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捉知了

ab695378e20c4f1ab1a80a9aca8e3c67_th

捉知了,是我年少时常干的一件趣事儿。

每年芒种过后,天气渐热,树上最先出现一种体形较小、长度不超过两公分半的知了。这种知了呈灰黑色,叫声尖细。由于是在麦收时节出现的,人们便叫它“麦知了”。当时令进入盛夏,天气更加酷热了,这时,“麦知了”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便是大量出现的大个儿知了。这大个儿知了,就是人们寻常所说的知了。这种知了较比“麦知了”,体形要大好多,个头一般在五六公分左右,而且雌雄易辨。雌性知了闷头闷脑,不会叫;雄性知了腹部都有发声器,发出的叫声浑厚敞亮,畅快淋漓。进入伏天,到了闷热的黄昏,还会出现一种很特别的“知了”,体形与“麦知了”相仿,只是略瘦一些,周身呈微绿的颜色。说它特别,是指其叫声与“麦知了”和大个儿的知了都不一样。“麦知了”和大个儿知了叫起来是不间断地连续发声,而这种“知了”的叫声却是一声一声断续地发出,即“伏蜓儿——,伏蜓儿——”地鸣叫。我们给这种知了就叫“伏蜓儿”——不知是不是这俩个字。

这三种知了里面,个儿头大的知了是最容易捕捉的,而“麦知了”和“伏蜓儿”则很难捉到。尤其是“伏蜓儿”,警惕性极高,敏感性特强,人还没靠近,便会被它察觉,停住叫声,“倏”地飞逃而去。

那个时候,我们捉知了主要有三种方法。

最寻常的一种方法是粘知了。一根长长的高粱秫秸的一端,涂上沥青或生产队浇地时用的皮带蜡,在暴热的太阳下晒得黏黏的,便成了粘知了专用的“粘杆”。我们手拿“粘杆”,仰着头在每棵树的枝丫间仔细踅摸着,发现趴在树上嘶鸣着的知了,便举起“粘杆”,悄悄靠近它,等到距知了有一扎远的时候,猛地朝它戳去。受惊的知了想飞,但它那透明的大翅已被牢牢地粘住,只好“知啦啦”叫着万分不情愿地成为我们的俘虏。但这种捉知了的方法也有较大的失误率。“粘杆”距知了不够近的时候发力去粘,往往戳不到知了,只能眼巴巴看它逃跑;“粘杆”离知了太近,还没等发力,它已察觉,眨眼间就振翅飞走。尤其是知了受惊吓飞逃时,一边叫着一边还要洒下一股尿来,搞得人头上脸上都是,令我们很是沮丧。

捉知了最具技术含量的方法,是用弓箭射。先得制做弓。我们那时用竹扫帚上的细竹棍或竹耙子上的长耙齿做弓背,用纳鞋底用的绳子做弓弦。在弓背的正中部位,还要用细铁丝做一个小圆环,用来稳住箭只。再找一根高高的望日莲杆,把做好的弓固定在杆的顶端。接下来,试着往下拉弓弦,在满弓的地方,用小刀在杆上刻下去一个深浅适当的小沟。再从固定弓背处,引下一条与杆长度相仿的细绳。张弓时,让弓弦压着细绳挂在杆上的那道小沟上。放箭时,只需拽一下那条长绳即可。最后,就是做箭只了。我们都是用细长光滑的莛杆作箭身,用细细的硬铁丝或纳鞋底的大号钢针作箭头。然后在箭的尾端用小刀刻出一个“人”字凹槽,使之稳稳地放在弓弦上。为防止箭射出后发飘,提高箭的准确度,我们还在箭身和箭头连接处缠上几道细细的铁丝,在箭尾处也同样缠上几道细细的铁丝。这样一来,一套射知了用的弓箭就做得了。用弓箭射知了命中率是很高的。因为可以在距离知了较远处瞄准放箭,知了还没有丝毫察觉就中箭了。射知了还有一个乐趣,就是中箭的知了要拖着箭飞一段距离才会落下。看着中了箭的知了拖着长长的箭在空中一上一下地飞舞,我们则在地上惊呼着,一路追逐着,很是好玩。当然,射知了也不是万无一失。有时中箭的知了在空中飞舞着会甩脱箭只,成功逃命。

捉知了效率最高的方法是用火,我们叫做“燎知了”。这个办法只能在晚上进行,需要多个人,甚至有大人参加最好。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晚饭以后,于树下点燃一堆篝火,同时狠命地摇晃树木,以惊动树上的知了,利用它们趋光性的特点,使它们在懵懵懂懂中朝着火光“噼里啪啦”飞落下来,便很容易抓到手。往往是,在大树下点火燎知了,树上几乎所有的知了都会成为“俘虏”,一次便可得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知了。

现在想来,用这种方法捉知了,很有些“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意味。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2311

(10)
鸣虫的头像鸣虫
上一篇 2024年6月6日 下午1:47
下一篇 2024年6月6日 下午2: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0条)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6月6日 下午2:58

    又是首席,好荣幸。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6月6日 下午3:02

    这种捉知了的童趣,我们在城里也有过。小时候我们医院宿舍外面有一片柑子园,一到夏天就叫过不停。我们叫它“叽呀嘶”,一抓住它就不叫了。只是抓的办法没你们多,好像就是男孩子们上树去抓。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6日 下午4:19

      @四格格到了夏天,只要有树木的地方就会有知了。这种东西的嘶鸣有时令人烦躁。那时候捉知了,大凡男孩子都干过[咧嘴笑][咧嘴笑]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有这样的经历了!感谢老师美评,祝好!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6月6日 下午3:57

    鸣虫的精美佳作,细节生动多彩,声情并茂,引人注目,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6日 下午4:22

      @锦瑟黎燕您的美评总是给予鼓励,令我赧然并增加进一步写好的动力!感谢黎燕老师,祝好!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4年6月6日 下午4:14

    有趣的容易引起共鸣的童年回忆。捉知了,大凡男孩子都玩,我也用网兜套过知了。只是没有鸣虫老师会玩,也没有鸣虫老师那么有研究。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6日 下午4:24

      @诚厚哈哈,那时候各种条件都差,没有玩具,我们便在玩耍中动手制作玩具,这比学校的手工课强多了[偷笑][偷笑]感谢诚厚老师美评鼓励,祝好!

