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我从中学调到正在筹备中的少年宫。
少年宫由于没有办公地址,我们几个新调来的老师和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共五人,就挤在在团委的大办公室里办公,每人一桌一椅,加上团委的三个干部,八个人满满登登的很是热闹。
团市委在市政府市委大楼里,紧挨着经委、计委、劳动局等单位。这些单位也是人来人往,下面工厂企业厂长经理夹着皮包来汇报工作、解决经济纠纷、求上面批条子盖章的,每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让我们几个初来乍到的老百姓感到很新奇,原来这市委、市政府就是这样工作运转的。
我们的工作就不是那样啦,每天都按团市委工作计划安排,有的随着书记、部长深入到学校,有的到街道做青少年现状调查研究,忙活得前脚贴后脚跟儿,没有一点空闲。
我很快就发现政府机关和学校的不一样。
咱不说机关干部一张报纸一杯茶人浮于事,也不说办公环境优雅而且有工务员伺候着,就说他们的福利就和基层学校相差甚远。
在学校我工作八年,除了每天没黑没白地工作,福利?真是一点儿没看到!
也不能说没有,想起来了,曾经有一年冬天分到了一手推车煤面子,里面以土居多,为此老师们还他多你少、争争吵吵的整出不少意见来。
政府机关的风景就大不一样了。
一入秋,机关大院就和自由市场一样,各个单位的大卡车四周围满了人,有分大葱的,有分白菜的,分土豆、分盘锦大米的,只是这些都和我们没有关系。只有在市委政府工作而且有编制的公务员才能有份儿,我们临时挤在团市委办公,属于大院外面的“编外”工作人员。
看见他们喜气洋洋地“分田分地”,我们几个老师心里顿时来了不平衡,不禁酸溜溜地和团委的年轻小干部发牢骚:
“说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你们怎么顶烟儿上啊?”
“不是讲官兵平等吗,你们领导吃糨的,我们群众咋也得捞点儿稀的吧?”
几句“最高指示”和不咸不淡的三七嘎达话,把小年轻的团干部闹得挺紧张,赶紧笑着说:“要不把我那份儿给你?”
这大智若愚的回答,让我们几个“老同志”无言以对,私下我们偷着笑谈,和这几个“青年领袖”叫啥劲啊?
转眼之间到了腊月跟儿,人来人往的办公大楼突然肃静了。
就是团市委和妇联办公室还有人在办公。
我们几个一问,才知道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为干部职工搞福利去了,有的单位留一个人值班,有的干脆就关门了。
这些举措,基层干部对此也心领神会,该需要现在要办的事儿,也“非常懂事儿”地开春年后再说了,绝不在这时候给领导部门添堵。
有车的部门,去北部旗县的农村牧区采购白条猪、羊个子及切成大方块的牛肉;有关系的去辽宁南部的大连去采购国光苹果、海鲜带鱼;
没车的部门,就委派下属单位去东南西北各地采购年货。
只有团委妇联这些政府大院的清水衙门,既没有车也没有下属单位,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有能耐的部门筹备年货。
团委的小伙子此时心里也闹不平衡,上班也是稀稀拉拉的没了精神。只有我们几个是属于外单位的,还在老老实实地坚守岗位。
一层楼里几十间办公室,就我们几个“编外人员”老老实实地办公,肃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到,原来在吵吵闹闹的学校觉得闹的哄,在这个“寂静”的政府办公大楼上班还不太适应,心里还挺瘆的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1838
评论列表(18条)
写出了40年前的真是!其实,现在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方式变了,更隐晦了!清代时有冰敬碳敬,一样的!
@鸣虫:拙文都是自己经历过的有感文字,感觉多次机构改革,似乎效果不大!
改变政府机关作风,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人民公仆要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贪官污吏全部扫清,人民江山江山人民。
春回大地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万象更新。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老师的诗歌真好,就喜欢读您的好作品!
其实,现在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先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现在是玩手机一玩一天啊!
@雪花漫舞:人浮于事的现象得彻底解决了!
情况属实,描写的很到位。待遇高福利好,所以至今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公”。
@漫言华语:听说公务员的数量太大了,要精兵简政啦!
四十年前的动静你能看到,四十年后的动静你看不到了。
@悠扬琴声68: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明面分发不可怕,暗箱操作不得了!
四十年前在大院里这样公开分年货福利,太显眼了。后来一般送礼的都是夜晚人不知、鬼不觉的直接送进机关家属院的各家各户,大家都心照不宣,照收就是了。
@四格格:哈哈,那个时候都是明面分发,大汽车周围一堆堆的货物,和大市场一样,很是热闹。多年过去还印象深刻!
现在又快过年了![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
@风雨:祝福风雨老师腊月开心快乐!!
现在的人都“胆小”了,绝不会这么大张旗鼓了。都聪明的不露痕迹了。[嘿嘿]
@惑矣:哈哈,那个时候还算好,现在真是不好说啦,一言难尽!!
好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好!
@王志学四连笔记:谢谢您的评论,陈年往事,现在提起如同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