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上无奈地从“楼底屋”搬出后,又过了100多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爷爷早已故去,奶奶患耳疾多年,几近失聪。父辈中,排行在前的我的四个姑姑,都已出嫁多年。除大姑嫁在本村外,另外三个姑姑都嫁到了外乡,其中四姑随丈夫到了北京生活,很少与家里联系;比我的父亲大四岁的伯父尚未成家,一直单身;比父亲小三岁的叔叔结婚已经一年有余。
我出生后又过了五个月,叔叔家也诞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儿。我出生两年后,我的妹妹出生了;叔叔家也有了第二个女儿。
到我记事的时候,我家的这处宅院共有五间半北屋正房,都是土坯房。那所谓的半间,其实是一个不到两米宽的棚子间,很局促地靠着大房的西墙,成了大房最西间的外间屋。我们一家当时就住在靠西头的那一间半房子里。居中的两间房子,我的奶奶住着。最东头两间住的是我叔叔一家。我的伯父在外面借住。
那时候,奶奶的耳疾已经转化成了恶性肿瘤,右耳部位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脓疮,流血流脓,不能愈合。奶奶大部分时间都在炕上躺着。一大家子人按照奶奶的安排,分灶不分家,也就是说老伙里的家产不分,我们屋里和叔叔家屋里各自立灶,分锅吃饭,并在生产队单独立户,各家凭工分分粮分柴。奶奶随伯父在生产队立了户,但伯父在外面居住,一味逍遥自在,很少回家,对奶奶的病不闻不问,更不要说指望他给奶奶做饭了。所以,奶奶的日常生活,便由我们家和叔叔家轮流伺候。
奶奶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平日里,除了爹娘和叔叔婶子轮替侍奉外,我的大姑、二姑也隔三岔五回来看望奶奶。那时,我的三姑因在“四清”运动中遭遇不公正的“退赔”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不晓得探望自己的娘亲了。我的四姑远在北京,平时连一封信也没有,对奶奶的病情一无所知。
面对病重的奶奶,父亲、叔叔,还有我的大姑、二姑,都是一筹莫展。到大医院给奶奶治病吧,这些亲人们都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来;不去治,每日里看着奶奶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人们的心都在滴血。我的二姑是个急脾气,她让我父亲和叔叔去找我的伯父回家,想一起商量个对策。但父亲和叔叔几次找到伯父,伯父却拒绝回家。他横着脖子冲我的父亲和叔叔吼:“有钱吗?没钱商量个屁!你们有钱你们去治,别再麻烦我了!”
伯父的冷漠无情,让大家感到愤恨。愤恨过后,便不再指望伯父帮忙出主意。几个人反复琢磨、协商,最后决定:没钱,不能给奶奶“大治”,也要进行“小治”,尽最大努力减轻奶奶的痛苦。“小治”的钱,就变卖老伙里的树木换得。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奶奶的生命便靠着乡野医生的草药和一些寻常的消炎止痛药勉强维持着。
奶奶去世前三个月,我的二姑又一次回来帮着伺候奶奶。她听奶奶叨念说想吃县城里的烩豆腐,便步行十多里路,从县城买回了一碗烩豆腐。当我的二姑满头大汗地拎着烩豆腐进门时,正好与回家拿衣服的我的伯父撞了个满怀,那碗烩豆腐差点掉到地上。伯父看了我的二姑一眼,问道:“二姐,拿的什么好东西啊?”
对我的伯父心怀恨意的二姑本不想搭理,听他问,便冷冷回道:“我从县城给咱娘买回的烩豆腐。”
伯父“哼”了一声,说道:“走那么远的路,你就不怕累死?还买那么多,就不怕把她撑死?”
这话可真把我的二姑惹急了,她转过身,横眉立目,手指着我的伯父带着哭腔嚷道:“那是我亲娘,累死我愿意。她想吃我就让她吃够,撑死也比饿死强!”稍一顿,接着吼,“你,你不是亲娘生亲娘养的,你是石头缝里崩的!你个没良心的东西,会遭报应的,你等着!”
