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1953年底或者是1954年初,也就是我小学二年级的寒假,一个寒冷的冬日黄昏,一辆大卡车把我们全家人连同全部家当,从连山关小镇拉到了本溪市内。我们搬家进城了。
那时尚无户籍制度,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建国初期本溪曾是中央直辖市,带来的后果是住房紧张,教室紧张,学校接收不了更多的转学生。我们家住的是父亲单位分的房子,虽不大但总有容身之处。学校只能通过考试择优接收转学生。
不知道录取率是多少,只知道我的邻居还有两个男孩子,和我同为二年级,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另外两个男孩子一个返回老家继续读二年级,另一个留在市内重读一年级。
我所就读的小学称“新生完小”,因为学生多教室少,学校实行半日制,上下午两部制上课。同一个教室上午高年级上课,下午低年级上课。不上课的半天,除了写作业就是玩了,也挺好,童年时光最大的快乐就是无拘无束地玩儿。
每学期学杂费二元。但就是这二元也有很多同学交不起,一拖再拖。终于班主任老师忍无可忍,课不上了,没交学费的都给我回家取学费去,不拿学费就不要回来。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呼呼啦啦走了一多半,那其中就有我。跑回家里,母亲仍然拿不出两元钱,我又哭又闹,就差躺地上打滚了。无奈的母亲跟邻居借了两元钱,把我打发了。我哭得两眼通红,回学校把那钱交给老师,老师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目送我回到座位,她应该心中有数,我那二元钱来得不容易。
转眼到了夏季,学校要求学生做校服,发了一套样品拿回家征求家长意见。女孩子是白上衣小格子短裙。母亲接过校服展开只看了一眼就说,“这衣服能穿几天?这么贵!”那时候还没有“地球变暖”,辽宁这地方适合穿裙子的温度也就半个月多一点。关键是穷,一件衣服要能穿二到三季才好,衣服要结实耐穿才是王道,漂亮与否根本不在考虑范围。我多么希望有那样一套衣服,长这么大还没穿过裙子。然而,母亲给与否定的答复,其他家长也没通过,校服成了所有同学可望不可即的梦。
本溪是座山城,学校位于半山坡上。操场不大简陋至极,黄土铺就的地面,下雨天走在上面鞋底会沾上好大一块黄泥巴。上下课没有现代化的电铃,连手摇铃铛也没有,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把一段不到一米长的铁轨悬挂在木桩上,用铁锤敲击发出铛铛的声响。坐在靠窗的座位,快下课的时候,能看到那个敲“钟”人手提铁锤走向那块道铁,心里暗自高兴,终于要下课了。一如罗大佑《童年》里唱的:“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我们的班主任是位中年女老师,严厉而苛刻。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只见她讲着讲着突然拿起手中的黑板擦抛向一个男同学。哇!好准啊!不偏不倚正好打在那个男同学的脑门上。瞬间,一股殷红的血液顺着脑门流到鼻梁、嘴唇……,那男孩居然一动不动地任其流淌。班主任老师也被自己精准的手法和意料之外的后果惊呆了,快步走向那男同学,从兜里掏出手绢,擦拭男同学脑门上的血迹。估计是那男孩没认真听课,惹恼了班主任。
比起班主任,那些师范学校即将毕业来学校实习的“实习老师”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年轻,甚至稚气未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课间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不检查我们的作业。在实习老师面前我们无拘无束没有一点压力。相处仅仅短短一个月感情甚笃,临走还送我们一些铅笔之类的小礼物。送别时同学们都哭了,那绝对是真情实感。
那个年代学习上的压力不大,不排名次,不搞强行补课。所谓补课是因病或因事缺课了请老师简单讲一讲落下的课。寒暑假发一本统一的寒(暑)假作业本,每天做一页。作业本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对同学们很有吸引力。
题图是我们部分同学和实习老师的临别合影。我的高中同学翟MY居然能把小学寒假作业保存七十来年,让我惊叹不已。绝对是文物级的。他晒在微信群的作业本,我借来一用,让大家见识一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小学一二年级的寒暑假作业本:


语文算数一本作业本全包括

彼时正是半岛战争时期,作业本带着时代的烙印

我在新生完小读了二年半,1956年秋季开学升入五年级时,我们一部分同学按家庭住址分流,集体转学到“民生小学”,那是一座为适应人口增长生源增加而建的一座全新的学校,我在那里又读了两年,直至小学毕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285
评论列表(22条)
文章写得好,图片很珍贵,东北老太太厉害了![花]
推荐阅读,头条关注。
@晓舟同志:谢谢您。初来乍到不太会玩儿,迟复见谅。现在回头把欠账补上。
感同身受,我们也特别喜欢实习老师,他们年轻活跃,讲课生动,印象最深的是实习老师讲的《金色的鱼钩》那一课,同学们都被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感动得泪流满面,几十年过去了,一直记在心里。
难忘的岁月,那些图片太珍贵了。
珍贵的回忆!您与我父亲基本同龄,他也是1950年左右上学!他虽然去世了,但我还保存着他当年的教材和作业。
@沧海一粟:有心人。不简单。
我是一九七八年上的小学一年级,那时的学费是一元五角。
作者笔下饱满的情怀、清晰地回忆、文图并茂,相得益彰!欣赏、学习![赞][喝彩][花][花][花]
深情回望那年那月的校园生活,细致入微,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啊。
五十年代的校园生活是那么美好。这些作业本和照片真是太珍贵了!
我喜欢听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虽然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却能从歌声中想象出那种纯净与美好。可惜乔羽大师走了。
珍贵的史料,温馨的回忆!
@沧海一粟:谢谢您的美评。
您真是有心人,竟然珍藏了这些老作业本!这是给您的学涯打了底的史料!点赞![花][花][花]
@柳絮晗烟:谢谢您的美评。这是我同学珍藏的,他发在同学群我借用。[花]
图文并茂,引起共鸣,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孩子们太幸福了,不仅衣食无忧,还有高科技的玩具。[花][花][花]
还有当时的作业,珍贵!
我们小学时的假期作业本,和您展示的差不多,我是55年一年级,58年就不用印刷的作业本了,国家困难,写作业的纸,都是黄草纸啦!
@李宗宾19481957:是的,那时买一本算草本都很奢侈。
温馨回忆,绘声绘色。
@金方艺术摄影:感谢来访,儿时的记忆更深刻。
大姐这本作业本太珍贵了。看着这些插图,对比一下现在的小学课本插图,感慨万千。插图也反映了那时候人的精神面貌,阳光,精神。
那时候用铁轨,铁片做上课的铃声,好像很普遍。我从小在新疆读小学也是听着敲铁片的声音上下课。东北不缺木头,应该有木头课桌,我坐了几年土垒的桌子,凳子。
@地质之花:50年代的本溪还算是比较发达的,号称“煤铁之城”,通铁路,有电灯,教室都是楼房课桌是木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