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春雨、春花……盎然的春意伴着清明来到了江南水乡——桐乡。清明是鬼节,家家户户自然都要去上坟祭祀祖宗。在桐乡人精心准备的供品中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甜麦塌饼”。甜麦塌饼也叫“芽麦塌饼”或“芽麦圆子”、 “甜麦圆子”。这是桐乡特有的一种传统时令食品。它是用一种草(在桐乡,有人叫它“白虎子”,也有人称它“草头”)与米粉、麦芽做成的。那草叶面青,背面白,手撕有点韧性,牲口都不喜欢吃,可偏偏与米粉、麦芽揉在一起做出来的甜麦塌饼却别有风味,让人想起来就馋涏欲滴。
其他食品可以四季常有,商场里不断。唯独甜麦塌饼与众不同,只有清明时节有,只有乡下人才自己做,因为做甜麦塌饼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是功夫活,也是技术活。
先说麦芽吧,年前天热时要浸润小麦,让它萌芽,然后把麦芽晒干储藏到第二年清明前,把它磨成粉,才能揉到米粉里。再说草头也是来之不易的,只有清明节前后,才有鲜嫩的草头,过了清明,草头就开始开花结果——老了。但也有极少数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或篱笆边撒上些草头种子,这样每年清明时就可以很容易地收割大而肥的草头做甜麦塌饼了。
临近清明时,女人们到田野里去寻找草头,把草头割来,洗净、煮烂了与麦芽一起揉到米粉里。米粉自然也得先把米浸湿,淋干,再磨成粉。
做甜麦塌饼时,有的人家用生粉做,有的人家用熟粉做。麦芽放少了,甜麦塌饼不甜且硬;麦芽放多了,甜麦塌饼太软,拿不上手;麦芽与草头、米粉揉得不匀,做出来的甜麦塌饼软中有硬,好像有核似的,不好吃。
粉揉好后,掐成一个个团,搓圆,用手掌压扁。有的人家在外面沾上芝麻,有的人家在里面嵌入豆沙馅。不过,多数人家做的是没有馅的,因为芽麦与草头、米粉揉在一起起到了化学作用,做出来的甜麦塌饼都是既甜又软的。然后在锅里熬熟油,把搓好的甜麦塌饼放进去煎——两面都 煎,边煎,边稍微放一点糖水。直煎得甜麦塌饼里面熟透,外面油亮,绿色中泛着微黄,香气四溢。咬一口,糯糯软软的,甜而不腻。吃完了还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做甜麦塌饼,要经过这么繁琐的工序,所以以前的食品厂家都不愿意做。如今即使在农村,有的人家也不愿意做了。一些个体食品厂已经开始打入超市、商场,甚至在网上卖了。只是价格较贵,好像买的人不那么多。乡下甜麦塌饼做得好的人家也开始到小菜场上临时卖几天,因为味道纯真,价格便宜,买的人很多。
春天里,甜麦塌饼可是我的最爱。这不,清明节前几天我已经每天在品尝这美味食品了。首先是家人早上到菜市场从一个乡下妇女那里买来四个让我试尝。我马上吃了一个,感觉这甜麦塌饼清香、甜软,非常好吃。下班一回家我又迫不及待吃了一个,晚上睡觉前忍不住又吃一个,呵,只留下一个准备给老朋友尝尝。第二天他买了十六个,说邻居来玩时也让她们尝尝。
昨天回乡下老家上坟,左邻右舍照例是热情地要送我们各种蔬菜,清明圆子、甜麦塌饼。蔬菜与清明圆子我只是稍微拿一点。呵呵,这甜麦塌饼我可是毫不客气,照单全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7575
评论列表(16条)
馋人的甜麦塌饼,真想吃它两个,只是还没有缘遇见它,让人遗憾。
@祁俊清:确实很难遇到,但如今也可以在拼多多上遇到它了。
第一次听说并看到这样的美食,估计很好吃的!
@鸣虫:真的好吃,只是胃不好大的人不可多吃。
很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有时令性,也有地方性,做法还独特!
@轻品慢尝:做起来真的是非常麻烦,要做好它更难。
桐乡甜麦塌饼如此美味,令人垂涎。行云流水,娓娓道来,颇有意蕴。
@锦瑟黎燕:这独特的桐乡传统美食,因为局限于时令,做起来既麻烦,又要技术,因而至今都没有发扬光大。
我们这儿的青草和米粉做成的叫清明粿,不是煎的,是蒸的。
@难诉相思:这里过清明时,除了做甜麦塌饼,还做一种清明圆子,像汤圆这么大。它就是用草头与米粉做的,不放麦芽,就是蒸的,冷了就硬了。
看的我流口水了
@地质之花:甜麦塌饼冷了也是软软的,且好吃。但不宜多吃,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
甜麦塌饼可是地方特色的美食,看了美文,很多人会想尝尝的。
@诚厚:是啊!欢迎作客桐乡!
这甜麦塌饼看着就好吃,我想我一口气能吃上两个呢。
@霁月:哈哈,我是一口气要吃两个 的啊![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