在我二姑的叫骂声里,我的伯父灰溜溜地走了……
奶奶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身体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整个人羸弱地像一盏在风中艰难摇曳的油灯,随时都有灭掉的可能。但她的思维始终清晰,她的口齿也一直很清楚。她只是偶尔进点儿流食,其余时间就暗自攒力气,攒足了力气便开始骂人,不分昼夜地骂,任谁也拦不住。她骂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的伯父。
奶奶骂人的声音,断断续续,颤颤悠悠,有气无力,似唱似嚎,透着悲切和凄冷。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奶奶骂我伯父的那些话语,什么“畜类、没人伦”,什么“忤逆不孝”,什么“黑心鬼儿、短命鬼儿”,什么“天打雷劈”,什么“老天会做主,叫你死都无人见、埋也甭想进祖坟”……
不成想,奶奶那最后一句骂词竟然一语成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奶奶是在刚交芒种时去世的。
由于到了麦收大忙时节,也由于那时我们条件太差,根本无法招待前来奔丧的亲朋,于是村里管事的做主,当天便把奶奶葬埋了。
那时候我太小,对“死亡”没有清晰的概念。在我朦胧的记忆中,成殓奶奶的棺材是用临时刨下的我家的一棵大柳树打成的。那是一口薄薄的没有上漆的白茬棺材。包括我的父母在内的一大帮穿白孝衣的人,跪在白茬棺材周围哭。到了下午,便有一帮不穿白衣服的人用大绳和大木杠子抬着棺材往坟地走去。走出院子的时候,我的伯父打头,扛着白幡,我的父亲在门口摔碎了一块瓦……
那是“文革”的第二年,即1967年。
那一年,我虚岁五岁。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2929
评论列表(54条)
烟火人间,酸甜苦辣,爱恨交加,一言难尽啊!
@祁俊清:感谢精到美评,祝好!
灵动抒写,情景交融,对话浓郁人间烟火气,直入人心。一个家庭的子女,性情反差如此之大,令人感慨万千。
@锦瑟黎燕:这也是人世间的真实。感谢您的精到美评,祝好!
家门不幸啊,您奶奶竟生了一个不亲不孝,心中没有亲情的儿子,很无奈啊。
@清河君:是啊,确实无奈。感谢美评,祝好!
过去的故事,质朴感人,孝顺的和不孝顺的泾渭分明。在一家子也有善恶之分。感谢你的好故事。
@杨自记:感谢杨兄精到美评,祝好!
@鸣虫:人生小时经历苦难,待到后来对相对幸福有感觉。等待故事。
@杨自记:欢迎继续关注!
四岁能记事,当为小神童。体验民间苦,它日大作为。
@晓舟同志:晓舟老师总有过誉之词!能留在记忆中的都是多年来的积淀,如烟的往事中,能积淀下来的很少,故更显珍贵。感谢老兄,祝好!
贫寒岁月,老宅往事,亲情中的苦辣酸甜,烟火里的童年记忆。回眸处有爱也有痛。
@雨凌:感谢您的精到美评,祝好!
一家都是善良人,偏偏有个大逆子,这正是五个手指有长短。好在你奶奶得到了大家的关爱和照顾,尽可能的为她减轻病痛的折磨。往事并不如烟,时时还记在你心里。
@四格格:您的美评既准确精到又令人感到温暖。感谢,祝好!
越来越体会到,贫穷是尽孝的一大障碍。若是子女足够富裕,就会给老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就会让她的生命更有质量。
@难诉相思:所言极是!老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非常有道理。经济条件达不到,想行孝也不可能啊。感谢蒋院长的精到美评,祝好!
怀念祖母音容犹在,酸甜苦辣人间常态。
老宅往事难以忘怀,灵动抒写质朴实在。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老师的妙评和鼓励,令我心生感激!祝好!
老宅的砖瓦都有故事。我们的祖辈, 一辈子都没过过好日子, 真希望他们穿越到现在, 过几天好日子。
@轻品慢尝:感谢刘老师美评,祝好!
