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天上午, 细雨绵绵。一位背着行囊撑着伞的中年男子,踏着满地落叶,行走在太湖岸边穹窿山蜿蜒起伏的山路上。他叫周旭才,苏北大丰义工联合会会长。这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了,他来祭拜安息在此的一位故乡先人——高鹤年。七拐八弯,他终于寻到了高鹤年故居——茅蓬坞以及他的墓地。但见先人故居已被装修住人,墓碑也不见了,墓前的树竹亦已枯萎凋零。他理了理墓上的枯枝荒草喃喃自语,情不自禁地泪随雨淌。
得知旭才到来的消息,我和侨居在苏州的另一乡党请他吃了一顿饭。高鹤年何许人也,何德何能竟然能够葬于这名山景区之中?面对孤陋寡闻的我们,这位家乡才子,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了高鹤年的故事。
提起当代中国佛教领袖,人们无不推崇印光大师和赵朴初。其实,高鹤年的声望,不在他们之下,至少可以说与之齐名。高鹤年乃明朝殿大学士高谷之后裔,祖籍安徽贵池,1872年生于苏北刘庄(今大丰市刘庄镇),名恒松,号隐尘,字野人,别号终南侍者、云溪道人、云山道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参加全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并当选理事,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高鹤年是居士,即经拜师皈依并持有道观道宫、庙宇居士证的人士。通俗一点说,居士就是带发修行的佛教信徒,类似当今“行政单位事业编制”的人员性质,但高鹤年居士对佛教信仰的虔诚程度和佛学造诣,特别是其执着的追求精神,远胜于削发当和尚的一般出家人。他十多岁就开始参禅修行,潜学佛教净土宗,21岁茹素,29岁在镇江金山寺受戒,谒秋崖长老、大定上人。后来还在其他名山古刹修行过不少时日,以充实提升自已的佛学造诣和道行。如在陕西终南山,此乃严重缺水之地,他与其他高僧一起忍饥挨渴修炼忍耐之极限。
高鹤年居士酷爱祖国大好河山,数次出游,历时三十五年。穿草鞋披蓑衣,冒寒暑忍饥渴,北走幽燕,南下滇黔,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如皖之黄山、白岳、天柱、九华,浙之天目、雁荡、括苍、天台,蜀之峨嵋、青城,陕之终南、太白,晋之五台,鲁之崂山,赣之匡庐,鄂之武当,闽之武夷,粤之罗浮,滇之鸡足,无一不留下居士跋涉的脚印。仅有详情记载的就游览了116 座名山,途中目睹异兽珍禽,名胜古迹,梵宇道场,古今兴废,居士无不一一作录。他撰写的一本《名山游访记》,民国初版,新中国成立后再版,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书名,并称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是后人研究地理山川、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高鹤年居士信佛,但不停留在嘴上哼阿弥陀佛,而是身体力行积极行善。他热心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百姓疾苦。民国期间,苏北刘庄兵匪为患,盗贼蜂起,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贫困潦倒。高居士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大力倡导社会募捐,并带头散发自己的家中财物,修建进谷桥,创办贫民小工场,开设贫民借贷所,筹建女工纺织所、贞节院手工作坊、农林试验场,还兴修水利,开挖南洼河……
特别令人敬仰的是,他以普度众生为职志,殚精竭虑进行救灾工作。从25岁开始,一直延续到73岁,先后长达48年之久,参加过山西、平津、徐淮以及川、陕、豫、甘等地的救灾工作,饥餐渴饮,饱尝风霜。民国二十年淮水泛滥,运堤崩溃,里下河地区尽成泽国。刘庄、白驹等地市内行舟,房屋冲翻,人畜飘流,男女老少哀号乞命于洪涛巨浪之中。时值花甲之年的高居士,不顾病弱之躯,夜以继日地四处奔走,跋涉于水乡泽国拍照取证,往返于兴沪之间,呼吁大江南北各界人士、中外慈善团体全力救灾。同时,他设救命团,办收容所,创救生会,开办赈粥厂,调解放水纠纷。由于高居士竭力操办,刘庄、白驹一带数万灾民免于死难。
人们不会忘记,1932年淞沪战争,都市满目焦土遍地火光,无数市民流离失所,在上海谋生的外地人丟儿失女食难裹腹,更是惨不忍睹,时任上海战赈会理事的高居士奔走呼号,积极筹款赈济灾民。人们不会忘记,1938年春日机轰炸刘庄,繁华古镇几为废墟,无辜市民尽遭劫数,高居士与地方有识之士一道,想尽办法帮人们重建家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日军盘踞刘庄紫云山期间,曾多次请他上山“共荣”,居士坚决不从。
1/民国七年印光法师写给高鹤年居士的信 2/民国时期“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的高鹤年《名山遊访记》 3/高鹤年拍摄苏北受灾现场向中外慈善团体募捐 4/高鹤年拍摄赈灾现场照片作为向捐赠者汇报的依据
