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记趣(6)拜大年

2024021900304259

拜大年,是人们在春节期间,相互走访,拜望贺岁,在辞旧迎新之时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年”,即是春节;“大”含郑重之意。

拜大年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宋明时期。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说:“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北宋时期农历十月初一为年节)。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的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至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发实心,朝宦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拜大年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节庆文化。

在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的拜大年,热闹而又温馨。

大年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起五更”。饺子煮熟后,盛出第一碗,要先上供,供给各路神仙。同时在院中燃放炮仗。接着,家中男丁按长幼顺序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是家中媳妇给长辈磕头拜年。家中未出阁的女人,是不拜年的,只享受晚辈给自己拜年。如果家中有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男童,会在大人的引导、鼓励下,给长辈磕头拜年。当孩子口齿模糊地说着祝福话,歪歪扭扭、憨态可掬地给长辈磕完头,长辈会在舒心又爽朗的笑声里,给孩子递上“压岁钱”。

早饭后,人们便走出家门,给邻里近族、亲朋好友拜年。我也会跟着父亲出门去拜年。这时候,天刚蒙蒙亮,但村里的街巷上早已是人声喧哗。拜年的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路上相遇的人们,皆欢颜拱手,相互拜贺。一时间,“拜年啦!拜年啦!”“过年好!过年好!”的拜贺声不绝于耳,阵阵欢声笑语在村子的上空飘荡。这一天,一些素有隔阂、平日里很少往来的人,也会相互拜贺,在彼此“过年好!”“拜年啦!”的拜贺声里,前嫌冰释,和睦如初。

我们这些小孩子跟着大人走亲串户拜年,是一件既辛苦又兴奋的事。大人们可以嘴里说着“拜年!拜年!”的话,却只是拱拱手做做样子。而我们小孩子对年老的长辈是必须要磕头的。主家会给前来拜年的大人们上茶、让烟,并打听家中老人精神可好?早晨吃了多少?;对我们小孩子,则热情地说着“又长高了”的话,给我们衣兜里塞上花生、瓜子和糖块儿。

那时候,大年初一上午在村子里拜年,往往要转上半天时间,等到快吃午饭时才回到家中。回到家,母亲会问起我都去了哪家。我便详详细细地跟母亲汇报,去了哪家哪家,都给谁谁磕了头。一旁的父亲,则不时地给我做些补充。等到给母亲汇报完毕,吃过午饭,我才感到了疲惫,一股倦意袭上身来……

拜大年这一习俗,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当做“四旧”、当作封建主义糟粕禁止过。但在广大农村,并未真正禁止住。大年初一早饭后,人们照样会走街串巷、走亲串户去拜年。而且,晚辈给长辈拜年,特别是给60岁以上的老人拜年,仍行跪拜的礼仪。

台湾作家柏杨曾说过:“过年而禁绝拜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恐怕无法办到,而我们也并不以为过年而不拜年才是英雄好汉,只不过反对那种蟒蛇出洞式的拜年罢啦。盖拜年乃温暖的人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所以有两种意义的拜年应保留下来,甚至应发扬光大也:一曰对长辈……二曰对失意的朋友……”柏杨先生说得很好,很对,确实应该如此!

说起儿时的拜大年,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拜年。这些年来,拜年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依然在变化着。当然,有些变化更文明,更进步。如改磕头跪拜为拱手、握手,以团体走访、联欢的形式搞团拜,或寄送贺年卡,电话拜年以及互联网视频拜年等等,都值得大力提倡和褒扬。像刚刚过去的2020、2021、2022三年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响应号召,都居家过年,不外出、不聚会,大都采用网络拜年。这样一来,有效避免了疫情的传播、扩散。这些都体现了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但也有一些变化是令人不安的,是与社会的文明进步背道而驰的。如:借过年之机,送旅游、送珍玩、送文物、送美色、送巨资、送房产等等,不一而足。为小团体、小圈子的利益,为个人的利益,将拜年庸俗化。多了铜臭味儿,少了人情味儿;多了腐败味儿,少了清明气;多了社会隐患,少了和谐稳定……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鞭挞和匡正的。

拜年的形式可以很时尚,但拜年的内容不可以庸俗!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4209

(12)
鸣虫的头像鸣虫
上一篇 2024年2月19日 上午6:35
下一篇 2024年2月19日 上午9: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2条)

  • 一池烟雨的头像
    一池烟雨 2024年2月19日 上午8:44

    拜年的形式可以很时尚,但拜年的内容不可以庸俗!完全赞同!

