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申有三十多年了。那时,他经常和我的同事电视家协会秘书长赵光远混在一起(电视剧《暴风骤雨》编剧),我的办公室和赵光远紧挨着,和小申自然也混熟了。网上偶然发现有人将采访他的文章发在博客上,随即给他发了纸条说:“读完专访,感动你对事业的执着,同时,往事也浮现在眼前:你常去赵光远的办公室,也常来我办公室搜寻你所要的东西。当时对你的执着真的很不理解。本篇专访,让我重新认识了你 ——一个热爱事业而执着的人。敬佩你——老申。不,不该是老申,在我眼里你还年轻,应该是——小申。”
后来再打开电脑看见了他给我的回复:“谢谢你,陈老师,小时侯,看过您写的电影文学剧本很受启发,感谢您当年无私地为我提供资料,很想念您,听说您退休了,有机会见见面,请您吃饭。”
时间过得真快,退休后来厦门定居再也没有见到他,当年的小申,如今成就斐然,令我敬佩。在没有经过本文作者的允许下,将专访转发在自己的博客上,让读完这篇专访的朋友,认识哈尔滨的小申,他就是这样热爱他的电影事业,近乎痴迷。
申志远先生的性别确切的说,应该是归属于男性。他个头比我矮不丁点儿,体重比我多不丁点儿,年龄也比我大不丁点儿,单身时间却比我长了很长了点——虽说其身边经常会有妙龄美女围绕,但是据我观察,却从没有发现过具体的不法行为,另外这也应该是属于隐私的范畴,故而不多做评诉。
申志远在哈尔滨很有人缘,离开哈尔滨也有很多人认识他,这不光是因为他在哈尔滨一家主流媒体做主任编辑、记者,更主要的还是源于他对影视事业的挚爱!他是哈尔滨电影评论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游走江湖多年致力于宣传电影、推动黑土文化历尽辛劳无怨无悔。
我们俩相识在几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邂逅在电影《兵兵的冬天》剧组。当时他在组里客串一位出租车司机,为了拍摄需要我甩了他满身满脸的大米饭,可他憨憨的将一粒嘴角的米粒抿到嘴里,将一个憨厚朴实的的士司机演绎的淋漓尽致。导演还以为他是专业院团的演员呢,可是一聊更让这位导演世家出身的方军亮导演瞠目结舌了,方导的母亲(著名导演广春兰)是谁、什么时候开始影视创作的、获过什么奖、哪一年?方导的弟弟是谁?拍过什么、哪一年、有过什么奇闻异事……申先生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甚至比方导自己好像知道的还要多。神了,不佩服他不行呀。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而且是很不好!他总是夸夸其谈,不分场合地点的卖弄。不管和谁在一起,只要是他在现场你就插不进去嘴,所有人都在听他一个人在口若悬河的絮叨。他有点像旧时年间北市场说书的,你经常会在他的口中听到各种奇闻异事的演绎,滔滔不绝而且很少有重复的。一不小心,你也许还会成了他调侃的话题,将你隐秘的龌龊的灵魂赤裸裸的摊开,让你在众人面前体无完肤,无助的呻吟。讨厌,就不能给别人留一点自尊吗?!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用文字和图片绘制的《哈尔滨电影地图》一书,才知道原来在他野蛮的外表的背后还有如此深沉的情感,对影视事业赤裸裸的热爱,甚至比许多自以为是的专业人士还要热爱有加。真可谓爱的疯狂、爱的执着、爱的痛彻心扉!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他在《小说林—哈尔滨文学历史回顾典藏金刊》上发表的纪实小说《一个人的电影传奇》(与萧红、肖军、朱自清、瞿秋白、赵一曼、丛深、乌•白辛的作品齐名发表),似乎才对他那颗孤独的心灵有所了解。一位在影视道路上漂泊了许久的智者,无奈的回味着,倾诉着,倾听着,倾力着,倾为着,倾其所有无怨无悔努力奋斗着、实践着……
他具有敏锐的职业操守。记得一次我正在贵州出外景,不经意间的一个短暂问候,就处成了他关于电影《我的长征》的系列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了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转战云贵川倾力巨制电影《我的长征》。从导演翟俊杰数拍红色长征题材;从老演员王心刚沉寂多年为献礼片复出,到青年演员姚晨带着电影拷贝亲赴海岛边防送戏到哨所;从电影《我的长征》与央视崔永元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我的长征”》会师湘江,到洪水冲毁浮桥数字电影机落江胶片安然无恙…… 他总是绘声绘色的及时报道,就好像他亲临现场了一样,使得大家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片场充满期待。
他有一个癖好,收藏优秀剧本。为了要《我的长征》剧本,先是请我吃老道外的水饺(他喜欢各种特色小吃,喜欢在小吃店里与三教九流的人物交朋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与他打招呼,亲热得很。),后又对我小恩小惠,送了我一段24格胶片做书签,还美其名曰世界极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说随着数字影像的进步胶片会越来越少,其实我有一大盘子胶片,我不敢告述他,要是他知道了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又会“产到”他家去了。)无奈谁让大家都爱好这玩意呢,剧本还是要忍痛割爱送的,哎……
