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延安街头卖瓜姑娘
王淑琴
当年我们下乡插队的陕西省延安地区洛川县,现在是享誉世界的苹果种植基地,洛川苹果质优,久负盛名,远销世界各地,已经成为陕西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记得1970年招工走之前还参加了队上大面积种植苹果,果树技术员量好间距,我们就负责挖坑栽树苗。洛川不但苹果有名,当年我们队上的西瓜也是很有名的,它仰仗着丰厚的黄土资源,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所以西瓜特别甜。
1969年7-8月间,队上种的西瓜大面积的成熟了,队长派我和玉敏还有三位村民一起去延安卖西瓜,接受到这光荣神圣的使命心里可高兴了,一来可以游览革命圣地延安,二来可以天天吃到西瓜了。当天下午就开始忙着和社员一起摘西瓜,西瓜有先熟的,还有晚熟的,先把熟了的瓜摘下来卖掉。怎样区别生熟,对于我们来讲是个技术问题,种瓜的老汉告诉我们,由于生、熟西瓜的水分含量不同,所以响声不同。老汉凭着他种瓜的经验,示范着挑选瓜的动作,只见他熟练地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地抹去西瓜上的灰尘,轻轻地拍打,熟了的西瓜拍打出有些闷的浊声:砰、砰、砰,生瓜敲击产生出噔、噔、噔清脆的响声。我俩重复着老汉的动作,仔细辨别砰和噔的声音,就怕摘了生瓜下来,卖不出去造成损失。几个摘瓜的老乡发现我们拿捏不定的时候也会及时出手,帮助我们确认。瓜园里响着砰砰、噔噔的声音不绝于耳。精挑细选出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身着翠绿的外衣,上面镶嵌着一条条深绿的纹路,像是裹着漂亮的围巾,用手去摸它的表皮光光的,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手感很舒服。我们把摘下来的西瓜抱到田头,装在用围挡挡好的架子车上,大概有几千斤的西瓜装了满满的三车,踏着夕阳我们就出发了。
洛川到延安108·7公里,需要走两三天才能到达。三个老乡驾着辕,三头牲口在前面拉着车,我俩大步流星的跟着。走着走着天慢慢的黑了下来,陕北的天儿可怪说黑就黑,伸手不见五指。由于看不清方向,只能凭着感觉,车轮碾轧渣石路面的声响和轰赶牲口的吆喝声。我们路过了好几个村子,远远地可以看到窑洞里闪烁着那微弱的亮光,继续前行漆黑一片,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狗叫声,吓得我俩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浑身紧张得就像拉满了弓的弦一样,害怕这深更半夜的路边窜出一条狼来(农村有狼经常到羊圈叼走羊),想着想着心里更怕了,大气都不敢出,只听到嚓嚓的脚步声。大概走了五,六个小时了,有一条下坡弯路,两条腿累的都不听使唤了,心里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给自己加劲儿。老乡发现我们没有跟上,就把车子停下来等着我们,看到我俩一瘸一拐的样子,心疼的让我们爬上西瓜车上,躺在西瓜上那个舒服,没有一点”硌得慌“的感觉,两条腿累的直挺挺的,心里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晃晃悠悠地一会儿就睡着了。当被老乡叫醒,车子停在了一块玉米地旁,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不远处的界子河水发出哗哗的咆哮声,泛着银白色的浪花,此时的心里酸酸的——想家了。我和玉敏聊了起来:“现在咱们的家人还都在睡觉呢,如果他们知道咱俩现在还在这漫荒野地的地方,得多操心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只手紧紧地攥在一起。(玉敏是我中学最好的朋友,来插队也是结伴而行。)
