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脑子里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该买些什么东西,怕遗漏,事先还会开出一列长长的清单。虽说现在有网购、有快卖,但仍是习惯去年会、去市场、去商场,购回大包小包的东西。明明买的都是物品、食品,却偏偏说成是买“东西”。
“东西南北” 这四个同样是方位字,“南北” 两字的运用范围就远远不如“东西” 那么广泛。在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东西” 两字几几乎普及得成了物品的万能代名字,几几乎天天都会挂在嘴边。比如购物:买东西、挑东西;比如形容:好东西、坏东西;比如物品:东西搁哪?找东西、我给你带了点东西;比如工具:这东西好使、小心点,别把东西弄坏了;比如嫌弃: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这东西能用吗;就连文人动笔写文章,也谦虚的说是写了点不像样的东西;肚子饿了,想吃点东西;等等,可以例举出无数无数”东西“ 的用法来。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运用”东西“ 两个字指代物件,而不用”南北“指代呢? ”东西“ 这种运用究竟是怎么创始的?它的典故有哪些?
其实,好奇的不只是我,就连古代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朱熹都好奇。
典故就从朱熹的好奇说起:
朱熹在他未出仕之前,在家乡和一位博学者叫盛温和的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天,朱熹在家门口遇到盛温和,见他手中提着一个竹篮子,便问他要去哪里?盛温和说:我要去集市买点东西。
朱熹历来是以穷理致和、研究学问的人,他听了盛温和的话,很是好奇。随即问道:你说是要去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笑了,说:你是大学者,肯定是知道五行的,不说”南北“ 说”东西“ 是与五行有关。
朱熹说:五行当然知道,不就是木金火水土,与之对应的是东西南北中。
盛温和说:好,那你就听我说道说道,看看我是不是有道理。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掉,那么余下的木、金、土三者中,篮子里当然应该选择装木和金,没人会傻得选择在篮子里装土。所以就说提着篮子去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朱熹听之,哈哈大笑,点头称道:盛温和呀盛温和,难怪说你博学,如此推论,不说”南北“说”东西“ ,还真是言之有理。
另一个典故,那就得说到清乾隆年间了。有一位自幼誉为神童的学者叫龚玮,他说早在东汉时期,商贾们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西京长安贸易。俗话中常说”买东“”买西“ ,就是指到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购买货物,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了货物商品的代名字。古代时认为”南北“ 所对的”水、火“ 以及中对的”土“ ,都是没有什么大的价值,所以根本没有买卖的必要;而东的木,西的金价值可连城,这才有商贾交易的价值。商贾贸易中人们只对木、金感兴趣,所以人们习惯了说买卖有价值的”东西“,没人会说买卖没有价值的”南北“。
还有一个典故则是说:古人均以面向南背靠北为上,讲究院庭正屋建筑物的风水,就一定要采用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最佳最宜,而东西两个方位往往只能建厢房。即南北方向庭院的大门为通畅、顺捷之道,东西两侧厢房廊道只宜置放物件。在清点、取拿物件时自然是指着东西两个面。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指东指西逐渐简化,简化成”东西“ 两字,以它来作为物件的统称了。
以上几种关于不说”南北“ 说”东西“ 的说道,其实大同小异,究其实质都是以《尚书 . 洪范篇》中的五行学以及风水中的阴阳说学为经络而衍生出来的说道典故。五行、风水、阴阳这些学说都是古代历史文化的范畴,所以不说”南北“ 说”东西“ 的说道,就有了历史文化的属性。
”东西“ 替代物件器具称谓的来由,是人们在历史社会实践中,运用历史文化中有关学说,经天长地久、经日积月累、逐渐简化后而口头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它沿用至今,还将继续沿用下去。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6894
评论列表(59条)
格格对“东西”的深邃唯美解读与诠释,将买东西约定俗成的口头禅,来龙去脉诗意呈现,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锦瑟黎燕:写个轻松的,大家开心一下。
不说南北说东西,东西是个好东西。
五行木金水火土,对着东西南北中。
金木才是好东西,满载而归皆欢喜。
@阳光笙箫支剑笙:天下百姓家,谁也离不开东西。
用奇妙的小故事,把“东西”之所以为“东西”而不称“南北”解释清了!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令人信服!
