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昙华林散记

2024011601330121

去年十一月,在武汉聚会期间,先生的大学同学把我列入文化人范畴,安排游览了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武昌古城内,湖北中医药大学旁,与花园山和螃蟹岬(亦名城山)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据介绍,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包括戈甲营、马道门、太平试馆、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与戈甲营出口以东的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至今。

我们了解到,“昙华”二字颇有来历。它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有关昙华林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巷内小型庭院多,并善植昙华,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是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作为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厅长,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走穿行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写道,昙华林这个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就是说,昙华林可能是因为佛教寺院兴盛而得名。如此说来,来历有三呢。

参观昙华林,我们得知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还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着丰富的城市记忆。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省各县秀才下榻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中华大学,中国第一座新型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懿训女校等,也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源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地之一。

与此同时,这里革命气息浓厚,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等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由于是名街名巷,交通十分发达,有地铁2号线,多路公交直达,来这里旅游十分方便。6日上午九点,相约同学陆续到达黄鹤楼所在地,与等候在那里的周建明同学握手拥抱,用喜极而泣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记得三毛曾说过: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春花开尽春又来。历经三年与新冠病毒的艰苦斗争和磨练之后,同学们觉得友谊特别珍贵,更觉得心中那一亩田的春光是多么可贵,那是春天对生命的呼唤,挺过去就别有洞天!

周建明同学就住在这一带,对游览路线十分熟悉,他带着我们穿过小巷子,几弯几拐就到了昙华林老街。沿着繁华的小巷,三五成群地到了昙华林111号(原址文华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大家争先恐后地坐到中医郎中雕塑像旁边的椅子上,伸手让雕塑郎中把脉并与之合影,不亦乐乎!

仁济医院是由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与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慈善医院。原名为英国伦敦教会医院,教会设有诊所和义塾,一般为教众及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扩建,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医院的建筑设计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的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十分别致,可说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医院。

文华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于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中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至今。

令人不爽是从1861年起,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传至昙华林,惟一留下了“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

1864年,传教士杨格非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崇真堂,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同时容纳6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其它教堂都消失了,这崇真堂的文物价值就今非昔比了。

2024011601352047

当我们穿过昙华林中部的一个中式门楼,就看见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据说始建于1890年,是瑞典驻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

我们从昙华林南上花园山山顶,就到了意大利、英国天主教区。这里是历史最悠久的文物区,遗迹面积最大,文物最丰富,仅宗教建筑就留存四座。一是位于湖北中医院内西侧,始建于1868年的嘉诺撒小教堂;二是1880年意大利主教江成德设计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楼;三是1891年修建的天主堂,据说同武汉市上海路的天主堂为姊妹堂;四是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设计创建的育婴堂大楼。

育婴堂大楼为砖木结构建筑,艾原道主教委托德籍女士主持,开始将收进的婴儿送到堂外,雇请奶妈托养,成活率较高。1929年圣若慧善功修女会成立之后,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育婴堂,将婴儿集中堂内抚养。1951年该堂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引起社会各界愤慨。新中国政府于6月4日接管该堂,掩埋山上搜集的白骨,修建万婴墓,铭刻碑文,立了“死难婴儿纪念碑”,还有张平化等领导同志的题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尤其是分布于昙华林地带的一些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依山错落而建,互为参差,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见证了各阶层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特别值得一看。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福建翁守谦的故居,既清末北洋水师官员翁守谦的私人住宅,始建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

接着就来到了石瑛故居,石瑛在创建国立武昌大学任校长期间,于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区三义村置的私人住宅,一幢二层小楼。他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是欧洲同盟会支部的创建人与负责人,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四光等名人常与石瑛来往。石瑛故居是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汉市内惟一留下的一处故宅,十分珍贵,对研究和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昙华林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喷绘辛亥革命史的画卷栩栩如生。

接着,我们参观了朴园,即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先生(钱钟书之父)的故居。朴园诞生于1936年,是当时的私立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修建的新公寓之一。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碧眼勾鼻的美国教授。那时和朴园类似的小楼有近百栋,抗日战争中,这里一度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房内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门廊。1946年,钱基博住进这栋历经更迭的小楼,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1年。钱基博过世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学生和教工宿舍,最多时两层楼里住了20多户人家。

