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上有三本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分别是三个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草木》《人生忽如寄》《慢煮生活》。扉页上我都有记载,《人间草木》2017年6月5日收到,是我大弟伦网购相赠;《人生忽如寄》《慢煮生活》则是2024年1月9日收到,儿子壮网购相赠。
这三本书我都已读完,其中最早的那本这几年中差不多反复读了两遍,后两本正碰上2024甲辰春节假期,有大段的空余时间可用来读书,所以读的比较快,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两本书就读完了。这两本书之所以读的比较快,除了有大段大段的时间用于阅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在读第三本书《慢煮生活》的时候,发现书中的文章,有不少另外两本书上也收录了,这让我读起来,总有淡淡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弥漫周身,看到这些已经读过的,读起来就比较快,无形中加快了阅读的进程。
汪老的名篇《关于葡萄》(有的书截取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取名为《葡萄月令》)、《天山行色》和《昆明的雨》,以及几篇写西南联大的《跑警报》《新校舍》《七载云烟》,写他们那个年代诸多大师的,包括《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闻一多先生上课》《金岳霖先生》等,三本书同时都有。虽然重复阅读,增加了记忆,但是潜移默化中能否为自己的文字补充点营养,未可预知,不过有一点,让我再想买汪老的书有点无从下手之感。如果再买,又有三分之一甚至之上的雷同,这既浪费钱不说,更让我产生错觉,汪老传世的文章难道只有这区区的几十篇吗?
当然,这是题外话。
读汪老的文章,我个人有两点浅显的体会,特记之。
第一,名篇佳作,几乎是百读不厌,让人记忆深刻。读与不读,读深与读浅有区别。
去年,我随县作协的文学采风团到本县狮子镇有名的景区长林村采风,当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长林村内的花园水库,如一池碧蓝的明镜镶嵌在群山怀抱中,那个水色特别惊艳,绿得明净,绿得夺目,当同行的几位文友都被眼前碧水所吸引,纷纷赞叹不已时,我当时就想起了汪老《天山行色》中写赛里木湖的美,模仿他连说了好多个“真绿,真绿……”。
汪老在文中是这样写的:
真蓝!下车待了一会儿,我心里一直惊呼着:真蓝。
上了车,车沿湖岸走了二十分钟,我心里一直重复着这一句:“真蓝。”远看,像一湖纯蓝墨水。
赛里木湖究竟美不美?我简直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真蓝。我顾不上有别的感觉,只有一个感觉——蓝。
可以说,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让我深深记住的,就是这反复、重复使用的“真蓝”二字。换作是我,如果真的要写长林村那一池碧水的美,也用无数个“真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怕是有词屈意穷之嫌,让人生出俗而又俗,俗不可耐之感。
第二,写平民甚至贫民,原来可以这样写。但是自己写出来,感觉又是不一样。
《大妈们》这篇文章共写了作者所住大楼的七个大妈。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大妈们,大楼里是不是只有这七个大妈,这个不要紧,关键是汪老写了,不多不少,刚好七个。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起首,文字很简单,引起下文七个大妈一人一个自然段的文字:
我们楼里的大妈们都活得有滋有味,使这座楼增加了不少生气。
中间七段,一个大妈写一段,差不多三百字左右,每个大妈互不关联,各作各说,各有特色。各有滋味。其中有一个顾大妈,是退休干部,汪老写她的样子,说的话,总是让我想起我自己,会不会也是这个样子:
