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散文)

2024052409005183

我的爷爷奶奶是姐弟恋。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撒下重重迷雾,我看不清。但是好奇心却激发出我的想象力,推着我把记忆中留存的碎片拼凑在一起。根据那些东鳞西爪,一枝半叶,只言片语;还有那一帧帧的老照片,加上我童年的模糊记忆,试图去拼接一个遥远的故事,寻找一个家族文脉传承的源头。故事要从我奶奶的父亲,我的曾外祖父说起。

撩开岁月的帷幕,在一百多年前。奶奶的父亲,我应该叫他太姥爷,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学究,在晚清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至于取得了什么功名,不得而知。或许有过谋个一官半职,步入仕途的短暂期许。但是狷介耿直的性格,一生也学不会的圆滑逢迎和阿谀奉承让他停步。他转而开办私塾学堂,教书育人,让他的满腹诗书发扬光大。至于,他如何办学堂,如何招收学生,我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是非常确切的,学生中有我的爷爷,当年书声琅琅的私塾学堂里,端坐着这个用心学习的小男孩,日后成了教书先生家的女婿。我奶奶是她父亲的长女,喜欢诗词歌赋,也爱看书,那个年代女人读书识字的极少。奶奶有幸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盖因家学渊博。整天泡在书香中,她不需要好学,学问追着她。说到爷爷奶奶的故事,我就想,他们是乍见之欢,还是日久生情,我觉得应该是后者,他们相差五岁。年复一年的学习中,爷爷长成了一个十四岁的英俊少年,奶奶也出落成十九岁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我听说她年轻时读过【牡丹亭】【西厢记】,这些作品都给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盼。而眼前这个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少年,既是她父亲的得意门生,也是她的意中人。几年的朝夕相处水到渠成,他们谈婚论嫁了。这婚姻是半新半旧式,有父母之命也有两情相悦,大妻子,小丈夫的婚姻模式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我们家开启。记忆中他们的婚姻是和睦的,一张紫檀色的小炕桌,两人盘腿对坐的温馨画面还留在我的记忆中,从来不争吵,甚至没有听见他们大声说话,互相对望低语微笑。爷爷有时穿便服,有时穿长袍。我三,四岁有记忆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六十多岁了,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已是老态龙钟了。奶奶经常穿着旗袍,冬天是黑色的棉袍,服饰整洁,头发一丝不乱。黑色的金丝绒帽子上镶嵌着拇指肚大的绿色翡翠,闪着晶莹的光,那大概就是祖母绿。我想象过他们年轻时一定有过“红袖添香夜读书”或者“睹书赢得泼茶香”那样纯情的诗意岁月。

