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巴黎时住在11区,日孚广场是在4区,从数字上看相距很远,事实上却非常近,步行只需要几分钟,走过街对面的一条短短小巷子,一拐弯就到了日孚广场。
日孚是拿破仑命名的,它位于巴黎市中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广场,由39栋两层高的红砖楼房围组成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楼房是由骑楼式的走廊连接成正方形,骑楼走道宽敞,圆拱形的顶又高又大,因有色彩搭配很具艺术美感。一眼望去骑楼像是深深的隧道,东西南北四条走廊就是四条隧道,四条都连通。每栋楼的建筑式样、建筑面积,基本一致。追溯历史,这些红砖楼至少是巴黎12世纪时的建筑物,距今差不多有千年了;是全城最美观、最具代表性、也是市内保存得最完好的远古住宅建筑群,它不仅极具观赏价值,还极具文物价值。四合院中间的空地也是方方正正的,是一个绿草茵茵、绿树荫荫的公园。
维克多. 雨果就曾住在这红砖楼里,日孚广场6号,是他的故居。其实日孚广场内居住的不止雨果一个文化名人,还有法国著名的古典喜剧作家、戏剧活动家莫里哀,他的故居与雨果故居在同一栋骑楼里,莫里哀住2号,雨果住6号。当然,莫里哀生于1622年,雨果生于1802年,两人完全不同时代。广场再过去一条街的5号,是已开放的毕加索故居。
目前莫里哀的2号大门紧闭,没有开放;而雨果的6号大门则对外敞开,宾客盈门。于是,我开玩笑说:雨果有贵族世卿爵位,身份高贵待遇自然不同;莫里哀虽受国王青睐,但到底只是贵族侍者身份,待遇岂能与贵族世卿同等。当然,玩笑归玩笑,事实归事实,莫里哀当时在法国也是很有名气的戏剧人,卢浮宫里有他专门演出的剧场,这是国王特许给他的权力。最后莫里哀是倒亡在演出的戏台上,把自己最后的光采献给了他的观众,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人。但雨果的影响更大,在法国、乃至世界文艺界没有几人在文学地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上能与他相比的。
雨果在日孚广场6号住了16年(公元1832 – 1848),1885年雨果去世。1902年雨果诞生百年之际,法国政府将日孚广场6号改建成了”维克多. 雨果故居博物馆“,展出雨果生前的绘画、诗歌、书籍、手稿以及日常用物。
博物馆是两层楼,主要展厅都在二楼。
我们沿着旋转式的楼梯上到二楼,楼梯沿途墙上悬挂的都是雨果自己的手绘画作,有一幅画的是他和孩子们,画面温馨有爱,雨果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他一定是个幸福的父亲。
二楼七个房间就是七个展厅,每个展厅的面积都不大,走进展厅,迎面墙上挂的是一幅雨果的油画像,像画得真是非常的好,沉思中的雨果眼中流露着果敢和智慧,就和他的人生一样。
雨果去世后,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两百多万法国民众自发的参加葬礼,遗体葬入了国葬礼节最高标准的先贤祠。他是历代法国作家中,唯一享受直接入葬先贤祠这种殊荣的人。站在这样一个充满果敢和智慧的伟人面前,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自小雨果就热爱写作,这就注定了他的文学生涯;16岁就开始热衷参加社会活动,强大的组织能力让他当然的成为了学生小”领袖“,这也注定了他一生既是杰作辉煌,又是波澜壮阔。
1822年,20岁的他发表了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诗集获得了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随后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 . 伊斯兰特》,又得到了著名小说家诺蒂埃的热情赞许,两人由此相交成为莫逆。雨果在诺蒂埃的影响下,作品由原来的保守文风,逐渐向浪漫文艺转变。1827年,25岁的雨果,为自己写作的剧本《克伦威尔》作了长篇序言。这篇序言里雨果旗帜鲜明的以浪漫主义抵制”伪古典主义“,被当时法国浪漫文学界称为”浪漫派文艺宣言“,后来这篇宣言成为了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雨果是法国浪漫文学艺术的代表和旗帜。
1831年,29岁的雨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浪漫主义经典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当时巴黎圣母院正遭遇了法国七月革命的灭顶之灾,变得面目全非;巴黎当局感到很棘手,准备将它一拆了之;巴黎圣母院能否存在?济济可危。《巴黎圣母院》出版后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它的浪漫情怀像清新的风吹遍了法国大地,它的文学魅力,让人们为拥有巴黎圣母院而感到荣耀,更让人们感觉到应该肩负起捍卫这种荣耀的责任。于是,法国的国民们自发掀起一个全国性的、保卫巴黎圣母院的运动。巴黎圣母院因此而得救、重生。所以是《巴黎圣母院》救了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 雨果不管是于国、还是于民,乃至于世界都功不可没,且功在千秋。
在”维克多. 雨果故居博物馆“ 展馆里,有一尊《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塑像,这是后来的法国雕塑家为向尊敬的雨果先辈致敬,而特意创作赠送给博物馆的。
在这间展厅里,中间那尊白色的雨果半身雕像,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一架大钢琴摆在屋中央,差不多占据了房间的三分之一。