她原来在一个单位当出纳,是干部。退休了,在本楼当家属委员会委员,也算是干部。家属委员会委员的任务是要换购粮本、副食本了,到各家敛了来,办完了,又给各家送回去。她的干部意识根深蒂固,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家庭妇女。别的大妈也觉得她有架子,很少跟她过话。她爱和本楼的退休了的或尚未退休的女干部说话。说她自己的事。说她的儿女在单位很受器重;说她原来的领导很关心她,逢春节都要来看看她……
顾大妈“说她的儿女在单位很受器重”,这样的话是不是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的爱说,我父母有一段时间,也是老爱在别人面前这样的说我,但是这样的话我从未写进我的文字中。呵呵。
最后一个自然段即第九自然段,对七个大妈作结,大约两百五十字左右,挺有意思的第一句,就轻飘飘的把她们串起来了:
“大妈们常在传达室外面院子里聚在一起闲聊天。院子里放着七八张小凳子、小椅子,她们就错错落落地分坐着。”
读至这里,我不自觉地笑了。如果中间就把她们串起来写,那多麻烦,三个女人一台戏,七个大妈在一起不知要演多少场戏呢。
平时我见到小区的大妈们也不少,依此同类相推,小区里的大爷们,单位里的大官小官们、美女帅哥等等,我咋没有想过可以这样写呢?我也曾写过单位隔壁的胖子餐馆胖子老板娘,小区里与我母亲同龄的爱美爱俏老太,可是就是写不出这样的让人一读,印象深刻的那种味儿,这种味儿究竟是什么,真是值得去细细揣磨与体会。
学习是恒久的事,读与写是两码事,不在一朝一夕,更也模仿不来。
(2024.2.16晚写于流眄斋)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4115
评论列表(18条)
学习是恒久的事,读与写是两码事,不在一朝一夕,更也模仿不来。
金玉良言,读书诉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老师正月初九吉祥。谢谢您的支持,每篇总是能读到您热情洋溢的留评,太感动了,谢谢您,祝您好运!
霁月有汪曾祺先生三本散文专著,真好。如此深入细致地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将美学元素作为自己的精神滋养,会有益于境界与文学创作步步登高的。我对这样的说法深度共鸣——境界到了,作品的深度与魅力就有了;文字极具个性化异彩,神骏灵动,会让读者欲罢不能,不忍离去的。我好喜欢汪曾祺先生静水流深的作品,那样地美,那样地深,那样地神。
@锦瑟黎燕:谢谢燕子姐姐,有您真好。问候姐吉祥。
读汪曾祺,感悟其乐观向上、淡泊纯粹的诗意人生。
祝霁月老师新春快乐!
@陌上梦落:问候老师吉祥,恭祝新年新气象!
读书,能有所悟,就是大收获!读书过程中,能感受到美、善,然后学习之、模仿之,进而超越之,就是高境界!欣赏美文!
@鸣虫:是的,我们读多了的时候,会在潜意识中有意无意的模仿,谢谢老师,祝福新春吉祥。
汪曾祺的佳作真是百读不厌!
@轻品慢尝:赞同老师的观点,问候新春吉祥。
的确,读和写是两码事。看着人家写得很好,自己却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写得一手好文,一方面得益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另一方面跟天赋有关。
@难诉相思:谢谢蒋主任关注,您所言“一方面得益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另一方面跟天赋有关。”我很赞同,祝您吉祥!
读你的文章让我想起“春风又绿江南岸”,从此这个“绿”就是俏江南了,江南再美的颜色也比不过这个绿字。于是,春晚就有了代表江南的舞蹈《只有青绿》。你的文章和楹联,已够棒了,底气够足了。喜欢读别人的书当然好,但没必要去模仿别人,具有个人特性的文章更能引人入胜,文如其人嘛。
霁月锲而不舍地阅读经典,给自己充电,好喜欢这样的成长之路。我的莫逆知己秀英,她就是每天都阅读经典,提升自我,触发创作灵感。
读书是福。
多读经典,揣摩生活!读您的博文,也想找一本汪先生的作品集读一读啦!!
读与写是两码事,有境界的原因,也有功力的原因。读与写又是有关联的,多读好书肯定能写得更好,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必定是读书多的人。我这半个读书人,就写不出好文章,惭愧。
读与写是两码事,但读与写又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