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题名”这个成语,它出自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卷三中:“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唐朝著名的“雁塔题名”又称“慈恩题名”,唐朝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也写得很清楚:“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塔,谓之题名。”
西安大雁塔原名是“大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李世民的太子李治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为纪念他的生母文德皇后而建的,原名为“无漏寺”。太子继位后称唐高祖,高祖便将“无漏寺”改名为“大慈恩寺”。玄奘当年西去取经时,在摩揭陀国游学,参观过印度小乘佛教的雁塔。回大唐后,玄奘对印度雁塔一直念念不忘,就向皇上建议在大慈恩寺内修一座塔,收藏他从西域带回的大量佛经。皇上恩准,玄奘便仿照印度雁塔的式样设计建造了“大慈恩寺塔”,也取名为“雁塔”。后来长安荐福寺内又修了另外一座小雁塔,为了区分两塔,便将大慈恩寺的雁塔改称为大雁塔。
说“雁塔题名”就离不开“曲江流饮”。曲江它在西安历史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大唐芙蓉园记》文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曲江一带素来是西安的文脉之地。
曲江就在芙蓉园内,弯弯曲曲的流水,时而涓涓如山泉,时而浩浩荡荡如大江。曲江宴,应该算是唐朝时高级别的国宴,它最早是朝廷在曲江园内专门设宴,款待、安慰那些不幸落选的举子们;而到唐中宗时,曲江宴、曲江游则改成了朝廷专赐予新进的科举进士的宴游。曲江畔有一个很大的杏花园,每年春天杏花盛开,花簇铺天盖地,馥郁香飘千里。而唐朝科举揭榜就正在春暖杏花盛开时,故杏花被视为开榜时令花,新进士们喜气洋洋、豪情满怀;举杯畅饮,吟诗赏花;就连皇上和重臣们也会在曲江上的亭阁内观花、吟诗,与新进的举人们同享此乐。
他们将酒杯置于一个圆盘上,任圆盘在曲江水上飘转,转到谁的面前,谁就得一饮而尽,这种娱乐盛事被称为“曲江流饮”。因为当年孔子是在杏林讲学,这些新进士们为了纪念孔圣人,就在“曲江流饮”完毕后,推选其中两位最优秀的进士做“探花郎”,前去杏园采花。唐人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中就有明确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由此可见,在唐代中举的进士中最优秀的叫“探花郎”“探花使”,那时中举的进士们没有排出先后名次的区分;至于后来的状元、榜眼、探花,是在宋朝时才有了区分的,也是从宋朝开始探花反倒是排第三了。
我游览大唐芙蓉园时,在曲江畔就看到“元白梦游曲江”的雕塑,说的是元和四年,白居易在长安写下《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同时,元稹在东川也夜梦与白居易神游曲江,醒后写了《梁州梦》,两人诗作的巧合既证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也证明了结伴兴游曲江,是当时唐朝文人的一种时髦雅趣。京城的平民们在节假闲时,也会盛装出游曲江,在曲江园内举行各种民俗风情活动。所以,唐朝曲江不仅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游乐区,也是一个百姓国人的公共园林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
新科进士们除了曲江宴和探花郎的荣耀外,还可享受一项更大的荣耀,那就是雁塔题名。
有说是唐中宗神龙年间,也有说是大历九年(公元774),有位新科进士叫张莒,他参加“曲江流饮”后,余兴未了,便约了三五好友登上大雁塔,举目瞭望:长安城的一派风光和繁华景象,尽收眼底。他抑制不住激动,于是大笔一挥,在塔壁上写下“新科进士张莒”。这六个大字像一把烈火,燃烧在新科进士们的心中,从此,雁塔题名成为了唐朝文人荣誉的象征标志;这六个大字像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唐朝文化的时尚窗口,从此,雁壁题名成为了唐朝文人推崇向往的经典仪式。每届新科进士都校而仿之,雁塔题名蔚然成为一朝文人的新风气。进士们在参加了曲江国宴和杏园探花后,就齐齐浩浩登上大雁塔,推荐其中书法最好的人执笔,将本届进士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写在塔壁上作为荣誉留念;塔壁留名、雁塔登高,寓意仕途平步青云。日后,这些题名的人中若有官位升至卿或相的,还会专程再来长安,重登大雁塔,将自己的姓名改用大红朱笔,以示更高荣耀。
雁塔题名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他那届新中的举人一共只有17人,而时年29岁(也有说是28岁、27岁)的白居易是最年少的,也是最得意的,所以他才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的诗句,那是一种少年得志才有的真正豪迈之情。其中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进士叫刘沧,是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新科进士,《唐才子传》中说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了。也就是说刘沧在科举中曾经是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他始终坚持不放弃,在高龄鹤发时终于如愿如偿了。