他是一个情感很脆弱的人。在报道完阿城的记者闫阿红死后捐献眼角膜的事迹后,逝者质朴的情感使他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于是电影剧本《望着我的眼睛》里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在他的心中猛烈撞击,他夜不能寐在空旷的大街上独自往复徘徊,直到将那些感人肺腑的文字跃然纸上。
他在与人不经意的调侃时,会时刻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的每一个细节,也会很容易就被身边的一些小事所感动。就象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单本剧奖的电影剧本《百姓记者》,写的就是他身边的同事哈报记者郝志红的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平实小事,却依然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观众。这就是平时的积累,就是对生活敏感的触动。
《望着我的眼睛》讴歌的是电视工作者闫阿红,《百姓记者》描述的是报纸平面记者郝志红,那下一个是不是就要写一个广播电台的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些熟悉的身影、鲜活的人物原型、默默无闻的工作状态、奉献者的精神境界……正是他汲取不完的创作源泉。
其实他最应该写的是《马大哈外传》。马大哈也是哈尔滨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许多年前一部宣传消防的情景喜剧《马大哈传》,使他家喻户晓。他俩是一对冤家,大家公认的最佳损友,见面就打看不见还互相想。真实搞不明白他俩是怎么想的。
其实他与好多名人都有故事。曾经与著名导演杨亚洲是街坊,杨导当年还做过他的小学老师。后来还在杨导的电视剧《晒幸福》里客串一名人民公安,呵呵,有意思的是,在《晒幸福》剧组还碰到彭玉老妈妈,调侃一番过后回去写了一篇《29岁老太太—-<千万不要忘记>幕后》发表在《大众电影上》;马骊文未走上导演之路以前,也是他的好朋友,还在《在青年之友》和《电影故事》给她写过专访;孙道临老师更是他的忘年交,还给他题写了《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的书名;总之,他能够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榨取他所要的你的素材。你还得认可,因为他是你的朋友。
我很不理解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热情?!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还能撰写《中国电影百年》、《中国话剧50年》、《哈尔滨往事》、《哈尔滨传奇》、《哈尔滨电影地图》……近年来他又成了行走网络的博客达人,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不能理解。难道你是非人类?!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生物?!
其实他就是这么个人,率真、真诚、执着、固执……为了心中不灭的梦想;追逐着一个城市成长的印记;采集着那些所能搜集到的残缺了的影像碎片;织补着童年未醒的电影情怀。
他是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在编导撰稿完成了270分钟的7集电视节目《哈尔滨传奇》后,他又要写《满映的故事》、《新中国电影的诞生》、《王麻子秘方》和《谍战哈尔滨》……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自我的世界里旋转着,旋转着……
他就是这么个人。为了一个感兴趣的故事,可以磨你几天几夜,为了一篇稿件他可以磨自己几天几夜。一个认真、执着、不达目的绝不轻言放弃的“中国哈尔滨阿甘”式的人物。一个似乎已经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让人钦佩的人!一个可爱的寅次郎似傻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311
评论列表(6条)
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大赞!
@情满乌江: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看了这样的人物故事,总让平凡的人自惭形秽。一个脱离的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执着得让人敬佩的人,一个才华横溢必然成就斐然的人。
@灿烂阳光:刚认识他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很不好,太高调,又经常去我办公室,聊起来没完没了。后来才逐渐了解了他。
感叹。现在还有申志远老师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天空又晴朗了许多。
大手笔,罕见的好文章,把人物写活了,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