雨果也爱好音乐、戏剧,他写的剧本不少,但也不是全都成功,比如他的神秘主义剧本《卫戌官》的演出,就失败得很惨。
1845年,雨果接受了国王路易. 菲力甫的封赐,得到法兰西贵族世卿头衔。当上贵族院议员后,他开始从政。受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雨果走上了共和之路。共和革命失败后,雨果被迫流亡国外19年;在国外他从没有停止文学创作,出版了小册子《小拿破仑》、《罪恶史》;诗集《惩罚集》等等,还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直到1870年,雨果才能回到巴黎。一回国就投身到普法战争中,他不仅发表鼓动人心斗志的演说,自己还成为了一名国民自卫军人,雨果出生于1802年,其时他已是快七十岁的白发人了,但他仍拿起武器,勇敢的战斗在前线。
1871年,雨果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876年,又当选为法国参议员。
走进另外一间展厅,我倍感亲切:熟悉的中国瓷器,熟悉的中国壁画,熟悉的中国雕花桌椅家具等等,一屋子满满当当摆设的全是中国器物,这就是雨果故居著名的中国客厅。这也让我想起雨果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有两个强盗的文章来,雨果不仅喜欢中国的艺术品,还与中国一直友好情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这间客厅里,我像走进了中国家庭,按中国礼节问候主人:您好,尊敬的雨果先生,我是中国游客,来您府上拜访。
1855年5月22日,83岁的维克多. 雨果与世长逝。
法国政府和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两百多万群众自发参加葬礼,遗体葬入先贤祠,那是法国最杰出伟人们的灵魂归宿地。
先贤祠是一栋很特别的宏大建筑,它的大厅门廊中整整齐齐排列着几十支大石柱。石柱又高又大,像是顶天立地;石柱又大又粗,像是栋梁森林。法国入葬先贤祠的标准要求很高,葬入者生前必须为国家、为民族的思想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所以能否符合入葬标准,一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讨论才能定性。比如说文学成就同样很高的大仲马,因为他写的都是通俗文学,逝世后是否合适入葬先贤祠争议了很久,直到他逝世百年后才得到认定葬入先贤祠。但维克多. 雨果不需要这个讨论过程,他的遗体直接入葬了先贤祠。因为在国家、在人民的心目中,雨果是最值得入葬先贤祠的人。他为法国推动了浪漫主义文艺;他的《巴黎圣母院》以浪漫主义,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促动了人们的社会责任;他的《悲惨世界》是生存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真实写照,引起广大人群的共鸣,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九三年》以惊心动魄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既写了战争的残酷血腥,也歌颂革命战士前仆后继、慷慨大义的英勇气概。
雨果的文学、思想、行为符合国家利益,所以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和认可;雨果的文学、思想、行为贴近国民意识,所以得到国民的绝对爱戴和拥护。雨果是世界文学巨匠,是法国的骄傲;雨果以他对社会进步、对民族进步的影响,以他的文学杰出功绩直接入葬先贤祠,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不管是当时还是今后,都不会有任何异议,举国上下一致赞同。
法国先贤祠目前只有70多位伟人的灵魂够资格安息在这里,他们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法国大革命运动先驱卢梭,百科全书派代表狄德罗,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等。
我们多次路过先贤祠,每次,我都会向这些不朽的灵魂们致以注目礼。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说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评论说:”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2002年,是雨果诞生200周年,法国将它定为”雨果年“。法国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牵头,专门成立了”雨果全国纪念委员会“,全年不间断在各地举行纪念活动。
从二楼展厅出来,下到一楼,走廊上是一排明亮的落地玻璃,外面是雨果故居的花园。
我轻轻推开玻璃门,走进花园,花园小小的,100平米左右,弥漫着温馨的馥郁,一只形似奖杯的大型雕塑,很醒目的座落在前方。
我看到一位女士坐在花园的椅子上看书,她身上洒满了阳光,看上去很舒适安宁。
当年,雨果也是这样吧,和他的夫人、孩子们一起,舒适的坐在花园里,安宁的沐浴在阳光下,看书或聊天,沉思或创作。
从日孚广场6号”维克多. 雨果故居博物馆“ 出来,往前步行大约十几分钟,就是巴黎圣母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1137
评论列表(78条)
我们当年去巴黎,很遗憾没有拜谒雨果故居。跟着您的美文,了解了大文豪雨果的居所及生平。向伟大的文学家致敬!
