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的人,都会被剧情里所展示的整洁的食堂,漂亮的桌椅,摆放有序的炊具以及餐桌上那丰盛的美食而惊叹,太美好太理想化太令人向往了,甚至有年轻人冲着这伙食也要去当兵,连我这有着十五年军龄的老兵也流口水了。
部队食堂这美好的一幕应该感谢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让部队官兵伙食大大改善,不但吃饱还能吃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当兵的时候可没有这么美好,今天就来聊一聊那个年代的部队食堂,那个年代的伙食,以及与吃有关的人和事。
干部食堂
干部食堂主要服务对象是司政后机关的全体干部和业务干部(不含带兵的大队及以下基层干部),上自团长政委下至排级业务干部大约有几十个人就餐。
先说硬件吧。食堂里有十来个方桌,很旧。只有四五条长条凳,远远不够用,谁先来就坐着吃,晚来的就站着吃。于是这几条可怜的破凳子就经常被搬来搬去,没有固定的位置。后来,不知什么人把这几条凳子用铁丝固定在最前边靠近窗户的那张桌子上了。有人不服气,松开鐡丝搬来自用。结果首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次用餐人最多时,团政委冲着全体就餐人员大吼一阵,意思是说就那么几条凳子,我们都挷在桌子上了,你们还给拆下来,太不像话。此后那几条凳子就固定在第一桌上,没人再动。这种事放在现在是不是不可思议。
干部食堂实行售卖式就餐,自己拿着餐具上窗口买餐。伙食还说得过去,早晨是稀饭馒头咸菜,咸菜是永远不变的宁波式八宝咸菜,二分钱一碟。中午和晚上有四五个菜可供选择,一盘荷包蛋连底(下面是青菜上面一个油煎荷包蛋)一角二分钱,一盘清炒小油菜五分钱,最贵的是红烧肉两角钱。就餐缴费的形式很特别,桌子上放着一个记账本,每人一页,早中晚各一格,谁先吃完,就拿起笔记账,就餐人自己报价,记在本上,到月底事务长核算出累计,发工资时扣除。大家都很自觉不会出现差错。
战士食堂
战士食堂也称“大灶”就更艰苦了,不要说凳子,连个桌子都没有。在礼堂兼食堂的水泥地上,战士们席地而‘蹲’,饭碗端在手上,菜碗放在地上,一饭一菜别无选择,最常见的菜是炒小油菜,中午晚上菜里有点肉,不多。吃饱没问题,吃好谈不上。大部分战士来自农村,在家时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到部队白米饭大白馒头管够吃,他们很满足。那时战士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四角五分钱。
战士食堂里有一种病号饭,是给个别发烧感冒等小毛病的人准备的,通常是面条里带一到两个鸡蛋,也挺令人向往。如果病的稍重,住进四一二医院则可吃上八角五分的伙食。所以有时说某某人住院了,就说他“去吃八毛五了”。
节日聚餐
让官兵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是每年三大节日(八一、十一、春节)的聚餐。聚餐前各分队派代表开会讨论聚餐菜谱,聚餐当天要派“公差”帮厨。通常是十来个菜,鸡鸭鱼肉荤素搭配,佐以黄酒啤酒,官兵们可以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热闹非凡。酒足饭饱之后,个别人耍个小酒疯,可以回味几天,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也有些不和谐的小插曲,不幸的是有一次会餐某大队遭遇集体食物中毒,稀里哗啦,幸免者甚少。团里的几辆卡车频繁地奔波在营区通往412医院的公路上运送中毒者。事后鉴定确认是四季豆没烧熟所致。
包饺子
说起包饺子也是一件具有部队特色不可不提的大事。像个盛大的节日。头一天就通知下来,明天要包饺子了,大家像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一样。第二天一早就派出公差去食堂洗菜剁馅,然后炊事员把馅拌好,以分队和室为单位去食堂领回饺子馅和干面粉,自己和面。在家就餐的带去自家擀面杖,盆不够用就用自己的洗脸盆,办公桌就是面板。
下一步就是包饺子了,可谓场面宏大,全党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除了值班的都来了,不管是在食堂就餐的还是在家吃饭的,会包的不会包的都来掺和。有人充分发挥超强的想象力和艺术天分,把饺子包成小老鼠、小兔子而自我陶醉沾沾自喜。大家评头论足褒贬不一,饺子质量可想而知。包好了要排队等煮饺子,一个大队就一个锅呀。终于煮好了,有一半是片汤。排在最后的差不多要等一小时才吃到嘴里。这一天全大队除了值班的基本没工作。可见包饺子这件事不适合大规模兵团作战。那个过程很喜庆,那个结果有些无奈,好在一年就一两次。
几个与食堂有关的绰号
部队的人喜欢给人起外号,带有消遣娱乐的性质。某大队71年女新兵第一次到食堂吃早餐,正吃着来了几个男官兵,其中一人走在前面看到稀饭桶冲着后面的人说:有稀饭!于是女兵们记住了这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人的名字就叫“有稀饭”。
一个女干部因体弱有病饭量小,每顿只吃2两,常年如此,被叫做“老2两”。有个七一年小女兵外号叫eleven(翻译成汉语是“十一个”的意思,他们中队专业玩英语),是因为某一次食堂吃包子她一口气吃了十一个包子。那个年代人人肚子里缺油水,连吃带拿加之以讹传讹,这个绰号就成了永久标签。其实那是个挺可爱的小女兵,人挺聪明,业务很棒。
屈指算来离开部队已经40年了。这40年正是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现在的部队早已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官兵待遇好的不得了,我们只有羡慕的份了。
顺便说明一下,本文用的配图取自网络,我们那时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美好。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2014
评论列表(32条)
我没当过兵,也没去过军营。所以,大姐笔下的部队生活开了我的眼界,让我感到既陌生又新鲜。
@祁俊清:可以理解,我这是写实,和某些文艺作品还是有点差别。
亲历者的书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难忘的经历,真实的那年代的部队生活!
