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顿河边永不凋谢的花儿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全书分四部。讲述的是顿河沿岸哥萨克的生活、沙皇时期哥萨克参与一战的情形、以及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所扮演的左右摇摆的角色。书中大量描述的是血腥残酷的战争场景,可以说这是全书的主基调;然而,全书也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部恢宏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以一个叫做麦列霍夫的哥萨克家庭为背景。这是一个典型的顿河哥萨克农民家庭。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专制的一家之长,伊莉妮齐娜——善良敦厚、对丈夫唯命是从的母亲,大儿子彼得罗,大儿媳达丽娅,小儿子葛利高里,小女儿杜妮亚希珈。以上就是在故事最初的时候这个家庭的全部成员。他们居住在一个叫做鞑靼村的古老村落里。像所有哥萨克家庭一样,他们效忠沙皇,家中的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平日里,他们在田间劳作,为发家致富而辛勤耕耘。一旦外族入侵,则责无旁贷地参加战斗,保家卫国。在战前,麦列霍夫家尽管不是大富大贵,日子却还算是殷实。然而,随着德国人入侵,一战爆发,这个家庭经历了腥风血雨,悲欢离合。
书中的主人公是小儿子葛利高里。他曾经是个热情开朗、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从军后经历了严酷的军旅生活,亲眼目睹哥萨克官兵之间的矛盾,由杀害第一个敌人时的犹豫痛苦到杀人如麻,内心由善良变得冷酷。由于屡立战功,他得到了许多十字勋章,也由普通士兵晋升为军官阶层。沙皇被推翻后,他先是加入红军,后因不满当时苏维埃的一些政策,为求哥萨克独立,又参与叛乱,并成了叛军的师长,指挥过无数次战役,身上沾满红军的鲜血。当红军节节胜利,葛利高里又被红军收编,担任连长。为了洗刷过去的罪名,他奋勇杀敌(白军)。战争胜利后葛利高里被革命队伍清除,灰溜溜回家。他的功最终没能抵消过,最终落得个如丧家之犬般四处逃亡的下场。
故事的总基调是壮美的,生动的,尽管有时候显得有些灰暗。请看书中第一部第二章的一段场景描述:灰色的黎明的天空上闪耀着稀疏的晨星。风从黑云片下面挣扎出来。一股雾气在顿河上空腾起来,移动着,顺着白石灰岩山峰的斜坡铺展开去,像一条灰色的没有脑袋的青蛇一样钻进了悬崖。左岸的河岔、沙滩、湖泊、苇塘和披着露水的林子——都笼罩在一片冰凉的惊心动魄的朝霞里面。太阳还在地平线后面懒洋洋地不肯升上来。这样的场景描述在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一定是对那片土地有着深沉的感情,才会不惜用大量的笔墨来渲染她的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在百年前的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和主人公及其家人一同生活、对话,参与了主人公的驰骋疆场、叱咤风云,也感受到了顿河哥萨克人民饱受战争蹂躏的痛苦以及渴望和平的强烈意愿。
尽管该书是战胜题材的,男性的,但书中却对哥萨克女性有着浓墨重彩的歌颂。她们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热情豪放、敢爱敢恨。贯穿全书始终的一位女性——阿克西妮娅,作者似乎对她有着偏爱,在他的充满感情的、细腻的笔触下,读者走进了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她的成长,她的苦难的人生,她和葛利高里的一波三折的感情历程,她的悲惨的结局。在阅读过程中,我为她流了不少泪。是作者生动的描述,使阿克西妮娅这朵顿河边的鲜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永不凋谢。
阿克西妮娅有着不幸的童年和少年。她的父亲嗜酒如命,又好色,在阿克西妮娅16岁那年强奸了她。为此哥哥杀了父亲。第二年阿克西妮娅嫁给了漂亮的哥萨克青年司契潘,她以为从此她会过上好日子。然而结婚第二天,她的厄运就开始了:丈夫结结实实地痛打了她一顿。从此,打骂成了家常便饭。丈夫还时常在外面沾花惹草。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不到一岁上死了。从此,丈夫的暴行变本加厉。阿克西妮娅年纪轻轻过上了行尸走肉的生活。