  • 祁俊清的头像
    祁俊清 2024年6月6日 下午4:24

    兄弟绝对是一位捕捉知了的专家,对家乡不产知了的我来说,这些都很新鲜有趣。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6日 下午4:27

      @祁俊清哦,祁老师那边属高寒地域,没有知了。那以后夏天时候来这边吧,这里几乎一个夏天都有知了的恼人的嘶鸣[偷笑][偷笑]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4年6月6日 下午6:00

    童年记忆捉知了,每年都在芒种后。
    叫声浑厚又敞亮,畅快淋漓天之骄。
    捕捉方法详介绍,粘杆弓射加火烤。
    童心童趣跃纸上,青葱岁月多美好。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4年6月6日 下午7:27

    难忘的童年,好有乐趣,幸福美好。
    欢快![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6月6日 下午8:21

    捉知了的经验来自实践中,看来你捉过不少知了的呢,总结起来头头是道。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6日 下午9:42

      @轻品慢尝是啊,小时候常常干这事儿,熟套子活儿了。感谢您的美评鼓励,祝好!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6月6日 下午9:10

    童年往事,情趣盎然,拈来一件,涉笔成篇,妙不可然。知了和蝉是一种昆虫吗。我们这里夏天蝉鸣此起彼伏,好像每棵树上都藏了几百只,只是没捉过,也不知道它什么模样。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6日 下午9:43

      @雨凌没错,知了就是蝉的俗名。感谢美评,祝好!

  • 邯郸常跃进的头像
    邯郸常跃进 2024年6月6日 下午11:41

    啊,你们小时候捉知了,技术含量很高啊,居然还自制弓箭。厉害!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7日 上午9:19

      @邯郸常跃进哈哈,那自制的弓箭,其实就是玩具,勉强能射知了罢了。谢谢常老师美评,祝好!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4年6月7日 上午6:27

    鸣虫讲述了小时候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知了,以及捉知了的三种办法。您的童年充满温馨的回忆,这样的童年治愈一生。

  • ch雪梅的头像
    ch雪梅 2024年6月7日 上午11:20

    捉知了真的是一门潜藏学问的技术活,捕捉方法写的好细啊!每一笔颇见功底匪浅。

    “麦知了”和大个儿知了叫起来是不间断地连续发声,而这种“知了”的叫声却是一声一声断续地发出,即“伏蜓儿——,伏蜓儿——”地鸣叫。我们给这种知了就叫“伏蜓儿”——不知是不是这俩个字。
    ——细细道来,才知道三种知了。活到老,学到老哈!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6月7日 上午11:27

    童趣盎然,画面感强烈,文字的活气在字里行间星光闪烁,好美的文笔,佩服佩服。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7日 上午11:32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老师的再次美评鼓励!儿时的这种经历,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没有了。写出来,也是对再也回不去的儿时的一种纪念吧!顺颂夏祺!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4年6月8日 上午10:43

    童年多开心,难忘的记忆,难忘的美好。天真无邪,活泼快乐![可爱][可爱][可爱][可爱][可爱]

  • 皓月蓝空的头像
    皓月蓝空 2024年6月8日 下午5:42

    知了,蛰伏三年才能发出声音,被捉,也是可怜呀!
    我们小时候也以捕捉鸣蝉为乐。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6月9日 下午3:30

    你的一系列童处趣事,我想会馋坏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再也不知道什么叫捉知了,什么叫拾麦穗,不过他们有他们的童趣,这叫一代有一代不同的童年,一代有一代不同的童趣。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9日 下午5:42

      @四格格一代有一代的童年,一代有一代的童趣!所言极是!感谢您的精到美评,祝好!

  • 解世权的头像
    解世权 2024年6月9日 下午9:51

    我们这代人基本上都有过它亲的经历。真的是快乐的童年![赞][赞][爱心][爱心][花][花][喝彩][喝彩]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10日 上午8:55

      @解世权嗯,说的是!我们彼此年龄差不多,经历也大致相同。感谢美评,祝端午节安康!

  • 一池烟雨的头像
    一池烟雨 2024年6月10日 上午8:56

    农村真是天地广阔,童年生活丰富多彩。童年多趣,引发钻研好学。从实践中感知感悟,逐步成熟。这比城里那娇生惯养,强过百倍。每读友之童年回忆,真有点羡慕不已。

  • 陌上梦落的头像
    陌上梦落 2024年6月11日 下午2:24

    这么多捉知了的办法啊,我们都没听说过。我们这都是用面筋粘,后来用沥青。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11日 下午2:29

      @陌上梦落是啊,都是我小时候亲自经历过的[咧嘴笑]感谢美评,祝好!

  • 含羞荷的头像
    含羞荷 2024年6月20日 下午2:59

    童年的乐趣,夏天的记忆,捉知了,乐在其中。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6月20日 下午3:21

      @含羞荷是啊,儿时的夏天,无忧无虑,快乐多多。感谢美评,祝好!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