@鸣虫:真正的写实没有一点虚构。
老乡将那年那月部队食堂,行云流水,如数家珍,情景交融地通透呈现,好有情致与意蕴。我在部队食堂吃过饭,因而,颇有共鸣。
@锦瑟黎燕:谢谢老乡。亲身经历终生难忘。
我没当过兵,也没去过军营。不管怎么说军队就是一个大熔炉,不少在地方很调皮的小伙子,到了部队后,就变好了。
@雪花漫舞:确实,部队是大熔炉,可以锤炼人的意志。
那个年代的部队食堂,那个年代的伙食,虽然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却永远令人难忘!
人好饭香,上下一致,互相谦让,团结互帮,喜气洋洋,在革命大溶炉锻炼成长,百炼成钢!
@阳光笙箫支剑笙:确实。那个年代部队伙食虽然也不是太好,但比起很多普通百姓还是好得多。起码全是细粮而且保证能吃饱。
没见过部队食堂,我读初中时最向往的是乌江轮船公司的水手,一日三餐,一菜一汤,不限量,吃饱为原则。至于部队食堂伙食如何,听一位退伍老兵说过:咱连的伙食实在好,全凭司务长主意高。上午辣椒炒茄子,中午茄子炒辣椒。到了晚上要会餐,茄子辣椒一起炒。今读老姐的文章,才对部队食堂伙食详情有了真切的认识。[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情满乌江:老师的评论直接把我逗乐了,我们部队在宁波,那里最常见的就是小油菜,也是有点吃腻了。
我们单位有一个退伍军人,他是南方人,农村兵,以前在家从没吃过白面馒头,他说到部队可敞开肚皮任吃馒头,这可乐坏了他,每餐要吃好几个,一年下来他不仅长成了大个子,还长了不少体重。看了你的博文,才知道以前部队当兵伙食条件也很有限,比较起来,现在当兵的伙食,可算是享受了。
@四格格:那时新兵吃的特别多,在家吃不饱,到部队一下子可以敞开肚皮吃兴奋至极,有的一顿吃七八个馒头,时间长了饭量也会减少。
战士的伙食标准在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很低了。七八十年代工人的伙食每月一般不到十块钱。我们好称地主队的地质队每月伙食才十五块钱,一天五毛钱。红烧肉二毛钱一大碗,五花肉炖粉条一毛五,咸鸡蛋六分钱一个,蔬菜五分钱,蔬菜炒肉一毛钱,烧鸡九毛钱一只。
前天与老父亲聊天还说起带兵的事。老父亲夸我二叔会带兵,带领战士们在营房里利用空地种菜,养鸡,改善战士的伙食。基层部队有的营房空地多,利用好了战士很受益。机关人员多,一般在市区,就没有这个条件。
@地质之花:那个年代地质队员很辛苦,但待遇很高。我们单位有个高工是回民,曾经在地质队工作很多年,一点也不清真,啥都吃。他说在野外很辛苦,赶上什么吃什么,没人给你做清真食品,不吃猪肉亏大了。
我中学时军训, 在部队呆了一星期, 所见的食堂, 大约就是战士食堂了!
@轻品慢尝:学生到部队军训相当于客人,会比主人伙食好一些,这种事我也经历过。
作为从小在部队营房长大的孩子,对此深有体会。
@紫潭的博客:那倒也是,耳濡目染也算见识过。
九十年代初我曾体验过部队生活,吃过部队食堂的饭菜,因为是元旦大团聚,菜很丰盛,气氛很好。
@难诉相思:九十年代已经历过改革开放和百万大裁军,实行军衔制,军人待遇大提高,和七八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几个外号起的很灵动,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欢乐!
@李宗宾19481957:是的,起外号是部队特色,涉及面很广有趣的很。
看见解放军官兵包饺子的照片,好亲切。有过从军的经历,真好。
@锦瑟黎燕:部队很少包饺子,太麻烦。
有两位当过文艺兵的著名演员尹博林,尹卓林,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文艺世家,兄弟俩十五六岁成为部队专业文艺工作者,在一次电视节目访谈中说,当时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到部队后大米饭白馒头可劲造,让人羡慕!
@李和平:那个年代东北更苦一些,城市粮店粗粮为主,大米白面很少,所以到部队能吃上白米饭大白馒头还管够就很满足。
部队炊事班很累人的,一百个人一百张张嘴,受到的投诉也多,能搞好伙食很不容易。
@清河君:那个年代就一饭一菜,简单做熟就行。
军旅情怀,军旅生涯。
军人一生无悔![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苦涩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