与阿克西妮娅年纪相仿的邻居葛利高里,那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喜欢上了这位漂亮的少妇,时不时地背着人去撩她。是葛利高里的热情燃起了阿克西妮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趁司契潘外出军训时偷情,事情败露后阿克西妮娅遭到司契潘的毒打,然而她依旧不改初衷。为了彻底断了这段孽缘,潘苔莱行使了家长的权利,带着老婆儿子上门去娜塔莉娅家提亲。娜塔莉娅的父亲米伦.格里郭立耶维奇是村里的地主,按说两家地位不般配,没奈何女儿娜塔莉娅第一眼看到葛利高里就喜欢上了他,非要嫁给他,于是家里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这门亲事。两家人给孩子们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然而葛利高里却对新娘子一点感觉也没有。娜塔莉娅是个拘谨腼腆的姑娘,即便是在新婚丈夫面前,她也放不开自己,这与阿克西妮娅如火如荼的爱情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也注定了娜塔莉娅的悲剧。
葛利高里结婚后,阿克西妮娅尽管心里那么渴望恋人的爱情,却只能压抑自己。在度过了婚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后,葛利高里实在无法忍受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他的心还在阿克西妮娅身上。当他告诉阿克西妮娅他要带她远走高飞后,阿克西妮娅毫不犹豫地抛开了家庭,抛开了丈夫,跟着心爱的人远走他乡。他们来到了百十里地以外的亚果得诺叶村的地主李斯特尼茨基的庄园,在那里当差,过上了夫唱妇随的生活,阿克西妮娅还为葛利高里生下了个女娃。然而好景不长,一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留下阿克西妮娅一个人在庄园苦苦守候。没多久女儿不幸患病夭折,这对阿克西妮娅是个沉重的打击。这时候,有个人趁虚而入。地主李斯特尼茨基的儿子叶甫盖尼——一位哥萨克上尉军官,早就觊觎阿克西妮娅的美貌,趁休假在家而葛利高里又在前线,诱奸了阿克西妮娅。从此阿克西妮娅成了叶甫盖尼的性奴。葛利高里从前线回来后发现了这一事实,他愤然离去,回到了妻子娜塔莉娅的身边。那时候的娜塔莉娅,脖子上多了一道伤痕——那是为葛利高里的负心而自残导致的。对于妻子的愧疚和怜惜,让葛利高里做回了好丈夫。尽管葛利高里在家的时间不长,因为又要上前线,不过妻子怀上了葛利高里的亲骨肉——一对龙凤双胞胎。等到葛利高里再次见到妻子时,一双儿女已经蹒跚学步。
叶甫盖尼并不会真心待阿克西妮娅,她只是他孤独无聊的乡村生活的点缀而已。白天,她依旧是这家的厨子,晚上要填补小主人的生活空虚。她没有名分,也谈不上有爱情。后来叶甫盖尼娶了妻子,于是对阿克西妮娅始乱终弃。阿克西妮娅收拾了自己的行李,回到了她和司契潘的家,重新过上了行尸走肉的生活。而这个时候的她,更加背上了坏名声。
阿克西妮娅和娜塔莉娅是一对情敌,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第三者。由于对同一个男人的热爱,双方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只是,阿克西妮娅因为处于道义上的劣势,因此所采取的态度大多是隐忍,坚守,期待;而娜塔莉娅采取的却是更为主动和极端的方式。比如在遭到爱人抛弃后,她选择割脉自杀(然而却没有死成)。她曾经去亚果得诺叶村找到阿克西妮娅,请求她把葛利高里还给自己,被阿克西妮娅奚落。她也曾获得过葛利高里短暂的爱情,那是在葛利高里得知阿克西妮娅的背叛之后。然而,葛利高里的性格当中的摇摆不定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上,也同样表现在他对两个女人的态度上。当他和阿克西妮娅共同生活时,他心存着对娜塔莉娅的愧疚;而当他回到娜塔莉娅身边时,脑子里阿克西妮娅的影子却挥之不去。最终,后者在他心里占据上风,他和阿克西妮娅的感情终于死灰复燃。
为两个有情人消除隔阂、穿针引线的,居然是葛利高里的嫂子——已故哥哥彼得罗的妻子达丽娅。在这里我得说说这个女人。她长得漂亮,性格水性杨花,喜欢招蜂引蝶。每当彼得罗外出征战时,她在家就不安分。公公潘苔莱对她非常不满,想以家长的名义教训她,达丽娅居然反过来色诱公公,使老头子落荒而逃,从此不再过问儿媳妇的破事。可想而知这是个多么泼辣、多么桀骜不驯的女子!丈夫的死对她的打击只是暂时的,没多久她就恢复了放荡的本性。然而她虽然百般诱惑小叔子,葛利高里却从不为之所动,他心里装满了阿克西妮娅。达丽娅的混乱的私生活最终遭到了报应——她得了脏病。绝望中的她选择了投河自尽,这是后话。
