现出革命军人应有的作派和精气神。
日常的各项工作,于宜友都走在前面。到了驻地,不管如何劳累,他都主动打扫卫生,挑水,坚持给战友打洗脚水泡脚,以解除疲劳。班里安排他负责民运工作,一有机会,他就向老乡热情宣传抗日的道理,动员了2名青年参加八路军。 就这样,于宜友很快成为抗大分校的骨干学员。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3701
评论列表(96条)
抗日烽火,峥嵘岁月,热血男儿,百炼成钢,保家卫国。
@祁俊清:灵犀品评,字斟句酌,意境幽远,满满的正能量。
黎燕老师的小说也是那么棒![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我啊,写的是真人真事,是实录。感谢灵犀品评与深度激励,让我备受鼓舞。
纪实文学老兵赞歌,春华秋实收获多多。
经受磨砺久炼成钢,求学深造抗日救国。
峥嵘岁月往事如歌,百炼成钢保家卫国。
真人真事实话实说,美好华章大家争求。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支医生将我的此文改写为诗歌,如此用心用情,精雕细刻,让我备受感动。
黎燕老师的采访如此细致,将于宜友的革命经历疏理得如此清晰,可见您是一位有情怀的人。期待精彩继续。
@难诉相思:蒋院如此暖意融融,情深意长地给我鼓劲加油,让我备受鼓舞,动力十足。
45年9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他们5月奔赴抗大,应该是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时。都是热血青年,革命斗志旺盛,保家卫国,在所不惜。
@四格格:老革命的可贵之处,我感觉特聪明,人又善良仁义,在革命队伍里经受磨砺,百炼成钢。
纪实文学,既正能量,又艺术性,有可读性;峥嵘岁月,热血男儿,革命精神,深度激励。
@雪花漫舞:雪花的精美品评,字字珠玑,意境幽远,颇有情致与格调。深度激励,让我如沐春风。
好文!期待精彩继续。
@雪花漫舞:感谢如此激励,好温暖,好明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于宜友从师范生转而成为抗大学员,算是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革命队伍中,这样一个爱学习、时刻注重提高自己,终于成为学员骨干。优秀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
@鸣虫:鸣虫的深邃品评,别有视角,内涵丰厚,意境高远,极具哲思禅意,美如灯盏,光照人心。
读出了惊叹:共产党毛主席真的伟大。在抗日时期还能在民间坚持办学校,不成功没有天理。但说实在的,近年来最大的遗憾就是有几年忽视了教育,留下了诸多隐患。以史为镜,马虎不得。
读史书不多,但看到三国志曹操每占据一个地方,都要强制民间办学,也很感慨,只此一项,也是不小的英雄。
@川明:我想,战争年代,共产党毛主席注重抓教育,培养革命人才,提升革命队伍的素养。
于宜友是什么级别的领导呢?
@川明:于宜友后来是鞍山市铁西区武装部部长。1982年7月,为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按照部队的统一部署,于宜友离职休养(保留军籍),在鞍山军分区干休所,三十多年来,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热血男儿于宜友从师范学校报名参军抗日救国,前往抗日军政大学途中历经艰险,更增添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悠扬琴声68:琴声的深邃品评,细致入微,颇有意境,满满的正能量,直入人心。
能根据采访的材料, 细致描绘并环环相扣, 好手笔。
@轻品慢尝:老师的灵犀品评与深度激励,让我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在战火中成长,在战火中九死一生,在战火中淬炼成钢。
@四格格:格格说得好,是这样的。经历枪林弹雨的老兵,在浴血奋战之中,历练成长,百炼成钢。
这类文章不好写,燕子姐却能举重若轻,足见文字功底深厚。
@霁月:看见霁月,好高兴。霁月的精美品评与深度激励,让我倍感亲切,动力十足。
抗大培养了无数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于宜文能在抗大接受教育,军训,这为他今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格格:抗大是学习成长的红色摇篮,老革命在抗大分校的淬炼,弥足珍贵。
于宜友进入抗大山东第一分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开启了新的人生,期待后续。
@清河君:感谢灵犀解读与品评,意境幽远,满满的正能量,光照人心。
于宜文先生虽没有成为老师,却成了一位革命军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没有当老师也不会有遗憾了。
@四格格:老革命的正义感,加之舅舅对他的影响,使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中去。
那是一个战争的动荡年代,人生的际遇带有很多的机遇性。老兵于宜友把握住了这个机遇,让自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成就了自己光荣的历史。
@四格格:老兵的美丽人生,给予我们好多的启迪。人的命运,与大环境息息相关,与个人的心性息息相关。
抗大出人才,于谊友同学进到这个抗日革命大熔炉,能够快速成长!
