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喜欢唐诗宋词,那是受老父亲的影响。
父亲家贫,七八岁丧失父母,被伯伯送到一家画匠铺学徒,然而,因祸得福,画匠铺对面是一家私塾学堂,勤奋的父亲就是边学徒边偷偷跟着私塾老先生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咏诵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渐渐地成了当地的“小秀才”。
从小耳濡目染的我,也一头扎进唐风宋雨中,曾欣赏李太白的“天马行空志高远,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也扼腕杜甫“多舛宦途苦不堪,面对残月咏诗篇”的无奈,耳边常常响起白居易的“长安米贵见良心,皇天无眼害忠贤”的呐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何等的曼妙与壮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是一种怎样的胸襟与志向。
诗言志,词陶情。中国古典格律诗词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画卷,描绘着江山之锦绣,如明镜,昭示着世间之真假,如史册,记载着民族之兴衰,如碑铭,刻印着为人之得失与沉浮。正所谓“以词为鉴,可省古今”。
不知从哪首诗起,我对大诗圣杜甫的诗词情有独钟。是他的“儒门弟子世家郎,少小既能咏凤凰”,还是他的“抒情炼字清词丽,叙事谋篇细节优,”亦或是他的“疮痍满目忧天下,黎庶存心上笔端”?
对,就是他的那些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真实而尖锐地揭露当时阶级对立状况,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深深感染了我,感动了我,每每读他的诗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胸激荡,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伤感忧愤,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若狂!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死于乱世。
杜甫自小就有报国之志,他先后游历于吴越齐赵之间 ,为博取功名,长安应试,屡屡不中,曾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草草安置家人,独自投奔唐肃宗报效国家,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吃尽牢狱之苦。释放后,和妻女流离于梓州,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消息传来,诗人欣喜若狂,当即写下被称为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首句气势迅猛,恰切地突出了捷报来的突然。诗人多年屈居“剑外”,备受煎熬,思乡之情苦不堪言,如今突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积郁许久的感情闸门,心中波浪翻滚,怎能不“涕泪满衣裳”?而惊喜的又何止他一个人呢,诗人回头看到跟随自己饱受战乱之苦的妻子也一扫往日的忧愁,喜笑颜开地满地转悠,不知如何消受这飞来的幸福,孩子们也扔掉课本欢呼着,诗人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他抱起孩子,卷起书本,狂呼着妻子“拿酒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正是诗人此时的激动心情所致。他正想要和妻女分享快乐,回头时,却看到妻女已经喜悦难按,还能说什么呢?多年笼罩在全家心头的乌云顿时消散,胜利了,回家了,归心似箭,怎能不“喜欲狂”?接着,诗人全家迅速启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快的速度!
从地图上看,“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一个个画面从读者眼前掠过,那是漫长的距离,而在诗人的笔下,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景象。诗人惊喜达到高潮,所以,文势,语调,迅疾犹如闪电,准确的表达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诗人的感情发自胸臆,奔涌直泻,此处虽是对偶诗句,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如此喜悦,这也正反映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不知从哪首诗起,我对大诗圣杜甫的诗词情有独钟。是他的“儒门弟子世家郎,少小既能咏凤凰”,还是他的“抒情炼字清词丽,叙事谋篇细节优,”亦或是他的“疮痍满目忧天下,黎庶存心上笔端”?