在阿克西妮娅的贿赂下,达丽娅为他俩的幽会传递信息。不得不说,为了重新得到葛利高里的爱情,阿克西妮娅可谓是费尽心机。和葛利高里分开后,许多年来她仿佛随时都在准备葛利高里的再度召唤。为了这个男人,她可以背叛丈夫,不顾名誉,义无反顾地跟随他。然而,在她和娜塔莉娅之间,必然是有一方要受到伤害的,非此即彼。不久,娜塔莉娅知道了两个人重新“勾搭”的事,万念俱灰。这时候她肚子里偏偏又怀上了葛利高里的孩子,然而她不愿意为一个背叛自己的男人生孩子。她偷偷地出去堕胎,却为此而大出血,悲惨死去,抛下了一双年幼的子女。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重新燃起的爱火又被浇灭了,这回不再是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是他们自己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葛利高里的全家人都把阿克西妮娅视为杀害娜塔莉娅的罪人,甚至连葛利高里自己,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阿克西妮娅耿耿于怀。尽管他并不爱妻子,但毕竟他们在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还有了一双儿女,他们之间有着割舍不掉的亲情。妻子的惨死,让他一夜间颓废了很多。在某一时刻,娜塔莉娅战胜了阿克西妮娅。
从1914年到1921年,从一战到内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七年。战争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鞑靼村的哥萨克已经所剩无几。1918年一战结束,苏维埃政权成立,哥萨克人民本应过上太平的日子,却因为受到哥萨克上层的蛊惑,发动了对红军的暴动,使红军在政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既要对抗白军,又要对抗叛军。哥萨克自古以来等级森严,对于沙皇、对于贵族和军官都是唯命是从的。他们本身缺乏政治头脑,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而战。也有一些出身比较低微的哥萨克,因对现状不满,投身参加了红军,于是出现了在同一个村子里的阶级对立、相互残杀的局面。
就在这一年,彼得罗死于与红军的交战中。杀害他的,是同村青年、红军战士珂塞沃依和他的战友。珂塞沃依是葛利高里的童年伙伴和最好的朋友,后来却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哥哥的死,让葛利高里从摇摆不定的墙头草成为彻头彻尾的叛军。乱世出枭雄,他成了统领千军万马的师长。不过,随着战争的败局越来越明显,哥萨克内部普遍出现厌战情绪,葛利高里内心也变得越来越迷惘。
还是在这一年,麦列霍夫家又相继死去三个人,娜塔莉娅,达丽娅,以及后来在流亡中死于伤寒的一家之长潘苔莱。在最凄凉的日子里,阿克西妮娅一直默默地关心着这家人,她想方设法讨好这家每一位成员,对娜塔莉娅留下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以至于他们把她喊做妈妈。就连从不待见她的伊莉妮齐娜,也慢慢转变了看法,从心底里接纳了她。尽管司契潘和葛利高里一样,常年在外征战,然而阿克西妮娅关心的不是丈夫的死活,却是情人的安危。那个动乱的年代,葛利高里对阿克西妮娅的怨恨并没有持续太久。在逃亡中他想到要带走得唯一的人就是她。这是阿克西妮娅第二次跟他出逃。她不去问他究竟去哪里,只要和他在一起就是幸福。然而,在途中阿克西妮娅不幸得了伤寒,差点丢掉性命。葛利高里只有将她安置在当地农户家中,自己离开。这次逃亡没有要阿克西妮娅的命,然而她的生命注定是要交给葛利高里的。
在红军节节胜利的凯歌声中,葛利高里从叛军收编为红军、后又因从前的“问题”被解职遣返,其间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土匪。故事充满着戏剧性。当他潜回到鞑靼村的家,发现自己成了多余的人:母亲已离他而去,妹妹嫁给了仇人珂塞沃依,而后者已经是村里的苏维埃主席,他想方设法要将自己的大舅治罪。他唯有再度潜逃。唯一能跟着他走的,还是阿克西妮娅。这回她可没有那么幸运了,在途中,阿克西妮娅被追军乱枪打死。死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掩埋了恋人的尸体,葛利高里万念俱灰。他度过了一段漫长的东躲西藏的流浪生活。对孩子的思念让他不想再颠沛流离,他要回家,哪怕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全书的结尾是这样的:好吧,葛利高里在许多失眠的夜里所幻想的那一点点希望总算是实现了。