据《高鹤年大德文汇》(名誉主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释传印,王志远主编)记载,高居士是当代佛教大护法(排名在后来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之前)。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谛闲法师等当代高僧都非常尊重他。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第十三祖师,这与当年高鹤年独具慧眼全力推动分不开。印光大师出版的《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一书,把他与高鹤年居士的书信列在首位,并占居九篇之多,不论排列位置还是入卷数量,都在其他高僧大德之前(弘一法师位列高鹤年后),足见高鹤年居士的影响之大、地位之尊。
高居士曾于1948年至1960年在苏州穹窿山修行,1962年农历正月初二逝于泰州,终年90岁。一代名士仙遊,南京、苏州佛教协会代表及其弟子在泰州为其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同年三月底,苏州众弟子将高居士灵骨迎至姑苏再次追悼,缅怀其功德,并恭送灵骨安葬于其居住十二年之久的穹窿山茅蓬坞后山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居士的大德善举感召了许多人。在他的家乡大丰,周旭才等人受其影响,五年前发起组建了民间爱心组织——义工联合会,发动慈善人士奉献爱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海边麻风村11位身体严重残疾的老人、大丰第二人民医院一百多个精神病人、若干个贫困家庭及孤儿和智障者,常年受到他们无私的经济援助和生活上的关心,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多次报道他们积极行善弘扬爱心的做法。
如今,在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苏州穹窿山上,一抔净土掩着居士当年的风流。周旭才认为,穹窿山景区应当为高鹤年居士修缮故居树碑立传让后人拜谒,故向景区管委会献上了他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并郑重递交了他的建议书。我们愿他心想事成,让德高望重的一代佛教领袖、社会贤达高鹤年受到应有的尊重。
写于 2015.12.02 收录于晓舟文集《姑苏寻梦》(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7064
评论列表(16条)
坐上沙发慢慢品!这可是晓舟老师用心打造的精品之作啊!
好深邃丰厚的精美力作。晓舟将高鹤年居士的仙风道骨,以普度众生为职志,大德大善,广济众生,在佛界的声望与影响,娓娓道来,让人由衷敬仰一代名士高鹤年;与此同时,还将继往开来,在他的家乡大丰,周旭才发起组织了爱心团体义工联合会,发动慈善人士奉献爱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深情呈现,让人倍感这片土地,提灯送暖的人,一直都在,对生活充满希望。
大德善举,后继有人,春风化雨,沐浴红尘。
知道有弘一、知道有赵朴初,却真不知道有高鹤年,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对中国佛教有深远影响的老前辈,不应如此默默无闻。你这篇文章差不多是十年前了,如今有关高鹤年的传说好像仍是不够普及,前几天看周总当导游的文章,才知道有中国佛教名士中首屈是高鹤年。
文字精美严谨,资料详实。在我们的记忆中又多位一个高风亮节的著名居士。人间有大爱,多谢老师的力作。
文字精美严谨,资料翔实。在我们的记忆中又多了一位高风亮节的著名居士。人间有大爱,多谢老师的力作。
仙风道骨,宏德慈善,普济众生,大爱无疆。
好人善举,后继有人,春风化雨,情满红尘。
德高望重,心想事成。丰厚精美,深情呈现。
妙手文章,继往开来。提灯送暖,爱满人间。
由周总前往凭吊,而引出这位佛教领袖、道德高深的高鹤年居士,确实值得挖掘并予以光大其精神。如果加以包装盒打造,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文旅项目!
精品之作啊!细读!
一位高德居士,一位慈善大家,都是值得敬重的。不知周总的建议后续如何?
@诚厚:无人理会。
无论是高德居士,还是慈善大家,都是人间珍品! 精神和品格都值得弘扬!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一代高僧,令人敬仰。
高鹤年居士信佛,以普度众生为职志,爱国忧民,高风亮节,令人缅怀敬仰。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去苏州穹窿山祭拜高鹤年居士,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虽然当年写给穹窿山管委会的建议没有下文,但我相信,当机缘成熟的时候,一代大德高鹤年居士的事迹,一定会被世间认可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