@李宗宾19481957:灵犀品评,深度共鸣,颇有意境,余音绕梁。
赤胆忠心,经磨历险,造就革命骨干。[赞]
@一池烟雨:灵犀品评,画龙点睛,满满的正能量。
军队是个大熔炉,革命军人们在这里百炼成钢。于宜友比其他战士更有利的是有文化,接受教育更多,这样进步更快。
@四格格:的确如此,老兵人聪慧,上进,又有文化底蕴,在部队大熔炉里淬炼成钢,成就美丽人生。
于宜友一定是个热心、善良,友好的人,他对战友们的细心照顾、体贴入怀,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练,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益处。
@四格格:是的,老兵对战友,对老百姓,对接触的人,都是与人为善,热心送暖,乐于助人,因而,他能够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
毅然投身革命。路上的3个月,经历了组织纪律、意志、艰苦和危险的考验。这也可算作抗大的第一堂课。于宜友读文登师范,可看到即使在战争年代,我党就很重视教育工作。欣赏,点赞!
@诚厚:诚厚的深邃品评,对于抗大的第一堂课与文登师范的认知与诠释,入木三分,意境幽远,光照人心。
长沙八角亭当年就有一处“新四军办事处”,这介办事处是专门负责接待、和护送那些奔赴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的青年学生。现在这个“新四军办事处”已成为红色旅游点。
@四格格:那年那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云集了无数名有志的青年才俊。当年,长沙八角亭的“新四军办事处”,专门负责接待、和护送那些奔赴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的青年学生,功不可没。
老兵于宜友历经抗日末期,还有经历了解放战争,却能毫毛无损的活了下来,这真是奇迹,这是他的命大的福气。
@四格格:一个人的命运,与大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个人的心性息息相关啊。老兵的福祉,令人欣慰。
用一个连队护送20名学员去学校,可见我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周旭才:周老师用心用情,精雕细刻的解读与品评,独有视角,意境高远,满满的正能量。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许多年青人都很茫然,不知该如何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于宜友在无形中被引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一个革命军人,为祖国的解放奉献自己的青春,也为自己的一生打下了光荣的烙印。
@四格格:那年那月,老兵的抉择,深受革命者舅舅的影响,毫不犹豫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黎燕姐饱含深情的文字,代入感很强,给人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于宜友这位英雄人物立体地展现在眼前,可亲可敬!
@悠扬琴声68:主要是老兵的记忆力很好,他的回忆,细节十分清晰具体,这为我的抒写,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支持。
于宜友入伍的故事,一个正规连队的护送,折射了我党对培养有文化的知识型干部的重视。既让学员经受锻炼和考验,又确保学员的安全。再赏!
@诚厚:诚厚的深邃品评,将那个年代,我们党对革命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视,予以通透诠释,好有意境。
我从长沙“新四军办事处”的介绍中了解到,当年赴延安军政大学,是需要通过层层封锁线,有日军围剿和追击,所以除了沿途有武装部队护送学生外,出发地和接收地都有地下革命组织接应,以保证他们安全到达。
@四格格:那时候,党组织对于青年学生到延安抗大,是多么严密精细地予以护送啊。我们这么谈起此话题,都感到温暖明亮。
那时候革命队伍中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又有志参加革命的年轻人,要把他们培养中坚力量,要让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所以对这样有条件的年轻人特别欢迎,特别鼓励,也特别注重他们的安全和教育。
@四格格:那时候革命队伍一派新气象,阳光灿烂,春风扑面,磁石般吸引有志青年。
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促使自己进步;还向周围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也促使他们自觉参加革命队伍,于宜友就在这一系列的进步中成长起来了。
@四格格:同样的大环境,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就会成长得快。
黎燕姐对英雄的宣传,满满的正能量,也是对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深度解读,是时代的强音!