作为白发新科进士的刘沧,当时应该是喜之而泣,既扬眉吐气,又如释重负,飘飘然云里雾里,悠悠然似神似仙,看看他抒发的诗,就足以为证: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境,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当时盛极一时的雁塔题名也有人反对,那就是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为他不是进士,是以门荫入仕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官位,而是靠祖上的功德才入仕的,所以他很厌恶进士们这种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题名风气,《新唐书》记载他上奏唐武宗:“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于是,风行一时的题名被禁止了,还无情的将大雁塔上以前的题名字迹全部铲刮掉。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雁塔题名才又得以完全恢复。题名之多,雁塔的白墙上墨痕斑斓,成了花墙。且塔壁的面积终究有限,大慈恩寺僧人们便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名廊”,满足新科进士们题名的愿望。唐末诗人徐夤就曾写了《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的诗:
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
安史之乱,强盛的大唐由衰至亡,战乱中大雁塔也遭毁损。五代十国时对大雁塔进行了一次维修,用白粉刷塔壁,厚厚的白粉将所有的壁上题名掩盖了,唐朝盛极一时的新潮文人风气淹没于历史的白粉里。
但,是历史,它就一定会留下痕迹,往往就有在不经意间被某人、某时发现的巧合。
这种巧合就发生在北宋元丰年间,大雁塔一场大火,让五代十国时抹上的那层塔壁白粉纷纷脱裂。负责修整大雁塔的匠人叫王叔正,发现了掩盖在白粉下的大量唐代题名,这些题名都是唐代新科进士留下的精美书法和精美诗作。王叔正无比惊喜,他虽是个匠人,但也是个爱好书文的有心人,于是,他将塔壁上的题名抄录了几十条。正是历史巧合上有王叔正大匠这样有心又好文的人,大雁塔才因大火而得福,“雁塔题名”终于重见了天日。
更巧的是,北宋也是文风昌盛之世,寻古博雅的风气正盛。时任陕西路判官的柳瑊就是个“遇古法图画,至解衣辍食求之”的人,他听说王匠人发现雁塔题名并抄录后,便立即亲登雁塔,寻访古迹,如获至宝。有文说柳瑊:“登慈恩寺塔,顾见唐进士题名,人物风流,笔迹奇丽,慨然怀想,至徘徊其下不能去,遂捐槖金,命工刻石,属隐士王持第其岁月,厘为十卷,书出,一时贤士大夫争得之。”柳瑊自己出资,请人将唐代进士们的题名摹刻成碑石,并将碑石拓片成十卷书。宋末战乱中,这些题名石刻碑已不知其下落,幸亏柳贤士当时有卓见远识,早已将它们拓片成书,所以才有《雁塔题名贴》流传于世,让世人有幸得以目睹大唐盛世时书法文风之真貌。故,王叔正功不可没!柳瑊功不可没!史上他们二人得美名而长留永传,唐代“雁塔题名”的渊源文化历史,又因他们二人而得以更加清晰明朗的印记!
从现存的《雁塔题名贴》残卷的题记中了解到,雁塔题名的时间是从贞元二年始至咸通四年终,历经9代皇帝,历时77年。时日虽不长,但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却无比深远,明、清时,长安已不是京都了,但当地文人学士仍追慕唐代雁塔题名,每次乡试完毕,张榜的举人们仍结伴登塔,题诗留名,延续雁塔题名的风气。
我两次去西安,两次登大雁塔,站在塔顶,极目阔宇,想象着当年新科进士们在这里高瞻远瞩,吟诵抒怀;精英之抒怀是如何的淋漓尽致、书生之意气是如何之激昂飞扬。
现在大雁塔内的通道两壁藏有举子们的题名石刻,这应该是90年代由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监制,北京陈翰彬先生书写,按当年的题名贴上抄录下来的名单锲刻的石碑,只是塔内通道比较狭窄。拍照极不方便,且两壁的锲刻石碑上均镶嵌有玻璃,拍照时反光,通道光线又很暗,所以拍下的照片不清晰,看起来不美观。于是,我抄录了其中部分不同姓氏、不同籍贯的留名,以代表那77年里已走远了的雁塔题名众进士,欣欣然中,回眸一笑。
… … 陸坤 蘭州學 肅府儀際衛司人 孟仲遴 鳳翔縣人 魯師曾 興平縣人 麻濟邦 綏德州人
楊啟充 狄道縣人 任慶雲 商州人 白世璧 秦州衛人 劉仁 中部縣人 李木 咸寧縣人
康渭 涇陽縣人 王尚友 淳化縣人 薛騰蛟 渭南縣人 張守元 華蔭縣人 賀榮 神木縣人
…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6390
评论列表(78条)
雁塔题名,蟾宫折桂。高瞻远瞩,吟诵抒怀。
书生意气,目空万里。淋漓尽致,激昂飞扬。
站在塔顶,极目阔宇。回眸一笑,纵横古今。
格格笔下,曲曲流水,涓涓山泉,耳目一新。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大诗人,随手一挥就成佳句。
格格对大雁塔的研究非常深入。十多年前我去西安开会,匆匆两天,没去过大雁塔,留下些许遗憾。从雁塔题名中可以看出当年新科进士的意气风发。或许,我们现在某些景点的“某某到此一游”之涂鸦,千百年后也会成为珍贵文物呢![咧嘴笑]
@难诉相思:假如“某某到此一游”的书法非常不错,也有成为珍贵文物的可能性。
说不尽的雁塔题名,道不完的人间春色。涨知识了,谢谢格格!