@鸣虫:不用遗憾,巴黎可看的东西很多,你看到的,也许我也没看到,想看全是很难的。
很遗憾我没去过巴黎,跟着您的美文,了解了大文豪雨果的居所及生平。向伟大的文学家致敬!
@雪花漫舞: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留评。
生命中有你感觉姿色
回忆中有你感觉温馨
失落中有你感觉骄傲
沉默中有你感觉幸福!
@风雨:风儿,晚上好。
雨果的作品,大多描述社会底层民众的穷苦与挣扎,尤其是《悲惨世界》,看过原著、电影、歌剧,每看一回,内心都会产生强烈共鸣。能在这位文学大师和先辈的故居参观、凭吊,对文学爱好者来说实属幸事。
@难诉相思:你说得对,天下没有不识雨果的人。
参观日孚广场6号 – 雨果故居,进一步了解雨果。他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读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及诗集《惩罚集》等。
@阳光笙箫支剑笙:他的作品多,坎坷也多,毕竟在国外流放了19年。
文学巨匠,唯有仰望!
@祁俊清:这样的文化巨匠,是值得仰望。
您这是深度游了, 令人羡慕, 我当年跟团游, 大都是走马观花。读了你一篇篇的游记, 大有收益!
@轻品慢尝:跟团游限制比较多,但方便,省事。
格格以精美拍摄,灵动抒写,将世界顶级作家雨果故居,生平,成果通透呈现,给人以精神盛宴的陶冶,好喜欢。
@锦瑟黎燕:谢谢,难得出游一次,去了就多看点。
雨果的《悲惨世界》,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都比雨果的悲悯情怀与人性之光震撼。
@锦瑟黎燕:雨果是花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悲惨世界》。
雨果是另类的文圣。喜欢他的《悲惨世界》,读了好多遍。
外国人的名字翻译有些意思,雨果就富有诗意,莫里哀就让人不懂,为什么不叫“莫里艾”?
@川明:这是翻译的问题,哀与艾同音,我想应该都可以,只是第一位译者写成了“哀”,于是大家就成了习惯。
格格的神骏妙曼抒写与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让我感受到文字后面的丰厚积淀与审美元素,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人去物留成故居,许多事就只能靠想象了。
“走进另外一间展厅,我倍感亲切:熟悉的中国瓷器,熟悉的中国壁画,熟悉的中国雕花桌椅家具等等,一屋子满满当当摆设的全是中国器物,这就是雨果故居著名的中国客厅。”祝福祖国,祖国万岁![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风儿,问个好,道 个安。
雨果的书,让读者的信柔软发亮。这样的精神引领与陶冶,惠及全人类。
@锦瑟黎燕:世上有雨果这样的先贤,世界的文化才如此璀灿。
雨果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看过多遍,
@雨凌:是的,雨果的书值得多读多看。
雨果、莫里哀、毕加索,每一个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徜徉在他们生活的地方,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应该说,法国人民和政府对文化人还是礼敬有加的。
@陌上梦落:是的,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之地都插上了国旗作为标志,这是代表国家对他们的认可。
自小雨果就热爱写作,这就注定了他的文学生涯;16岁就开始热衷参加社会活动,强大的组织能力让他当然的成为了学生小”领袖“,这也注定了他一生既是杰作辉煌,又是波澜壮阔。——雨果的人生壮丽辉煌,是法国的荣誉,也是全人类的精神灯盏。
@锦瑟黎燕:雨果经历过辉煌,也经受过磨难,所以他的作品贴近社会,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
雨果在中国拥有极大的的读者群,尤其是小说广受欢迎。
@悠扬琴声68:说得夸张点,天下无人不识雨果。
“日孚是拿破仑命名的,它位于巴黎市中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广场,由39栋两层高的红砖楼房围组成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楼房是由骑楼式的走廊连接成正方形,骑楼走道宽敞,圆拱形的顶又高又大,因有色彩搭配很具艺术美感。一眼望去骑楼像是深深的隧道,东西南北四条走廊就是四条隧道,四条都连通。”
@风雨:早上好,风儿,这些建筑很漂亮。
雨果以自己的经典文学著作,让全人类受到了源自思想之光与文学之光的引领与陶冶,他的生命穿越时空,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世界巨匠,不同凡响。
逝水无痕,唯有悲悯情怀与美好人性,唯有经典名著与思想之光,穿越时空,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他的作品,就让他的生命在人们心中延续,灵魂不朽。
在这间展厅里,中间那尊白色的雨果半身雕像,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一架大钢琴摆在屋中央,差不多占据了房间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令人惊叹文学与雕塑联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美到极致。
@锦瑟黎燕:雨果的爱好比较全面,音乐、戏剧、绘画、写作,从政。
啊,伟大的雨果,浪漫的文学,《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这些名著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激扬文字!