@悠扬琴声68:与老革命面对面访谈,我,受益匪浅,受到了革命精神与光荣传统的陶冶与引领,好幸运。
早年从农村出来投身革命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还是很少的,期待抗大分校骨干学员于宜友的春华秋实。
@陌上梦落:的确如此,那时候能够读书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的。感谢灵犀品评与热情激励。
参加抗日军政大学,这是于宜友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相信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会走得坚强踏实,走出自己一生的光采来。
@四格格:抗大,是老革命受舅舅的影响,坚定不移走上革命道路的抉择。
于宜友从这里开始,走向自己的革命人生,经受各种考验,接受革命教育,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四格格:老革命的美丽人生,从这里启程,喜爱革命队伍里,历练成长。
向于老兵致敬!敬礼![赞][赞][赞]
@红芭蕾情结:看见红芭蕾,好高兴。感谢温暖品评与深度共鸣。
于老前辈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向你叙述自己革命生涯,一定多感慨,也会自豪,心中一定很强大,很充实。
@四格格:老革命的要求高啊,我聆听他的春华秋实,感受到他的担当,严谨,精细,追求卓越的心性,受益匪浅。
于老的谨慎说明他高度保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埋没革命老前辈的功勋,但也不夸大其辞,这也是革命前辈们一贯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实质。
@四格格:老革命的言行举止,让我深感共和国的建立,与革命队伍的风气与光荣传统息息相关。岁月远去,革命前辈的初心不改,依然晶莹剔透。
生长在战争年代,于宜友选择了参军革命的道路,这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应该选择的光明之路,从此于老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到了自己的晚年,这种精神值得赞颂。
@四格格:不仅如此,老革命越到后来,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越大。
当时无数的热血青年都投身于战争中,冲锋陷阵,但有许多都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成了先烈。于宜友老前辈能侥幸活下来,这是多大的福份。
@四格格:奇迹是有的,我采访的另一位老革命,经受了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抗美援朝期间,敌机投下的炸弹,燃烧弹就在他附近爆炸,燃烧,而他,连轻伤都没有挂彩。
所以说,有些人是命大,福大,枪林弹雨中毫毛无损,而别人却是倒在了血泊中,所以这样的人真了不起。
@四格格:偶然性与必然性,就在其中。毫发无损的人,好幸运,也让我们感慨万端。
文笔的精湛,灵感的飞翔,想象的丰富,让人欣赏完后暗思量。
@诃痴快乐:热情品评,感人至深。
在那个动荡年代,有幸成为革命党中的一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演绎成个亿真正的革命军人,令人感慨不已,在哪些革命者在一起,处处严厉要求自己,成为最独特的一个合格的军人。
@诃痴快乐:灵犀品评,内涵丰厚,颇有意境。
他真的很有说服力,竟然动员了两个青年也自愿加入革命队伍,处处严厉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模范的军人,他的心胸如此开阔,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做人风格,久而久之成了一位真正的革命军人。
@诃痴快乐:细致入微,颇有情致。
真的好喜欢你写作的风格,感受那个年代最有理想当兵的人,看看他的成长好似屹立在风雨中的一棵大树,也感受到了他对同班的关心和温暖的呵护,也亲近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真的是一个热血报效国家的军人,向他学习才是。[赞][嘿嘿][赞][赞][赞][赞][赞]
@诃痴快乐:深度共鸣,倍感温暖。
很喜欢你这篇典型的军人作品,很喜欢他总是做先进分子,很喜欢他总是抢险在他人面前共享自己,他好像经历了很久风雨的一个合格的军人,总是到这亲切的笑容去关心他人,总喜欢愿意付出自己最勤劳的全部,那是他对军队对同志们有一个合格的复仇,是对鬼子的仇恨,恨不得把自己拿满腔热血洒在最前面,用一颗铁血丹心来报效自己的祖国。
@诃痴快乐:用心用情,入木三分,颇有意蕴。
于宜友入抗大分校,并很快成为抗大分校的骨干学员。相信他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保家卫国,开启新的人生。
@华章秋韵:灵犀品评,入木三分,意境幽远,颇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