但是奶奶家并非多金,她父亲是一个清贫廉洁的读书人,教书先生。招来的学生,多数是穷困人家的孩子,学费也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爷爷就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一辈只是租了几亩地养家糊口,哪里有钱供孩子上学,他进了学堂,基本上没有学费的压力。奶奶的父亲虽然生活贫困但不卑微,在一众学生面前,他是满腹经纶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他乐此不疲。在祖籍辽阳执教若干年后,他又去了与长白山毗邻的红土崖,在那里搭建起草庐学堂,继续他的教书育人。红土崖属于现在的吉林省。据说,他当年雇了一个驴车,拉着他的宝贝诗书和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晓行夜宿,一路颠簸,在红土崖停了下来。我无法知道他为什么去红土崖办学堂。是先了解这个地方,才被其吸引,还是一路走一路看,到了红土崖就不想走了。红土崖在长白山脚下,它的周围有浑江,八道江,临江,鸭绿江,江水滔滔,四通八达,水泽丰沛,植被茂密,森林广袤。我曾经在浑江住了两个多月,那里山峦起伏,日夜奔流的江水,曲里转弯,绕过礁石陡崖,发出阵阵轰鸣。夜阑人静,涛声更加清晰。曾外祖父选了这个有山有水的清静之地落脚办学堂,想来也是有过综合考虑的,那时他已经人过中年,办学堂加上颐养天年都在人生的计划范畴之中。办学堂是把他的满腹诗书传播出去,那是他一生的挚爱。人生向晚,哪个读书人不想逃离喧嚣,找一个清静之地。慢步丛林中,拄杖听江声,这是多么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前几年,我的表哥,也是他的嫡曾孙,想写一部家族史,表哥是有名气的作家,他想追寻曾祖父的足迹,寻找一个家族的文脉源头。于是他开车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在千里之外的红土崖驻足。如今的红土崖是一个小镇,一百多年前它只是一个村落。表哥想像中的草庐学堂,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连一丁点的痕迹也没有。向周围的人去问,知不知道,一百多年前,有一位教书先生在这里办学堂,看到的只是被问者茫然的目光,莫名其妙的表情。太遥远了,当年的红土崖肯定是一片荒凉,山野之中人迹寥落,贫穷落后,可能连一个识字的人都找不到。但是,我不知道他当年招到了多少个学生,有一点确信无疑的是:他的子孙后代都在他的学堂启蒙,都打下了良好的国文基础,受到了诗词歌赋的熏陶。从那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来,整洁的服饰和坚定的目光以及端庄儒雅的仪表,诗书滋养过心灵是可以溢于外在而显得与众不同。晚年的外曾祖父初心不改,辗转跋涉于山林荒崖传播他的满腹诗书。他坚守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一路前行的精神一直让我敬佩。红土崖最后的日子让这个一辈子痴迷诗书的老人,穷困潦倒是确切无疑的,1923年的除夕,家里穷的买不起一张年画,久病体虚的曾外祖父,自知时日不多,他艰难地起来坐直身子铺纸研墨,在一张大红纸上写下了他平生的最后一首诗,并把它作为年画贴在了墙上。

这就是让我们家几代人念念不忘的他的绝命诗。这年的正月初三,外曾祖父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儿女们把目光投向墙上的诗:“奔波到此少奔波,暂不奔波奈若何。博取功名如散雾,隐居山野且吟歌。遐思故土千里远,醉饮刘伶一杯多,盼雁春归栖白塔,送吾魂返太子河。”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遗嘱。他的儿女们,匆匆雇来一辆马车,拉上装着他遗体的棺材一路颠簸回到祖籍辽阳。肯定有他的儿女把墙上的诗拿下来,精心保存。要不,怎么会有一百年来我们家里几代人的口口相传。我相信,前辈的爱好是可以刻在基因里的,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去。我爱好古诗词或许与基因有关。如曾外祖父的这首七律,只有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他的一生,从靑年时的苦读诗书,希望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到为生计四处奔波,最后隐居山野,吟诗狂歌。简洁,凝炼的诗语,竟然囊括了这一生。比起那些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回忆录一点也不逊色。

我小时候,奶奶给我讲《孟姜女》《牛郎织女》,教我读古诗词。可惜大部分都忘了,只记住一首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是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只是近些年,我才知道,这是唐代诗人张打油的《咏雪》,因为像儿歌,好听易懂,所以一直没忘。奶奶娘家姓刘,他们的祖先认为自己是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后代。听奶奶讲刘伶的故事:他出门背着酒壶,让书童拿一把铁锹跟在后面,嘱咐书童,我死了,你就挖个坑把我埋了。小时候当笑话听,觉得有趣。长大了去想,竹林七贤的故事距离现代1700年之遥,谁是谁的后人是没办法求证的。不过,认下这个笑傲山林,诗酒年华,潇洒狂放的祖先也不错,人生有了参照。好在他不是皇亲国戚,没有攀龙附凤之嫌。他的故事留传至今就是一个酒鬼,有诗为证:杜康造酒刘伶醉。他曾在朝廷短暂为官,至于有什么文学造诣还真没找到,魏晋风骨,被后人津津乐道。啸傲山林,弹琴高歌,饮酒赋诗,我的曾外祖父似乎也在学他,他的绝命诗中的:“隐居山林且吟歌,醉饮刘伶一杯多”正是那种心态,只是他有节制,不会像刘伶那样酗酒,一杯就多了。