几个老乡顺手掰了些玉米,就地挖了一个小土沟,把玉米带皮整齐的码在上面,找来柴火放入土沟点燃,烤起了玉米。虽然是夏天,山区里的凌晨也是很冷的,我俩围着火坑,身上暖暖的,用手翻滚着玉米,一会玉米的香气被烤了出来,散发着诱人味道。还别说,肚子真的饿了,老乡让我们先吃,虽然玉米裹着的外衣被考糊,紧贴着的一层剥开,玉米粒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吃起来别提多香了,几个人边吃边说笑,一身的疲倦被这一顿野餐全赶跑了。吃过之后到河边洗洗脸继续前行,此时我们已经走了近六十里山路来到了邻县富县。
我们找到了车马大店,就是人和牲口歇脚的地方(牲口走了一个晚上也需要休息,吃草料)。院子很大,到处都拴着牲口和装货的架子车,赶早的人忙着收拾准备出发。我们把车停好,给牲口拴到草料槽前,三位老乡被安排在一排房子的大通铺里,由于车马大店没有接待过女生,小老板把我俩领到了一间装草料的房间,在土炕上扒出了一块地方,弄了一卷子铺盖放在炕上,成了我们下榻的地方。打开脏兮兮的被子,仔细地查看有没有虱子,和衣而睡,伴着草料的甘味,(当时可能是年轻瞌睡多,加上累)一会就睡着了。中午吃了东西,牲口也吃饱了休息的也差不多了,继续上路,到延安还有80公里。就这样我们第三天到达了延安。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顾不上登宝塔山,看延河水,就直奔市场拉开了卖瓜的架势,西瓜定价每斤0·12元,虽然今天看来不贵,60年代末,花几块钱买个西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乡为了招揽生意,让我们俩卖,(卖东西我俩还真不是第一次,在学校的”学工“课,我们到国营菜站和售货员一起蹬着三轮车送菜下乡卖过菜)效果果然奏效,人家先跟我们聊天,问我们是北京哪个学校的,在哪插队,我们也借助于北京知青这个身份推销队上的西瓜,帮着顾客挑选,并承诺生了管换,称给得高高的,顾客非常满意。诚信让我们有了市场,来买瓜的人还不少,第一天就卖出去了一半。时值夏天,中午的太阳也是十分火热,烤的我们也是汗流浃背,为了多给队上卖出点钱来,自己从来舍不得切块西瓜解解渴,自带水壶。为了尽快的把瓜卖掉,我们走街串巷,送到人家家门口,一直干到天黑,才回车马店。在延安卖了不到两天,还剩下不多了,负责的老乡决定往回走到甘泉县,还决定让我俩在延安多呆一天,帮助我们实现登宝塔山,参观纪念馆的心愿,我俩看到卖瓜的任务没完成呢,决定不参观了跟着老乡一起走。
延安到甘泉16·6公里,走了三个多钟头就到了,甘泉县的大街上,电影院旁边都留下过我们卖西瓜的身影,和老乡预料的一样,我们在甘泉卖掉了剩余的西瓜。
西瓜卖完了凯旋而归,不用徒步了,我们坐在架子车上,小毛驴似乎也为我们的出色完成任务而高兴,一路跑的颠颠的,中途到了一个叫茶坊的地方,我们仍然住在车马店。这里人少,没有多余的房间,我们五个人被安排在一个房子,一个大通铺,我们睡一头,那三个老乡睡一头就这样过了一夜。负责这次任务的老乡还在这里买了点菜,利用店里的厨房给大家做了一顿面条吃,算是犒劳大家了。
回到村里队长像迎接英雄一样,一同去的几个老乡也夸我俩能干。我们也开了女知青出去卖西瓜的先河。先后李新爱和唐宗敏都去卖过西瓜,而且是一个人和老乡一起去的,比起我们更为辛苦。
(载《延安日报》2022年6月4日二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304
评论列表(30条)
当年姑娘延安卖瓜,现在成了博客大咖、文章见报又是作家,如此人生不得不夸!