对,就是他的那些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真实而尖锐地揭露当时阶级对立状况,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深深感染了我,感动了我,每每读他的诗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胸激荡,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伤感忧愤,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若狂!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死于乱世。
杜甫自小就有报国之志,他先后游历于吴越齐赵之间 ,为博取功名,长安应试,屡屡不中,曾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草草安置家人,独自投奔唐肃宗报效国家,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吃尽牢狱之苦。释放后,和妻女流离于梓州,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消息传来,诗人欣喜若狂,当即写下被称为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首句气势迅猛,恰切地突出了捷报来的突然。诗人多年屈居“剑外”,备受煎熬,思乡之情苦不堪言,如今突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积郁许久的感情闸门,心中波浪翻滚,怎能不“涕泪满衣裳”?而惊喜的又何止他一个人呢,诗人回头看到跟随自己饱受战乱之苦的妻子也一扫往日的忧愁,喜笑颜开地满地转悠,不知如何消受这飞来的幸福,孩子们也扔掉课本欢呼着,诗人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他抱起孩子,卷起书本,狂呼着妻子“拿酒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正是诗人此时的激动心情所致。他正想要和妻女分享快乐,回头时,却看到妻女已经喜悦难按,还能说什么呢?多年笼罩在全家心头的乌云顿时消散,胜利了,回家了,归心似箭,怎能不“喜欲狂”?接着,诗人全家迅速启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快的速度!
从地图上看,“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一个个画面从读者眼前掠过,那是漫长的距离,而在诗人的笔下,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景象。诗人惊喜达到高潮,所以,文势,语调,迅疾犹如闪电,准确的表达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诗人的感情发自胸臆,奔涌直泻,此处虽是对偶诗句,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如此喜悦,这也正反映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被称为“千古快诗”的佳篇,是因为国家发生战乱固然不幸,但对爱国诗人来说正相反,因为他的心灵经受激烈的撞击后,必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所写的诗篇也必然有诗史价值。沧桑的变故,反而成就了是诗家的名声,幸与不幸,后人自有评说。
杜甫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影响颇深,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多首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上,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不止一次的给多个班级讲述过。为了还原当时诗人喜极而泣的场面,也曾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带领学生走进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学生在诵读中,在表演中,不但理解诗句本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也更加感受到和平的环境对于百姓的弥足珍贵。
我们之所以喜欢杜甫,喜欢他的诗,因为杜甫总是能同国家同甘苦共命运,他深深知道,国家的兴衰荣辱就是百姓的悲欢离合。位卑未敢忘国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朝代,和平安定都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如果诗人能活在当下,享受这和平环境带给百姓的福祉,他的诗情又会如何呢?
替他赋诗一首吧,权当是对他爱国情怀的追崇:
七律
诗话少陵
意气凌云笔力遒,惊人妙语已千秋。
梓州苦度茅屋宿,渭北挣扎地狱囚。
荐己及人思广厦,哀时济世赋金瓯。
少陵若是今朝在,不废诗词万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362
评论列表(10条)
吴老师的才华是有遗传基因的,难怪啊!做您的学生是幸运的,带领学生表演课本剧,更易地理解原著,感受情怀,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老师的美文点赞!向您致敬!
吴老师遗传了家父的基因,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深有研究,已经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内心里佩服您!
原来这写诗词也是要有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影响的,但你的其他兄弟们却不擅长诗词,所以,后天的兴趣爱好和勤奋也是少不了的。能在这里相聚也是美事。
吴老师生就一身的诗词细胞,“青衫一挽赋离骚”,那是何等地潇洒飘逸啊!
才情满满。赏读受益!老师早ノ☀
写得太棒了,将对唐诗宋词的喜欢,尤其是对杜甫这一位大诗圣的热爱写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素来对会写诗词的老师非常崇拜,视他们为文坛的宝贝,无论如何,唐诗宋词可以看成中国文学的最高峰,古典文学是我们中华文学基础的基础,我因此推荐您和雷老师进了那个千岛群。最后一首,您将杜甫的一生以他富有代表性的几首诗词内容纳入,可以看出您对他的熟悉程度到达了倒背如流的地步,盼望日后多解读他的诗词分享爱好者。
玉梅的诗词歌赋既有家父之传承,又有后天之丰厚积淀,信手拈来,就是妙语连珠,满目锦绣。
传承在先 勒奋在后 腹有诗书 一挥而就 点赞 致敬!
学习,欣赏。
最欣赏玉梅老师七律诗话少陵,太棒了![赞][赞][赞][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