@鸣虫:这是以东西来说“东西”,放松点,自我开心一下。
格格对“东西”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雪花漫舞:原来“东西”与五行、风水、阴阳相关,我们的古人太聪明了。
穷根究底,多方探究,只为了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探索精神,可圈可点。
@祁俊清:谢谢,让大家轻松一下。
你把文字和习惯用法的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梳理得清楚透彻, 有理有据有深度![赞][赞][赞]
@轻品慢尝:平时常说“东西”,偶尔我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于是就发现了有这些典故。
引经据典说“东西”,论“南北”,读后涨知识。
@漫言华语:谢谢,这是古人们的讲究。
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由浅入深,将丰厚文脉,历史与文化的精华灵动呈现,好有底蕴与才情。
@锦瑟黎燕:这是看了点东西,再写了些东西,来说道说道为什么叫东西。
原来,“东西”还有那么多的说辞。
@难诉相思:没想到“东西”也是文化人。
我对风水一说,并不排斥。这里面的神秘,让人对宇宙,自然,世界,风土人情心存敬畏,对自我修为与约束持之以恒。
@锦瑟黎燕:我也不排斥,现在讲究风水的人越来越多,风水先生忙不过来。
原来如此。此文令人开眼界长知识。[喝彩][赞]受教了!
@一池烟雨:谢谢,“东西”就是从五行风水中来的。
不说“南北”说“东西”美图美作!
@风雨:谢谢风儿,早上好。
分享精彩,新周愉快,问候![花][花][花][花][花]
@风雨:好快吧,三月又只剩下几天了。
格格以博闻强记,灵动抒写,将东西一词的文化含量深邃呈现,颇有格局,美不胜收。
@锦瑟黎燕:本时没在意东西二字,仔细一追究,才发现大有文章。
喜欢格格这样的情怀与视角,小中见大,于寻常中呈现中华文脉的博大精深,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中华文化太博深,无处不在,足够我们仰视一辈子。
格格的精美佳作,将历史与文脉融会贯通,以大气浑然,文采飞扬的文字,将中华民族的璀璨之光深邃呈现,回声久远。
@锦瑟黎燕:谢谢。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谢谢格格老师,受教![赞][赞]
@陌上梦落:说得好,谢谢。
欣赏学习,长知识,开眼界!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风儿,周末快乐。
格格此文,别开生面。东西的用语,习以为常,没有多少人去探究为什么。格格有心探究了,引经据典,把只说东西不说南北,讲得明明白白。受教了!
@诚厚:说点轻松的,大家开心一下。
我就说嘛,每次来格格这里都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顺口说金木水火土,原来是木在前面。还有东西就是物件,商品,从来没有和东西南北方位联系过。现在格格引经据典,用了三个典故,把东西与南北的不同,诠释得一清二楚,开眼界了。
@豫莲芳草:这是古人的讲究,我也只知道点点皮毛。
格格好友,这几天你不在,我好想您。
谢谢您一直以来给我的鼓励,给我温馨,有你真好!
@风雨:今天来看看风儿了。
个人纷说众云,东南西北来飘荡,填上有的对上游,美丽分为个东西,当然力求以北方,繁花似锦在江南。
@诃痴快乐:小小快乐,周末好。
在每个人心里都这样认为,有钱顺口禅大家都各项不易,掏出腰包看见喜欢的就买,所以在人们心目中,上街逛超市不管啥就是一个,咋们买东西去,就形成了在眼中一种消费的本领,东南西北风,刮来都是两个性融资,走买东西去。
@诃痴快乐:只掏钱买东西,没想过为什么叫东西。
用独特的视觉,发现这个东南西北风,一个字买东西,那是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天上人间最完美的体验好光阴,在心里扎了根,坐看东西便宜不,也去买个东西,这天的日子正风雨,好多的不过都是也高兴。
@诃痴快乐:古人太多讲究,我们永远学不完。
格格把我们每天都挂在嘴边的“东西”两个字诠释的如此淋漓尽致,大开眼界,长知识![赞][赞][赞]
@悠扬琴声68:谢谢,好久不见。周末快乐。
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咬文嚼字也是一种乐趣。读您的文,长见识啦!
@皓月蓝空:古人的讲究,我们也来学学。
看到格格,我好开心,好高兴。真的好想你![花][花][花][花][花]
@风雨:风儿好。
“东西”还有一说,即我国河流多为东西流向,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出门购物多假以舟楫,故说“东西”西。
@吊脚楼: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谢谢。
还是朱熹与盛温和说的典故比较合理。哎呦喂,我今天发出的东西不堪入目,谢谢格格赐字。
@清河君:我喜欢读你的文章。
拜读佳作,真涨知识了,能把“东西”说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引经据典,追根溯源,这需要多大的知识储备,“东西”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品读玩味,开心一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