@晓舟同志:我今天才摸着点门,还找到了评论回复,真不容易。谢谢晓舟老师的鼓励,这么多年来得到您亦师亦友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王老师,本篇不愧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旧博客读过时已经被吸引被感动。写得如此具体生动,不是第一手经验根本无法写出,难怪纸质媒体马上看中,予以发表。可惜没金笔,不然至少发10支给你多写。
@黃東濤(東瑞):谢谢东瑞老师!我今天才摸到点门,刚找到评论回复。我以前也试着发过文,找不着了,多笨呀!
东瑞老师:我能有今天的一点成绩,多亏了您,当初是您把我介绍到文字舞会,不到三年的同题写作,让我得到了历练,忘不了您语重心长的耐心指导,更忘不了您给予我的鼓励、支持和提携,。。。。我昨天在新浪发了去年写的一篇《端午抒怀》,还写到您,新浪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就是结识了您,让我有了后来的进步。谢谢您!感恩的心一直装在心里。
@悠扬琴声68:客气了,惭愧。我不也是向你学了许多吗?你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啊。
一段回忆,知青生活淋漓尽致再现,好温馨,好感动!
@玉梅:谢谢玉梅老师!自从文字舞会让我们结识,断断续续地又走到了一起真是缘分。对于这个新博还有点不熟悉,刚摸到一点门路。还不知道怎么阅读您的大作呢。
这个西瓜成本多高啊。那么多投入,多难啊。不过经历过,就是有价值的。祝好大姐。[微笑][微笑][微笑]
@杨自记:谢谢杨老师的支持!问好!
@悠扬琴声68:这种经历其实很难得啊。
卖西瓜一个来回,恐怕得四五天时间吧?
@名山有径:谢谢您的惠顾支持!您说得对,山路不好走,道路长,中途还得考虑到牲口要休息。顺颂吉祥!
卖瓜姑娘已经成网红了,在新浪拜读过您的佳作,再次学习依然感动。回想起那个艰苦的蹉跎岁月,有苦有乐,这是人生一段宝贵的财富,值得记录。佩服王老师的写作手法,生动,感人,打动人心!向您学习!
@蓓蕾含香:谢谢王老师的鼓励!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很荣幸被延安日报刊登。
您会卖西瓜,不筒单。文笔简约,极具可读性。
@2272 张英辅:谢谢老师的鼓励支持!颂祺!
同为老知青,也曾卖过瓜,人生多磨砺,文章竞风华!点赞!
@柳絮晗烟:谢谢老知青的共鸣。我虽然下乡的时间不长,留下了很多刻苦铭心的记忆。颂祺!
岁月把曾经酿成了美酒!
@华章秋韵:谢谢老师的支持!颂祺!
甜甜的西瓜,解渴,解热,爽爽的[花][花][花]
@风雨:谢谢您的惠顾支持!问好!
欣赏好小说,欣赏好故事,分享精彩,新周愉快!
重读卖瓜姑娘的故事,仍然是感受多多。文章朴实无华却又精彩生动,不是亲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精彩文字的,延安人没有忘记北京知青,知青更忘不了那段不平常的岁月。
@豫莲芳草:谢谢师老师的鼓励支持,写下精彩好评。我初来乍到还摸不到规律呢,有时别人告知。不如自己摸索着记得牢靠。我看您还可以。
@悠扬琴声68:你说的很对,凡事靠实践,慢慢来,很快就会熟悉的。
200多里地用双脚去丈量,赶上部队行军了。现在是不敢想象了。那个时代的人生活是苦点,但却感觉幸福。人们的关系融洽,随处能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值得怀恋的年代。
@梦菊:谢谢您的惠顾支持!今天想起往事,有很多不可思议,三位年轻老乡的朴实,加上我们的单纯,好多事情,放在今天是不可能的。
当年的无奈遭遇,构成了生活的传奇,也读出了人间的美好一面。
@川明:谢谢川明老师到访,知青是一代人的过往,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