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知天命,自己还不算老,但经常想起很多旧日的事情。有些过去的生活片断和细节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化的,反而会像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醇,愈久愈香。
小时家里住的是三间祖下留下的土平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庭院没有围墙,大敞四开,经常会有别人家的狗、牛、猪什么的闯到我家的院子里。窗户是老式的挂式,下面有几块玻璃,上面糊的是塑料布。没风的时候还好,有风的时候,忽搭忽拱的响声,往往会让我在晚上十分害怕,无法入眠,在母亲的怀里才能安然睡去。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有像样的围墙,家里的窗户没动静,能更严实一些。
由于父亲是老师,生产队没给分承包田,只有点口粮地,但是家里人多,粮食和不够吃,再就是冬天没有足够的柴火。所以每到秋天,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去村西边的林带里去搂树叶,捡树枝,维持能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到傍晚,炊烟升起,别人家正在烧火做饭时,母亲带着我们背着比自己身材大多的柴火才走入家门。可是那时的冬天来的早,去的晚,只能吃白菜,土豆,上顿酸菜,下顿酸菜,这也是我现在不喜欢吃酸菜的原因之一:小时的我已经吃的太多了。虽然可以有划冰车的乐趣,但总体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夏天,餐食上也更丰富些。
那时东北农村的冬天总是那么冷,冷得让人无法忍受,基本上都是零下三十多度吧。有一次上学正赶上下大雪,我走到一半,脚就冻麻了,可是不能不去上学,挺着两只麻脚走到学校,晚上到家时手冻裂了,直到现在还有伤口;脚上全是冻疮,几天走不了路。破旧的老屋是曾祖父留下的,轮到我们时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已经很难经风雨。每次放学时,看到村里其他人家阔气严实的房子,回到自己破落的家里,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为了改变居住条件,父母也下了决心,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四处借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六天内拆掉了土房子,盖起了五间漂亮的砖瓦房。
当我们搬进新房子时,感觉像做梦一样。为了还债,父亲在家里开起了小卖店,虽然店小,但由于父母为人厚道,来家买东西的屯邻特别多,生意也格外火。四五年间,在我上高一以后,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买了一台彩电,让许多村民羡慕不已。记得最深的就是在那时看了香港电视连续剧《陆小凤》。
上了高中以后,我们姐弟都大了,能帮助父母干活了,大姐外出打工,家里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不过一年也吃不了几次细粮,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稍稍改善一下而已。想起来我那时的生活虽然苦,但一直有个盼头,心无旁念,一心学习。
每天除了学习之外,听收音机就是我最大的消遣,很多知识都是从那里学到的。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我是从收音机的评书中得到的最初印象;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影,虽然没有机会观看,但我可以听到中央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还有很多广播剧。记得八十年代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周日大看台节目,能播送听众点播的节目,每到周日,我和姐姐们就像过节一样,早早把收音机找开,调好台,一边帮助母亲做家务,一边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
那时的日子简单而快乐。心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虽然天真,但充满生机,感觉到未来无限美好。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人成各,今非昨,物非而人非,怀旧的同时只能让我更感伤,成长的岁月,是永远留存在生命中的珍珠,经常回忆会让我更珍惜现有拥有的一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138
评论列表(6条)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遥祝夏祺笔丰![赞][喝彩]
清贫的家,勤劳善良的父母,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学习,父母举债还债为全家改善居住条件,这些往事不愧为作者青少年时代绽放的一朵朵绚丽的花,值得回首,值得拾撷。语言于朴实中见文采,真情在叙事中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改变居住条件,父母也动了肝火”句,“肝火”二字形容父母当时的毅然决然的心态似乎不够确切?建议再推敲一下。
@情满乌江:谢谢您的建议,已经修改。
岁月的情怀难忘。
欣赏佳作,周五愉快,问候[花][花][花]
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苦,简单,却是快乐的。拜读佳作,分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