  • 祁俊清的头像
    祁俊清 2024年2月19日 上午9:47

    现在,拜年的仪式感日渐淡化,想想不禁怅然若失。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2月20日 上午8:09

      @祁俊清是啊,现在的拜年似乎就是走形式了。没有了那时的仪式感,唉,没办法!感谢。正月十一快乐!

  • 豫莲芳草的头像
    豫莲芳草 2024年2月19日 上午10:23

    哈哈,咱现在拜年不都是用微信图片或视频吗?甚至是群发,最省心省事省时也现代化的。不过,我从来不用群发。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2月20日 上午8:10

      @豫莲芳草群发拜年,等于是糊弄人,太不严肃!感谢,新春吉祥!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4年2月19日 上午11:08

    每年拜年准备了好多红包,等着给小的们一个个发放,等发完了,年也差不多过去了。孩子们一年年大起来,于是红包又发给了孩子的孩子。我们也走完了中年人生,迎来了花甲岁月。有人拜年,有能力发红包,也是值得欣慰的。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2月20日 上午8:12

      @难诉相思哈哈,用红包引人气,是很多老年人常用的办法。年龄大了,过年时图个热闹!感谢美评,新春快乐!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2月19日 上午11:23

    拜年的习俗应源远流长,这是过大年应有的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 地质之花的头像
    地质之花 2024年2月19日 下午1:28

    拜大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凝聚乡邻的亲和力,互相问候,祝福的一种形势。
    现在城市没有了拜年的,农村好像也少了,人与人之间好像也少了以前那种亲切感。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2月19日 下午9:30

    你写的大年初一拜年的情景, 我在婆家见过! “拜年的形式可以很时尚,但拜年的内容不可以庸俗!”十分认同这个看法!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4年2月19日 下午10:45

    我还真没有见过这样拜年的!
    开眼界。[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2月20日 上午8:44

    拜年的习俗源远流长,过大年应有的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可叹啊,现在过年就只知道打牌啊。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2月20日 上午9:02

      @雪花漫舞是啊,现在过年拜年的习俗淡化了,没有了那时的重视和仪式感!感谢您的美评,新春快乐!

  • 悠扬琴声68的头像
    悠扬琴声68 2024年2月20日 下午6:53

    写得好!还是以前的拜年有仪式感,过年也热闹,现在过年淡化了,缺少人情味。

  • 清河君的头像
    清河君 2024年2月20日 下午10:05

    拜年祝福确实不能丢,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祝好友新年快乐!

  • 陌上梦落的头像
    陌上梦落 2024年2月21日 上午9:11

    说起拜年,就想起小时候的农村老家,很是热闹。后来在城里用手机短信、微信拜年,现在是只在群里发个拜年图片完事,人也懒散了许多。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2月21日 上午10:02

      @陌上梦落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也变懒了。过年少了拜年的仪式感,少了人情味,也淡化了年味!感谢您的美评,祝龙年大吉大利!

  • ch雪梅的头像
    ch雪梅 2024年2月21日 上午10:14

    正月十一,给老师拜个晚年啦!小文叙述合理,格调纪实雅趣。喜欢!祝好!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4年2月21日 下午10:28

    这样的拜大年很热闹,也很好玩。
    我看他们都这样拜大年。很开心[咧嘴笑]

  • 邯郸常跃进的头像
    邯郸常跃进 2024年2月22日 上午12:06

    老师拜大年的描写令人感到非常亲切,我小时候也经历过。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4年2月22日 上午12:21

    拜年的习俗是普遍的,方式各地或许有不同。我记得,年初一起床,开口就要叫爸爸、妈妈,但不用磕头。吃过早饭,走家串户向乡邻拜年叫长辈,也不用磕头。初二后走亲戚向长辈拜年,也不用磕头。如今,拜年方式更多,电话、微信普遍。至于借过年之机搞不正之风的,那是一种异化。欣赏,共鸣!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2月22日 上午8:23

      @诚厚感谢您的美评!拜年是一种很普遍的民俗文化,不能丢!祝您龙年大吉大利!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