他站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就是使他暂时还能和大地,和整个巨大的、在冷冷的太阳下面闪闪发光的世界相联系着的东西。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悲剧。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哥萨克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他们世世代代效忠的沙皇被推翻了。紧随而来的是红军和白军的交战。他们究竟该怎样站队?人人心中都没有主意。他们只能听从他们的上司。在哥萨克,士兵与当官的,中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便是如葛利高里这样已经跻身于军官行列的,仍旧为那些世袭的贵族军官所不齿,因为葛利高里出身于哥萨克底层,没有受过教育,是个粗人。葛利高里的特殊身份,使他痛恨那森严的官兵等级,以及白军内部的腐败,羡慕红军内部的人人平等,因此在十月革命后有过短暂的参加红军的历史。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哥萨克,其政治立场的犹豫彷徨,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可想而知,苏联红军要征服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使他们真正从内心归顺。这是一个艰难的甚至痛苦的过程。
全书人物众多,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作者在着力刻画男女主人公的同时,对围绕其周围的其他角色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家之长潘苔莱性格暴烈,却对家人关爱呵护。书中描述他对葛利高里的服从让人从心底里笑出来。葛利高里在抓逃兵时抓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命令父亲回到部队去。他非但不恼恨,还对同伴说:“世界上没处找这样的儿子了!满满地挂了一串十字章,怎么的,这是开玩笑吗?……这个小子——完全像我!简直比我还要狠!”深厚的父爱溢于言表。在家里,他是父亲,可是在部队,他是士兵,对上级得绝对服从,哪怕那个上级是自己的儿子。
尽管葛利高里在我们通常的是非观当中是一个反面人物,因为他和主流对抗,代表着反对苏维埃的叛匪,双手沾满红军的鲜血,然而作者并没有在他脸上刻上反派的烙印,我们只是看到了他的矛盾动摇的内心。他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同样摇摆不定,为了自身利益数度抛下阿克西妮娅,对妻子又采取冷暴力。他伤透了两个女人的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他都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应该被绑在审判席上或者道德法庭上。然而,读者并没有因为他的“恶”而忽略他的“善”,相反,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男人,当读完整部书,会为他的悲剧性结局而叹息。
假如在阅读中,书中的角色在每个读者心里得到不同的诠释,而不是一副固有的框架或轮廓,让人一望而知是非,一阅而定喜恶,那么,这部书应该是成功的。在传统的观念中,阿克西妮娅应该是受到谴责的那一个,因为她是不光彩的第三者,然而,我却没来由的喜欢这个角色。她的悲惨的身世、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她为了爱人可以献出一切的精神,都值得读者为她鞠一捧泪水。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卷首诗(哥萨克古歌)来结束本文:
你呀,光荣的静静的顿河,亲爱的父亲,
顿河•伊万诺维奇,你是我们的恩人,
到处传说着你的光荣的声名,
光荣的声名,美妙的歌颂,
从前你总是很迅速地奔腾,
你迅速地奔腾,水是那样的晶莹,
现在你呀,顿河,水流是这样的浑浊,
从水面到河底都是这样的浑浊。
光荣的静静的顿河回答说:
“我的水怎么能不浑浊,
我放走了自己的美丽的鹰,
美丽的鹰,就是顿河的哥萨克。
失去了这些鹰,我的陡峭的堤岸就只好被河水冲涮,
失去了这些鹰,黄砂才堆积成浅滩。”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4211
评论列表(26条)
静静的顿河,静静的读,
硝烟的战争,峰火熊熊,
残酷的世界风雨飘摇,
屈强的花儿永不凋,
相应人间还有爱,
有爱的人生才美好!