@李宗宾19481957:绝大多数的人,都喜爱雨果的文学作品,他的确很伟大。
“二楼七个房间就是七个展厅,每个展厅的面积都不大,走进展厅,迎面墙上挂的是一幅雨果的油画像,像画得真是非常的好,沉思中的雨果眼中流露着果敢和智慧,就和他的人生一样。”
@风雨:没见过雨果本人,但我相信那幅画一定非常逼真。
走进格格的博园,倍感开阔,唯美,清新,隽永,令人神往与陶醉。
@锦瑟黎燕:谢谢,美好是自我的感觉,因为你心怀美好,所以处处能遇上美好。
巴黎奥运在即,格格的系列巴黎游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巴黎,了解法国文化,谢谢格格的良苦用心。雨果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享誉世界。我早年看过他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格格的法国之旅,安排得太精彩了,也为我补上了巴黎之行的缺憾。赞赏!
@诚厚:好不容易去一次,就像你说的,去了一次,很可能就不会再去一次了,所以尽量的多看看。
雨果的文学、思想、行为符合国家利益,所以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和认可;雨果的文学、思想、行为贴近国民意识,所以得到国民的绝对爱戴和拥护。雨果是世界文学巨匠,是法国的骄傲;雨果以他对社会进步、对民族进步的影响,以他的文学杰出功绩直接入葬先贤祠,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不管是当时还是今后,都不会有任何异议,举国上下一致赞同。——格格对雨果这样的认知与诠释,好有意境与高度,令人深度共鸣。
@锦瑟黎燕:因为雨果是得到国家和人民同时认可尊重、拥护爱戴的文学家。
法国对雨果的重视,绝对超过同为世界十大文豪鲁迅所受到的重视。
@诚厚:是的,原来语文课本中有鲁迅的文章,好像有的现在都撤下来了。
日孚,孚在这里是何意?孚有令人信服之意,日孚不知是何解。
@霁月:日孚是法国一个省,当时它是第一个按税法向国家缴纳税款的省,所以拿破仑以它的省名日孚来为这个广场命名。
“我轻轻推开玻璃门,走进花园,花园小小的,100平米左右,弥漫着温馨的馥郁,一只形似奖杯的大型雕塑,很醒目的座落在前方。”[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
@风雨:是一个很特别的小花园,当时应该是雨果的私人花园。
感谢格格,让我品鉴此篇佳作之后,对敬爱的雨果,有了新的认知。
@锦瑟黎燕:我也很高兴能有一个多了解雨果的机会。
法国诞生了伟大的雨果,雨果为法国争辉。这就是杰出生命的巨大力量。
@锦瑟黎燕:大师的影响是深远的。
那年那月,冰河解冻,名著在新华书店堂而皇之精美亮相,我将雨果的《悲惨世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等孜孜以求的书,买到手,感觉好幸福,好快乐。
@锦瑟黎燕:是的,封闭了好久,开放后,大家对名著的选购如饥如渴,我也买了好多。
评论中有一种淡淡的惦记
祝福里有一种浓浓的心意
彼此问候让温馨芳香空间
彼此交流让友谊播撒心田!
@风雨:谢谢风儿的热心贴记。
我是欧州六国游到的法国,跟团就是走马观花,没有去你叙述的雨果故居,读博学习,提高自己,看你的文不但了解雨果的故居,对他的一生奋斗取得的成就和作品也有所了解。
@豫莲芳草:走了一遭,总会有点收获。
电影《巴黎圣母院》震撼人心,多少年过去后,影片的画面,人物依然记忆犹新。
@锦瑟黎燕:那是永远的经典,任何年代都有价值。
世界名著《悲惨世界》等,对人类精神的启蒙,陶冶与引领,功莫大焉。
@锦瑟黎燕:这就是作者的伟大之处。
时间之外,总有不朽穿越时空,光照人心。这就是世界名著《悲惨世界》的生命力量。
@锦瑟黎燕:所以名人效应,名著力量是不可否认的。
大概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满怀激情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您笔下的雨果故居,让人们更多第地了解雨果,了解法国历史,谢谢。
@清河君:不客气,你也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雨果的悲惨世界好有名,可惜我电影看过几遍,书没读完。他塑造的让啊让是很了不起的。有时间听听。谢谢朋友好文!
@杨自记: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