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锡,初逛寄畅园, 了解了建园、守园、修园的过程后,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 再逛寄畅园。
寄畅园叫过秦园, 凤谷行窝、凤谷山庄, 一度还叫过孝园, 但现在人们最熟知的的名字还是寄畅园。
上一篇《寄畅园: 咏史咏怀咏山水》发布后, 博友“陌上梦落”留评: 秦瀚、秦梁以及后来的秦燿都不及他们的祖先秦金有趣可爱。百度了一下,行窝是一个典故,与北宋时期的奇人康节先生邵雍有关,指可以小住的安适之所,“安乐窝”的意思,“寄畅园”哪有“凤谷行窝”的诗意和古韵,“有花有酒有行窝,无烦无恼无灾祸”, 多好的名字,可惜了。 我和这位博友一样, 也很喜欢“凤谷行窝”这个名字, 它富有意趣、野趣, 能见主人的天性和玩性。名的好坏, 暂且不论, 那就先说说“寄畅”。
我原并不知道王羲之《答许椽》一诗中的诗句 “取欢仁知乐, 寄畅山水阴。” 但看到寄畅二字, 立马会想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人活一世, 几尺之身, 方寸之心, 都要有所寄托、寄寓。尤其那心, 巴掌点大, 寄托的要求最是高, 在寄寓之处, 幽情要得以畅叙, 心志要得到舒畅。而畅叙、舒畅的要求又并不太高, 只要有一方合意的空间, 物与心就相通了, 只要有合意的人、事、物, 就可与之对话、交流, 此为寄畅也。
我在寄畅园中行走, 见到好多参天古树。这些动辄500年600年的古树中, 有巨大的香樟, 刚直的榉树, 盘根又错节的朴树。据说, 康熙年间, 园内有一株千年樟树。康熙每次下江南游寄畅园时, 总要抚摸一下那棵古树, 回到京城后, 时常挂念它。曾特命一位大臣前去探望, 那大臣看了之后, 写有一诗: “合抱凌云势不孤, 名材得并豫章无。平安上报天颜喜, 此树江南只一株。” 现在那千年老樟虽已寿终正寝, 但它的子孙们还在园中。在寄畅园路遇百年老树不稀罕, 遇不到才稀罕。
我贴面于一棵600多年的老树, 像依偎于老祖母的胸前, 闭上眼睛, 屏住呼吸, 仿佛在听老祖母的心跳, 在听老祖母讲故事。这算不算是寄畅?
凤谷行窝是最早的园名, 也是园子中最早的建筑, 现在重修后的风谷行窝, 也是入园后所见的第一个建筑。穿过厅堂, 天井中有康熙、乾隆题写的“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摐”。
山色溪光, 高度概括了整个园子的景色特征。
玉戛金摐, 则赞美了“八音涧”的声音。
戛和摐都是敲击之意, 泛指敲击金属和玉石做的各种乐器, 发出的声音。人造景观“八音涧”, 它原名悬淙涧, 又名三叠泉。命名为八音涧, 是说这涧好似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能合奏出 “高山流水”的天然乐章。石块堆砌成曲径通幽的涧谷, 涧谷中有迂回曲折的石路和淙淙清泉, 涧顶有大树和亭阁。
我在涧中涧外进进出出、流流连连。石上苔痕斑驳, 藤蔓缠绕, 行走在其间, 一会儿石蔽天日如在隧道中, 一会儿石露青天又豁然开朗, 水流无论叮叮咚咚, 还是滴滴答答都似拨弦萦绕耳际。流泉忽连忽断, 忽聚忽散, 水色泉声变化多端。这恰如一首婉约词的情思柔曼。园主设这“八音涧”一景, 是想高山流水遇知音吗? 游人感观 “八音涧”这景, 会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吗? 反正我是有的。
整个园子有二十多景, 位于园子中心的 “锦汇漪” 因汇集园内绚丽锦绣而得名。
寄畅园的景色, 围绕这一泓池水徐徐展开: 山影、亭影、树影、塔影、鸟影、花影尽悉映入池中。锦汇漪的中心有“知鱼槛”方亭, 槛名出自庄子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此景观为秦燿所建, 被革职后的他常在此观鱼, 与自由游动的鱼畅叙。我臆想: 池中所倒映的山、树、亭、塔……它们寄在此汇于此, 互相之间都在畅叙, 我与它们也在此畅叙。
在锦汇漪、八音涧, 甚至那些古树间畅游、畅叙, 哪怕是片刻地寄寓、畅叙, 也是寄畅。
曾经被改为 “孝园” 的 “嘉树堂”, 堂名取自茶圣陆羽《茶经》: “南方有嘉木, 其叶有真香。” 秦家先祖秦观也写过一首《茶》诗: “茶实嘉木英, 其香乃天育。” 堂内楹联: “千年人家诗书传, 百代承名寄畅园”, 概括了家族诗书与情致的传承。建这个嘉树堂是后辈向前辈的问候, 他们惦记着这位先人。有了此堂, 后辈与前辈可畅叙家常, 也可畅叙饮茶的乐趣。我来到此堂, 仿佛旁观、参与了他们的畅叙。