@祁俊清:77年的留名,传播至今。
我没有涉足过西北,但大雁塔声名远播还是知道的。读四格格的文章可以全面了解大雁塔的历史沿革,很涨知识。
@漫言华语:谢谢,我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雁塔题名是大荣耀, 但关于它的林林总总的事由, 所知甚少, 读此文长知识了!
@轻品慢尝:在塔中观看那些题名,还是让人有点心潮澎湃。
欣赏历史,学习历史,开眼界!
长知识[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谢谢风儿呀,晚上好。
格格精美厚重的佳作,将雁塔题名的来龙去脉具象呈现,极具历史与人文的熠熠辉光,神骏灵动的文字,在泉涌的奔泻中,给人以精神盛宴的陶冶与滋养。
@锦瑟黎燕:这样的古人,这样的古风,真让我兴趣倍增。
喜读这样的文章,文韵深厚,文脉悠长,长知识!
@鸣虫:谢谢你喜欢阅读,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文人们,不仅是才情横溢,更是浪漫多彩。
格格的此篇厚重佳作,让我对西安大雁塔及雁塔题名的来龙去脉有所认知,大开眼界,美在其中。
@锦瑟黎燕:大雁塔还有许多历史人文,我说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喜欢四格格的文章,让人长知识了,谢谢格格!
@雪花漫舞:谢谢,你喜欢就好。
“每年春天杏花盛开,花簇铺天盖地,馥郁香飘千里。”
大饱眼福,养心养眼![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西安大唐芙蓉园非常大,也真的很漂亮。
大雁塔,我到这来过,却没能登上去看看,遗憾了!
@皓月蓝空:以后有机会再登上塔顶去看看,可看到西安全城。
我感觉,格格丰厚的历史知识积淀与美学修养,对美游的审美深度与抒写、发表作品,起到了出神入化,触类旁通,旁枝逸出的激发与贯通。
@锦瑟黎燕:谢谢,中华历史文脉深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多了解,是非常有趣的。
我喜欢贾平凹的作品。他的著作,总给我以陶冶与启迪。他说过,一个人对某件事,特专注,特投入,就会有神的意念与情愫,做起来会出神入化的。原话比这简洁,这是我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的。
@锦瑟黎燕:你就很符合贾先生所说的做人做事都专注、投入。
大唐,文化人的盛世!唐诗,唐书法,唐舞蹈,唐音乐,都是艺术的制高点!!雁塔题名,多么浪漫的文化盛典,世世代代学子心向往之!!
@李宗宾19481957:所以,我们古代的文人们并不是书呆子,他们的浪漫、风趣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
长知识,饱眼福,开眼界!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谢谢风儿,晚上好。
格格将雁塔题名的历史脉络与丰厚文脉融会贯通,通透精彩呈现,为古都西安添光增彩,妙不可言。
@锦瑟黎燕:这让我们知道古人不仅创造力强,他们的娱乐也非常艺术、浪漫。
格格的精美游记,有了历史知识与文脉的支撑,就厚重深邃,既是旖旎景观的次第呈现,也是古风古韵的通透彰显。
@锦瑟黎燕:中国这么多古都,各个朝代有不同的文风,西安古都是以秦、汉、唐为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格格游记别有风采,意境深邃,引人入胜,受益匪浅。[赞]
@一池烟雨:谢谢,登高,是想看看远去古代先贤们的背影。
这些书法、诗作能流传下来,王叔正和柳瑊真的是功不可没,也谢谢格格老师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
@陌上梦落:在博文中我们相互学习,你的摄影照片的处理和古风扑扑的诗词就是学习的榜样。
分享精彩,欣赏美图,壮观![花][花][花][花][花]
@风雨:谢谢风儿。
来到格格的博园,感受格格的情怀与气息,格格的兰心蕙质就会润泽我的心灵,是博客之旅的美好收获。
@锦瑟黎燕:博园就是大家互相扶持,互相取暖的地方。
格格的精美佳作,让我想象大唐盛世,在杏花繁花似锦的日子里,新科进士聚集曲江,九曲流觞,吟诗接对,该是什么样的胜景。
@锦瑟黎燕:想想那是情景多有趣,多浪漫。
更巧的是,北宋也是文风昌盛之世,寻古博雅的风气正盛。——宋朝,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期,连皇帝的诗词作品,书法作品都那么高端高雅。宋词啊,给了我们多么美好的审美愉悦。
@锦瑟黎燕: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两座高峰。
进士们在参加了曲江国宴和杏园探花后,就齐齐浩浩登上大雁塔,推荐其中书法最好的人执笔,将本届进士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写在塔壁上作为荣誉留念;塔壁留名、雁塔登高,寓意仕途平步青云。日后,这些题名的人中若有官位升至卿或相的,还会专程再来长安,重登大雁塔,将自己的姓名改用大红朱笔,以示更高荣耀。——这样的雁塔题名,是对学子们多大的激励与引领啊。足见大唐盛世对文化,科举,人才重视到何等程度。
@锦瑟黎燕:今天一天都不能登陆,奇怪,现在也不能登陆。是从旅游栏目才能打开的网页。
格格的大唐芙蓉园游记,让读者对曲江宴、探花郎、雁塔题名等唐代这段科举和文化佳话留下深刻印象,对并不熟知的雁塔题名成语,有了通透理解。有些景点,讲的是传说,而这些是真实的历史。涨知识了!