一个大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令人心酸难忘。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大伯父可能没有结婚,心理有点问题。
@惑矣:龙生九子的话,作为评论非常精辟!感谢惑矣老师美评,祝好!
看到了奶奶的痛苦,看到了你一家人的努力和无奈,也看到了你伯父的不孝。真情描述,欣赏问好!
@邯郸常跃进:感谢常老师精到点评,祝好!
烟火人间,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啊!
@雪花漫舞:感谢美评,祝好!
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回望血脉相连的隔辈亲人,汲取精神营养,会让生命更有力量。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老师再次美评!祝好!
哎,想一想那时候的凄惶日子,那是一个无奈……
@李宗宾19481957:是啊,在贫穷面前,人总是显得那样无力又无可奈何!感谢美评,祝好!
家族兴衰,皆有其因,值得深思。 读友两篇《老宅往事》,不由人浮想联翩,回味自家的苦辣酸甜。尤其是谈到亲属中正邪交错,难以防范,必有隐患,感慨万千。……等友续篇。
@一池烟雨:能引起您的联想与共鸣,非常高兴。感谢您美评,祝好!
如果我们承先启后,一般是见到上下几代,第一代人更加多灾多难。贫困潦倒才有另类的人间百态。
@川明:人都是向上的,虽说苦难也是人生资本,但贫困潦倒终究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感谢美评,祝王兄夏安!
从你奶奶的病逝中看出,那时人们的生活普遍的贫穷,许多人都和你奶奶一样,有病得不到好的医治,只能生死由命。好在那样的苦日子一去不再复返,现在人们的生活普遍大大提高了,这对你奶奶在天之灵是最好的告慰。
@四格格:您的话很有道理。往往是,贫穷剥夺了人们很多的权利,礼节、体面、孝道,甚至连起码的尊严都不能拥有。感谢您的美评,祝夏安!
读着你那些儿时亲身经历的场景,似曾相识的画面,各种记忆扑面而来。故事接地,当年大伯不孝,是因为穷还有情可原,现在生活条件多好,不孝敬父母的也大有人在,我家亲戚中就有这人,应了那句老话“人不报,天报”!.
@悠扬琴声68:行孝道,与贫富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与人心、人性有关。什么年代也有大孝之人和不孝之徒。老话说得好“人不报,天报”,这话,不信不行!
往事如烟,小时候的记忆往往清晰而深刻。那个伯父,对奶奶确实太过冷漠,没有孝心的人,后运往往不好的。
@皓月蓝空:感谢美评!祝好!
贫寒的日子,生病对于贫穷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看见奶奶的痛苦,伯父的不孝,贫穷导致的无奈,让人喘不过气来。
@含羞荷:感谢您的精到美评,祝好!
那时医疗条件差,人又穷,真是可怜!
@陌上梦落:是啊,面对贫穷,人总是那么无能为力。感谢美评,祝好!
那么小,很多细节都还记得,鸣虫老师的记忆力太好了。那个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有病最多去公社卫生院,县医院已经算大医院了。奶奶临终攒了力气骂长子,既痛心又无奈,可见大伯的不孝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诚厚:感谢诚厚老师美评!还要感谢您劳心费神做功课,为我们补齐平江路街巷的相关知识,让我们苏州行不留遗憾,您的诚厚为人,永远是我们的榜样!向您致敬!
大儿子的不孝,我感到应该是你爷爷奶奶从小惯出来的。想一想以前的家庭里四个女孩,才见到一个儿子,父母加上爷爷奶奶都会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长子长孙。四个女孩处处让着这个弟弟。就是后来又来了两个儿子,这位长子长孙也依旧会高人一头。
我看到凡是从小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孩子都不会孝敬老人。
@地质之花:您是最了解农村风情和中国传统的,所言极是!感谢!祝福夏安!
大家族人多事也多。家庭琐事中折射出深深的时代印迹。
@漫言华语:感谢美评,祝好!
那时候住在农村,看病真的容易。那个大伯真的让人狠之入骨[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谢谢美评,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