下图的“含贞斋”是秦燿的读书处, 这个斋名取自秦燿写的一首诗: “盘桓抚古松, 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洁, 吾自含我贞。” 他在此读书, 也在此与陶渊明畅叙心怀, 心羡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留恋官场的高洁, 要把这高洁之志蓄储、蕴含在自己心中, 也蕴藏在后代心中。
一个有根基的家族宅院, 往往有一个核心厅堂。一家的心脏和灵魂可寄寓此。寄畅园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厅堂, 名为秉礼堂。
这里是家族举行重要家事活动, 特别是进行礼仪活动的场所。“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堂名浓缩了一个故事: 关羽被曹操软禁, 曹操故意把他和刘备夫人甘糜安排在一间屋。关羽把屋让给嫂嫂安寝,自己则站在门外,一手执青龙偃月刀, 一手持《春秋》, 秉烛夜读, 保护嫂嫂。题堂名为秉礼堂, 是要求族人推崇关公品德。园主人设了此堂, 就与关公所持的传统操守和礼节, 有了有形的对话和畅谈的空间。
此堂有如老祖父的客厅, 老祖父在此可接待来客, 也可与儿孙“叨陪鲤对”。我从小受的教育都是批判封建家长制, 老祖父就成了专制的象征。其实, 老祖父也是多面的, 也许既专制又智慧, 不时听听智慧老人的庭训, 不见得就受压迫了。我没听过我祖父的庭训, 更没有与祖父“叨陪鲤对”过, 在这里不禁念想起未谋过面的祖父……
寄畅园, 我在这里寄畅了!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7223
评论列表(26条)
如数家珍般的书写,尽显寄畅园的文化底蕴和厚重之美。
@祁俊清:多谢美言!
好有格调与品位的文化游记,慧心慧眼,唯美抒写,将一幅幅画卷,次第铺展,给人以文脉丰厚的精神盛宴。
@锦瑟黎燕:多谢您的美言和美评!多谢您的鼓励!
寄畅园里寄畅,老樟树下怀想。秉礼堂前思祖,八音涧中游荡。
——多么美好的享受!
@难诉相思:您说中了, 真是美好的体验和享受!
2018年我去无锡玩,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乘船游太湖,去看灵山大佛,逛梅园,对这个寄畅园没印象,说明没去。看了你的文也算多少游了一遍。
估计以前你也去过苏州吧?我去过两次,可只记得拙政园和狮子林,别的都想不起来了,再去是重游了。
@豫莲芳草:作为江苏人, 苏州当然是去过多次了, 无锡很低调, 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地方。有厚实的家底和丰富的资源, 包括文化,经济的。
“在锦汇漪、八音涧, 甚至那些古树间畅游、畅叙, 哪怕是片刻地寄寓、畅叙, 也是寄畅。”
“畅叙、舒畅的要求又并不太高, 只要有一方合意的空间, 物与心就相通了, 只要有合意的人、事、物, 就可与之对话、交流, 此为寄畅也。”
寄畅园畅游,卯酉河寄畅。展厚重之美,显文化底蕴。享精神盛宴,赏文化游记。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美评! 谢谢认同!
有康熙、乾隆题写的“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摐”。爷孙二帝并书不多见。了解了寄畅园,特有前去探幽的意愿,多谢美文阐述。
@川明:谢谢阅评!
欣赏您优美的文字!寄畅园,这名字真好!
@鸣虫:谢谢阅评!谢谢鼓励!
严重点赞楼上观点,分享精彩!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谢谢到访! 谢谢点赞!
我在寄畅园中行走, 见到好多参天古树。这些动辄500年600年的古树中, 有巨大的香樟, 刚直的榉树, 盘根又错节的朴树。——这样的古树,就是神树,让人仰视敬畏。
@锦瑟黎燕:再写大姐!
寄畅园,感谢老师的精彩介绍。无锡有这么好的地方,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邯郸常跃进:去了会知道,一定不负你!
教授游园就是不一般,领略了寄畅园的精髓,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游之门。点个大赞!
@诚厚:多谢夸奖和鼓励! 咱现在体力不行, 能畅游的地方越来越少, 那就不求广,而求深!
曾经游玩过无锡,但没到过寄畅园,今天在您的文章里补上啦!谢谢![花][花][花]
寄一份忧思,畅一份情怀,圆一段旧梦。[喝彩]受教了!
娓娓道来的文字,”寄畅”您对园林的溢满情怀。分享!
美图美作,分享精彩![花][花][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