祖辈的爱好和秉性可以刻在基因里遗传下来,这应该是确切无疑的。这个家族的后辈中,爱好文学的,从事文字工作的,喜欢舞文弄墨的真有好几个。一辈子什么也没写,却喜欢诗词歌赋,沉迷阅读,手不释卷的也不少。夜深人静,或夜半醒来,我脑子里会不时的冒出来一个念头来:写点什么?我知道那是基因在提示,有一种使命叫写作。就像路边的蒲公英也有它的使命,即使生于贫瘠之地,路边荒野,被人踩了几脚,它依然顽强地伫立,蓬勃地成长,开出金灿灿的小花,那是它向阳光绽开的笑脸。湛蓝的天空下它的花絮轻舞飞扬飘向四面八方。这世上来来往往的生命都是有使命的,也包括所有的植物,小草无名绿到天涯;野花寂寂点亮了春天。荷花装饰了夏日的池塘;枫叶为金秋点燃火炬。人与植物何其相似,都是在传承和繁衍中完成各自的使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0927

(10)
雨凌的头像雨凌
上一篇 2024年5月24日 下午2:48
下一篇 2024年5月25日 上午4: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2条)

  • 祁俊清的头像
    祁俊清 2024年5月24日 下午5:49

    沙发品读,品味往事故人,不胜唏嘘。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5月25日 下午5:48

      @祁俊清谢谢老师点评,人生向晚爱回眸,聊将笔墨写故人。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4年5月24日 下午6:25

    “这世上来来往往的生命都是有使命的,也包括所有的植物,小草无名绿到天涯;野花寂寂点亮了春天。荷花装饰了夏日的池塘;枫叶为金秋点燃火炬。人与植物何其相似,都是在传承和繁衍中完成各自的使命。”

    是呀,生命需要互相支撑,支撑的生命有力量,支撑的生命才永恒!

  • 川明的头像
    川明 2024年5月24日 下午11:03

    毕竟是诗书传家远。雨凌老师追寻了先辈们的足迹,纪念文章文笔厚重、不同凡响。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5月25日 下午6:05

      @川明谢谢来访雅评,祝夏日安康,笔耕快乐。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5月25日 上午5:28

    精美佳作,追根溯源,深情回望,神骏抒写,将血浓于水的家族往事深邃呈现。这样的遗传基因,让雨凌文脉丰厚,文采飞扬,散文诗歌绘画创作,成果丰硕,光彩照人。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5月25日 下午6:07

      @锦瑟黎燕谢谢你热情洋溢的点评,祝夏日安康,笔耕快乐。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5月25日 上午7:24

    追根溯源,深情回望,神骏抒写,将血浓于水的家族往事深邃呈现。好文!赏读!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5月25日 上午8:31

    喜读这样的文章,有历史感、沧桑感,厚重!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5月25日 下午6:11

      @鸣虫谢谢您的美言点评,祝夏日安康,笔耕快乐。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5月25日 下午1:58

    家族往事,也是自己的生命往事! 这往事无论距离我们多远, 都好像与自己关联!

  • 地质之花的头像
    地质之花 2024年5月25日 下午9:13

    家族往事值得探寻。南方很多村子都有家族祠堂,里面有除家族历史,还有村里的一些事情。像村里的教书先生多少有些记载。也许东北大多是移民,对家族不重视,不好找记载。

    • 雨凌的头像
      雨凌 2024年5月26日 上午8:11

      @地质之花谢谢点评留香,你说的对,东北大多数是移民,上数五代都不知道祖籍在哪儿。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4年5月26日 下午1:43

    的确,有些东西是刻在基因里的。对文字的敏感,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 悠扬琴声68的头像
    悠扬琴声68 2024年5月26日 下午6:48

    雨凌老师的文采斐然,细节描述颇具匠心,极富功力。[赞][赞][赞]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5月27日 下午5:09

    像你曾外祖父这样虽贫穷,却立志授道,并把授道当作己任、当作使命,其精神、其胸怀太感人。所以老人的事迹真是值得好好的颂扬,好在他的晚辈后代不负他所望,你们都是有声誉的文化人,吟得好诗,写得好文,相信总有一天你们能将曾外祖父的生平事迹整理成文。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