@阳光笙箫支剑笙:相信人间还有愛,
有爱的人生才美好!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的首席美评!奉上下午茶一杯![微笑]
一部气势恢弘的百读不厌的史诗性的不朽之作。
@祁俊清:谢谢祁老师!热爱文学的大多读过这部巨作,能产生共鸣。
《静静的顿河》是诺奖作品,世界名著。如此细致地把故事复述下来,真是不容易,可见下大工夫读了!难得!佩服!
@鸣虫:谢谢鸣虫老师美评!的确,这部大作前前后后读了两遍,也做了一些笔记。在写的过程中又把书翻来覆去。本来就是二手书,被我几乎翻烂了。[偷笑]
相思对经典名著《静静的顿河》用心用情,细致入微的品鉴与诠释,视角独特,画龙点睛,极具个性化异彩,直入人心。我也喜欢这本名著,看来看去的,情不自禁地被书中的人物,情境,文字吸引。
@锦瑟黎燕:是呀,这部书的语言非常优美,因此虽然篇幅那么长,仍旧吸引我一读再读。喜欢这部书的,一定对外国文学非常热爱。
格里高利,阿珂尼西亚,,斯捷潘……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鲜活的形象,在《静静的顿河》里演绎了波澜壮阔的苏维埃和白军的你死我活,小说,电影都看了,您的解说让我又回到书中的激情,谢谢您!!
@李宗宾19481957:看来李老师也非常喜欢这部巨作!跟你一样,我也看了电影,而且看了两遍!电影对原著还是很忠实的。谢谢李老师的共鸣!
我也看了《静静的顿河》,它有点像一部哥萨克民族在白军和红军战争中的史传,四大本。只是读的时间很久了,记忆有些模糊。从你的详细解读和高度概括中,仿佛也唤起了我的记忆。很佩服你能静下心来读这么大的部头,而且还是外国小说,也足以说明你是真的爱好外国文学。
@四格格:谢谢格格!《静静的顿河》之所以让人不忍释卷,是因为,作者在书写这段历史中倾注了饱满的感情,在阅读中,读者的心无时无刻不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动,叹息。文学的魅力就是要感动人。
阿克西妮娅有点类似《飘》里面的女主人公,小说里面的几个女性,作者对她的描述的确是浓墨重彩,使得你对她情有独钟。网络文学风糜的时代,你能静下心读这样的鸿篇巨著令人佩服!你认真细致的读书笔记,让我了解小说内容的梗概,等于是走马观花看了小泥说,谢谢!
@豫莲芳草:阿克西妮娅跟郝思嘉还是有很大不同。前者是身份卑微的弱女子,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后者是庄园主的大小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作家笔下,两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飘》我也看了多遍,非常喜欢。
这样的名著我居然没读过,外国文学读起来真费劲啊!
@漫言华语:主要是这些人名记起来费事。[偷笑]
《静静的顿河》是史诗级的长篇巨著, 读下来都很不容易, 概述和评论就更不容易了, 佩服!佩服!
@轻品慢尝:谢谢老师美评!在您面前是班门弄斧了。[偷笑]
看长篇小说,写长篇书评,这需要一种顽强的意志,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佩服!
@邯郸常跃进:谢谢常老师夸奖!或许,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兴趣吧。
严重点赞楼上观点。深夜访问,打扰了[花][花][花][花][花]
@风雨:谢谢风雨不离不弃!
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年代,能沉下心来再去读大部头的小说,真是令人佩服!
@陌上梦落:和网络快餐相比,我的确还是喜欢读经典的纸质书。
居住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蒋院的读书笔记,对故事脉络理得清晰,对人物特征概括得鲜活,说明对这部名著阅读得非常认真。阅读做笔记也是个好习惯。点个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