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办事去了武汉,就微信流水帐里那么一吵吵。谁知,有朋友说:打发谁呢?您不写点什么?好么,那就写点儿什么!首选先说说古琴台。若说古琴,您便立马知晓是讲伯牙、子期二公的千古流传喽?故事俺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又所为何来?那还是略讲一、二,为俺这清汤寡水文章增色则个。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是值雨过天晴,皓月当空,江如白练,景色宜人。伯牙见状心旷神怡,遂抚琴以抒怀,调寄高山流水。伯牙抚琴,弦断,知有高人闻听,复请出,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情不自禁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意在流水!”双双躬身,一揖!
伯牙幸遇知音,两人结为挚友,相约半年后来此相会。不想,第二年伯牙来时,子期已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既痛失知音,遂绝琴弦、碎琴身,志不再操。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因为有所附丽,从此既比喻乐曲高妙超凡,又象征知己、知音”,一诺千金。
再说这古琴台之如今。
古琴台位于湖北省武汉汉阳镇,居龟山之西,月湖之畔,其建筑群占山坡地约15亩。此文化古迹规模虽然不大,布局却还精巧。庭院幽幽、瘦竹千千杆,清风穿堂,回廊虚实开闭,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间有伯牙、子期、米芾的雕塑像,伴之以照壁东侧小门门额之上米芾印迹“琴台”二字、以及照壁之上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碑廊上名家手笔的“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墙上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可观。是为系列,聊作情景以备,拟萧然古风,浸印游人心迹矣。
据记载,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年间,之后,几经涂炭,屡毁屡建:
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
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修葺。新建的琴台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相传既为伯牙抚琴所在。
这历来修建者倚靠山势地形,充分运用中国园林设计精髓“借景”之手法,巧夺龟山、月湖山光水色,营造和构成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之千古绝唱相媲美的艺术氛围。为古人、时人传诵和景仰,也为武汉人造福。
站在庭院向山下望去,月湖之畔,多有垂钓翁。神往中,青山依旧,江河不废,谁留英名天地间?琴音缭绕,佳话千古,往来知音问多少!
古琴台现今仍存有古琴堂。古琴堂又名友谊堂。
现时的古琴堂外,树干上彩旗飘飘;古琴堂内,一案一琴一师,应时、不应时的工艺品琳琅满屋,所幸尚有书法字画洋洋乎。不提。
惟琴案上香炉供有线香一株,青烟燃燃乎,妙哉!老琴师应众游人相邀,抚琴《关山月》一曲。看情形,听余音,绝非浮躁之辈;玲珑心,清雅态,十指慢拂,胸臆隐隐含不足。想来,操琴于此,怡情、传承之外,亦为生计乎?不由感叹!
故选堂中古琴曲、古筝曲DVD两盘,恭请老先生题了词。回来后,车载着,启动之时,高山巍巍,流水荡荡,其意悠然,旨趣所为,休管他车窗外世界,车轮下尘埃,车行进速度,一味迤逦而去……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8513
评论列表(17条)
汪增祺汪老先生曾说……(为了常常记住他说的,我得把这段话搁置在一个我方便找到的地方。)
汪增祺汪老先生说: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对文字训练有素的人,是会直接从字上“看”出它的声音的。中国语言因为有“调”,即“四声”,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一个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讲一点声音之道。“前有浮声,则后有切响”,沈约把语言声音的规律概括得很扼要。简单地说,就是平仄要交替使用。一句话都是平声或仄声,一顺边,是很难听的。
所以,写好一段字后,记得一遍遍地读!
古琴台,古琴台,千古琴台等知音,尽管知音稀。
@祁俊清:别处的风景,千古的传说!
武汉去观古琴台,高山流水喜颜开。
雨过天晴登高望,皓月当空情豪迈。
抚琴抒怀论乾坤,冷眼向洋看世界。
古琴堂室今犹在,一案一琴一师来。
高山巍巍飞逝过,流水荡荡情满怀。
休管车窗外面事,迤逦而去奔未来。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贴心博友支老师!
武汉去观古琴台,高山流水喜颜开。
雨过天晴登高望,皓月当空情豪迈。
抚琴抒怀论乾坤,冷眼向洋看世界。
古琴堂室今犹在,一案一琴一师来。
高山巍巍飞驰过,流水荡荡情满怀。
休管车窗外面事,迤逦而去奔未来。
@阳光笙箫支剑笙:鸿雁传书,字字鼓励!
精美文化游记,以文图竞秀,灵犀抒写,将古琴台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颇有文化底蕴。
@锦瑟黎燕:黎燕老师的勤勉,让人受鼓舞!谢谢您!
原来,“高山流水”出自这里,受教了!这样的千古知音,凡人不可求啊![花][花][花]
@难诉相思:说实话,有些古迹只留名气了!
好精致的游记,详述了琴台与武汉的渊源。我去过武汉的汉街,古戏台侧就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雕塑;汉阳区作家协会还有出版《琴台丛书》。
@四格格:武汉留给我的印象大而散!古琴台的文化氛围还是受重视不够!但掩不住一段千古佳话!
多年前去过古琴台,今晚在您优美的文字温习。欣赏!
@雪花漫舞:亲切!
由“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美好传说,引出古琴台的前世今生,语言如流水般顺畅,耐读!欣赏!
古文风采述古迹,相得益彰。朋友易得,知音难遇——古琴台留下永不消失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