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线装书
和宋英达同学像模像样的正式交往,是从两本书法线装书开始的。
1967年初夏,那还是学校停课搞运动时期。
我逃离学校的争斗躲在家里逍遥。
一次在工人俱乐部看电影时,遇到了戴着小眼镜儿的宋英达同学。
他时尚的背着黄军挎,长得高高瘦瘦的很是精神。
宋英达那时候就因能写会画的能耐,在赤峰二中学生堆儿里很出名了,他和同学办的学生小报非常精彩,我翻开一看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宋同学的杰作。
他文字、美术、编辑样样精通,他用铁笔在钢板刻蜡纸刻字画画,能整出三色四色套色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更让我惊奇的是,我在很多地方见过多幅宋英达的《曹全碑》临摹书法作品。
这小子也太不简单了,太有头脑了,大家都红着心的跟着上面搞运动时,他能闹中取静,潜下心来偷偷研习书法,令人佩服!看宋英达在草纸上书写的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的曹全碑隶书,早已经让我这个艺术系科班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
见他过来,我没怎么寒暄就迎了上去直奔主题:
“嗨,哥们儿,你这一手隶书是怎么整出来的?”
“临帖啊!”
“帖是啥样的啊?”
小眼镜同学就从军挎掏出厚厚的一本“帖”。
那时候扫四旧,新华书店里除了《金光大道》一类的“样板小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政治读物,《曹全碑》这样的经典字帖,在书店里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本厚厚的“帖”,是宋英达这个有心孩子,把薄纸覆盖在那本借来的《曹全碑》原帖上,用铅笔“双钩”出来的家做“土”字帖。
那一丝不苟临摹勾勒的字,还原了《曹全碑》的神韵,我那已经被当年大字报污染了的眼睛,看宋同学手抄本字帖的感觉,就像哥伦布在茫茫大海中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震撼!
“哥们儿,能不能给我写一篇隶书毛笔字儿,我回家当字帖临摹去呀?”
“不行,你还是临书法家原帖好!”
说着从军挎又掏出两本线装本字帖。仔细一看是老辈子出版的影印本字帖,宣纸印刷,非常精致。
英达真诚的笑着说:
“你是搞艺术的,不适合临摹《曹全碑》,你临摹一下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的帖,都是照相制版,每个字都保持了书法家墨迹的原汁原味儿,对你的艺术造诣肯定有好处!两本书你不要着急还,就放你那里用就行,你小子别给我整丢了就行!”
我千恩万谢地把两本书收好,回去反复临摹,真是受益不小。
我大学毕业前在天津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时带着它练字,在家乡中学当团委书记,当美术教师,两本书一直摆放在办公桌上,闲暇时就翻开字帖不断揣摩临写。书,带回家必须把它放在最安全、最干净的地方。
后来搬过两次家,这东东就不知道掖鼓到哪里了,我这个马大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渐渐忘了这两本书。
1988年,我搬家清理自己的藏书时,在箱子底儿发现了这两本宝贝,当我打开纸包纸裹的两本线装书字帖时,当我用手一页一页掀开那脆弱的发黄的线装书时,眼睛一阵发咸……我呼喇一下子想起了宋英达同学和我的多年交往。
我放下手头的活儿,推出自行车一阵疯骑,穿过家乡小城的几条胡同,几条大街,把书完璧归赵的还给老同学。
宋英达抱着这两本珍贵的线装书,抬头看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样子也很感慨,喃喃的说:“这两本书,你小子如果不还,我都忘得死死儿的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580
评论列表(6条)
灵动抒写,情景交融,呼之欲出啊。
@锦瑟黎燕:谢谢老师鼓励,问好了!!
陶醉其中
@2272 张英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迟赏老师佳作!在那个特殊时期,能有一本字帖在手是多么不易,这么珍贵的字帖能借给人又是多么的无私,宋同学好男儿!而您也是诚信为本,完璧归赵。
@绿梦儿(蘭馨):同学情,同道情,多年的友谊维护不容易,尤其是借书要还,很难做到。我和宋同学都是爱书如命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