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滔滔黄河历经数不清的大拐大弯,在山陕豫三省交界处,冲出高山挟峙,掉头向东,漫瀚而下。母亲河在这个大弯处,留下许多壮丽的建筑遗迹和辉煌的文化遗存。
鹳雀楼
一首《登鹳雀楼》令黄河拐弯处的这座鹳雀楼天下闻名。虽然此鹳雀楼非彼鹳雀楼,甚至遗址的具体地点都不太准确,但我仍然一往情深的前往凭吊。
新修的鹳雀楼在黄河东岸,山西永济县黄河金三角盆地里。巍峨端庄,超然于坦坦荡荡的原野和远处的浩渺河水之上。有一种鸟儿,非雀亦非鹊,发出一种水亮的长音,绕楼檐翻飞。人们说那就是鹳雀。
几大名楼,座座都被中国文化所浸润所萦绕。它们早已不是建筑意义上的楼阁,而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思想表达。鹳雀楼是北方唯一的一座。王之涣赋诗《登鹳雀楼》,遣词造句其实非常平实简练,却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诗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艺术手法和意境深邃悠远。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登高望远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富含哲思,大气磅礴。今人何尝不是更需要这样的胸怀与豪迈。
诗因楼而薄发,楼因诗而流芳千古。
鹳雀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北周时期,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包括成吉思汗进攻中原后的毁坏,以及金代、元代时期的战火摧毁。英雄与名楼,一个是为了天下江山,一个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寄托,功与过,只有评说,没有定论。
有一点可以确定,现在修建的鹳雀楼一定是远远的好于古代鹳雀楼。站在六层高楼,檐角的垂铃随风摇动,鹳雀在柱梁间划过。夕阳投映在大河上,银色伴着橙红,阡陌葱绿,游人如织。人间此时平静安详。
–
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是黄河上的一座古渡口。
我心存疑虑,蒲津渡遗址为什么不在河边,却在远离堤坝的地方,座落在滚滚的麦浪中。
稍作思考,心中释然。黄水自北而来,如烈马脱缰,肆意翻滚改道。不但蒲津渡口,连同这开阔平坦的麦田,都是黄河泥沙冲积而来。别说一个渡口,有多少城市村庄都在一次洪水后夷为平地。
蒲津渡口曾经辉煌。古代秦晋在黄河上泛舟,来往交流。后秦在此渡河灭韩赵魏。更有秦国公子在此搭建浮桥,极大的便利了两岸人民的生活。
蒲津渡遗址公园,就是原址模仿建造的古代浮桥。而园内四尊巨大的铁牛和七根铁柱,却是货真价实的古文物。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唐人为了加固浮桥的稳定性,举全国冶炼锻造之力,在两岸各铸造四只铁牛,牵引固定浮桥的铁链,是为“地锚”。
盛世要道,乱世战场。到了元代浮桥被战火所毁,从此再无像样的修复。河道西移,东岸铁牛渐渐被淤积的泥沙埋于地下,卧薪尝胆,默默守望沧海桑田岁月流逝。直到上世纪后期的考古活动,才得以重见天日。
蒲津渡遗址公园现今展出的就是河东岸的这四只铁牛和牵引它们的铁人。铁牛做后蹲用力状,四蹄劲撑。铁人怒目圆睁,臂膀结实,是西域力士形象。铁牛、铁人除了露出地面的部分,下面还有深深的铁桩插入地里,以使其更加坚固牢靠。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浮桥整体构思巧妙,做工精细,集美学、力学于一体,在宽阔的黄河河面上创作了一件足以流传后世的艺术品!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黄河在这一段逐年西移,西岸的铁牛与铁人仍然被被岁月深深的埋没,沉睡在地下,至今尚未挖掘出来。待一梦醒来,已经时过千年。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2769
评论列表(22条)
坐沙发。黄河是母亲河,它发生许多动人故事。在河南什么地方?
@杨自记:这两处地点都在山西永济县,山西西南角。
@惑矣:谢谢博友。
一直以为惑矣和我一样随性随情写了玩,原来这妹子文气起来写的文章超好哎![赞][赞][赞]
@晓舟同志:要学习,追赶卯酉河的大军啊!谢谢夸奖!
精美文化游记,将黄河之魂与文脉,浓情彰显,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一条黄河,写她千遍也不够。
黄河流域、中原地带,文化底蕴厚重,等有空了我得专程去山陕豫三省交界处走走,登鹳雀楼,凭吊蒲津渡遗址。惑矣这篇游记写得好极了,给我起到了向导的作用。
@难诉相思:游记写的不一定好,但真的可以给你当向导,指点一下线路欸。山西是个旅游大省,好地方太多了。
名楼,古渡口,好笔墨——点赞,点赞,再点赞![赞][赞][赞]
@祁俊清:谢谢齐老师美评点赞!
精美游记,名楼,古渡口,将黄河之魂与文脉,浓情彰显,好笔墨!点赞![
@雪花漫舞:谢谢雪花美评点赞!
在黄河最后一道拐弯处,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壮丽景色,大气磅礴,
古诗名楼,千古传颂。
蒲津古渡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
盛世要道,乱世战场。
铁牛铁人,构思巧妙,流芳后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梦醒来过千年,
东方拂晓,
这里风景独好。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长诗美评!远比我的文章好多了。
文章写得大气磅礴,有景点的前世今生,有时光的沧桑巨变,有作者的感喟慨叹,非常耐读!
@鸣虫:谢谢鼓励!我会继续努力。
我对黄河文化的了解真是很少呢, 读您的大作, 总是能长知识, 多谢!
@轻品慢尝:北方受黄河文化影响深远,与秦淮河的风雅香暖可能是有不同。谢谢美评!
鹳雀楼,蒲津渡遗址,昔日只闻其名,今朝读友美文,才有了一些了解。感谢您的分享!
@邯郸常跃进:我也没想到,蒲津渡遗址公园,竟是江泽民题字的。
一楼一渡,黄河最后一道拐弯处,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四大名楼,三大名楼都是重建的,唯有岳阳楼是文物。惑矣老师登上鹳雀楼,吟王之焕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