@诚厚:我们的古人思维力之丰富、情怀之浪漫,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
京城的平民们在节假闲时,也会盛装出游曲江,在曲江园内举行各种民俗风情活动。所以,唐朝曲江不仅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游乐区,也是一个百姓国人的公共园林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与黎民百姓同游一个名胜,这就是大唐盛世的风采,令人高山仰止。
@锦瑟黎燕:一般只有皇家御花园,所以像这种公共性的林园好像只有唐朝。
历史的风云,文脉的丝缕,盛世的花絮,联袂成深邃隽永的美文,给人以精神盛宴的陶冶。
@锦瑟黎燕:有时将自己现代化的脚步回到历史里,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
读了很多格格的游记,感觉格格每游一地,都要把景点的精髓搞得清清楚楚,这是旅游的高境界。有些旅游,满足于到此一游,过了一段时间就全忘了,我就属于此类,惭愧。
@诚厚:你太谦虚了,我偏重的是史事,你偏重的是哲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近来网速不给力,像个小孩子发脾气,死劲儿点击才看方形,,老半天才能加入你家远。
@诃痴快乐:我的也是,根本就登不了陆,即使登陆也打不开个人中心。
左看右看都是精彩连篇,上下阅读好似一部精彩电影,细细阅读就想唱歌一样好听,给我们带来都是新鲜的话题。
@诃痴快乐:谢谢快乐的你,它们当电影看。
文笔的细腻,精彩的描述,时光的转动,历史的花絮,令人久久回味,再也舍不得离开你的身旁,是那么的精彩绝伦。
@诃痴快乐:每写一次回复得等上半天才有反应,太费时费事了。
写出心中的感慨,悟出文笔的竞猜,文笔的墨香,渲染了世界,处处吻这都是画像的竞猜。
@诃痴快乐:春天有花香,博文有墨香,就汇成了一个芳香的天地。
评论中有一种淡淡的惦记
祝福里有一种浓浓的心意
彼此问候让温馨芳香空间
彼此交流让友谊播撒心田 !
@风雨:一次回复就是一次见面,互道一快乐、平安。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这几天登陆、评论都好费力,速度之慢是考验耐心。
雁塔题名处,人生得意时。
@清河君:中举不易,人生难得。
我两次去西安,两次登大雁塔,站在塔顶,极目阔宇,想象着当年新科进士们在这里高瞻远瞩,吟诵抒怀;精英之抒怀是如何的淋漓尽致、书生之意气是如何之激昂飞扬。——我能想象出格格在大雁塔顶上,呼呼长风吹拂格格的头发衣襟,豪情满怀的格格极目楚天舒的情景。
@锦瑟黎燕:没想到这几天登陆博客比登大雁塔还难,要等半天网页才显示。大雁塔的防卫措施很严密,它的窗口是封团的,只能透过玻璃往外看。
有雁塔题名留痕,大唐盛世的文脉,以科举选拔人才,金榜题名的辉煌,穿越时空,光照人心。格格的精美佳作,给了我这样的感念。
@锦瑟黎燕:正是有这样的文脉、文才、文风,唐朝才能在站在历史文化的顶峰。
中国的经典书法作品,将丰厚文脉,汉语博大精深内涵,如诗如画呈现,给人以无法言说的审美感念。
@锦瑟黎燕:他们是推先出书法非常好的人在塔上题名,所以这些题名的可观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