如今,钱基博所居住过的房间被改造成了“艺术沙龙”。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摆设和野生的芦苇蒿草相映成趣,保留原貌的壁炉和仿古的吊扇与窗户遥相呼应,老师和学生都乐于沉浸这精心营造出来的艺术氛围之中。在这里,艺术的典雅向历史的沧桑致敬,一见倾心的邂逅迸射出无限风华。曾有湖北美术学院的教授说:“师生在这里聊艺术,常常会聊得忘记了时间”。那棵300多岁的朴树绿荫垂青,染得小楼门前一片碧绿。2005年3月4日,在武汉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目录中,钱基博故居被评定为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系民国初年的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

2024011601342838

早先十四中校园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至1907年,张之洞先后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在这里分别走出了董必武和陈潭秋、李汉俊3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在此,创立了武汉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昙华林中西文化交汇,各流派建筑风雨不毁,街区5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能保留至今,成为惟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武昌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令人叹为观止,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版的传奇。在这个“重开发轻保护”的大环境下,保留古建筑就意味着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放弃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背后的冲突和艰辛不言而喻,它凝聚了武昌区历任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们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名点远闻香,小店正繁忙。快下午一点了,我们一行走累了,肚子也饿了,周建明同学就带我们上“熊太婆”店品名点。这家店吃客推进涌出,好不容易才轮到我们。我先尝口汤圆,再咬口饼,啧啧啧!那汤圆那饼那味道真没得说得,就两字“好吃”。

我原想游了昙华林,再去登黄鹤楼。没想到杨爱萍同学因患疾病,前不久做了手术,身体一直没康复。上午游昙华林,她执意陪着我们,走了一上午的路,累得够戗。我很过意不去,只得放弃,打道回府。

美丽的昙华林,再见!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2024011601292990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1443

(20)
雪花漫舞的头像雪花漫舞
上一篇 2024年1月16日 上午8:24
下一篇 2024年1月16日 上午10: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7条)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1月16日 上午10:05

    去年十一月八日发新浪博客,检测有敏感词,打入冷宫。今天我一字不动,发表出来,请各位斧正。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4年1月16日 下午12:51

      @雪花漫舞在新浪上发文,也有这种体会,文章长了,说有敏感词。然后分成二至三篇再发,又发出了。也不知怎么解释?

  • 祁俊清的头像
    祁俊清 2024年1月16日 上午10:26

    跟随您的文字有昙华林,一条老街,历史厚重。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1月16日 上午11:04

    精美文化游记,文图竞秀,灵动抒写,将昙华林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融会贯通,通透呈现,让我品鉴到精神盛宴。

  • 鸣虫的头像
    鸣虫 2024年1月16日 上午11:04

    带着同学相聚的美好心情,细细游览昙华林,一处处独特景致,一段段厚重历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欣赏!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1月16日 上午11:31

      @鸣虫是啊!就如同我们相聚卯酉河一样,把握当下,珍惜友谊!不辜负每一次相逢,不辜负每一次相聚!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4年1月16日 下午12:56

    一篇长文,满目锦绣,厚重历史,丰富人脉,人杰地灵,风光无限,美不胜收,学习欣赏,如饮甘酿,心旷神怡!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1月16日 下午1:19

      @阳光笙箫支剑笙我本不想写那么长的文章,比如说看到石瑛故居,就必须写他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是欧洲同盟会支部的创建人与负责人,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您说是吧?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4年1月16日 下午1:26

    武汉没去过。这条历史文化街区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下让我了解了一个大概。今后去武汉知道了一个打卡地。谢谢分享!

  • 悠扬琴声68的头像
    悠扬琴声68 2024年1月16日 下午1:50

    跟着文人的文笔旅游确实不一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把昙华林的悠久历史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介绍的一清二楚,相得益彰。分享这份记忆。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1月16日 下午3:30

      @悠扬琴声68我为了把昙华林的悠久历史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厘清楚,作为资料保存,写得很啰嗦。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不好意思,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1月16日 下午3:41

    去过两次武汉,登过两次黄鹤楼,可惜不知有昙华林胜地。今天随你的详细、周全的游记游了一遍,也算弥补了。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4年1月16日 下午8:18

    “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

    我们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

  • 柳絮晗烟的头像
    柳絮晗烟 2024年1月16日 下午8:29

    下次去武汉,必须去打卡!谢谢您的分享!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月16日 下午8:40

    一条历史文化街, 就是绘本性质的历史书!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4年1月17日 上午10:35

    被您关注,我:深感十分荣幸。读您大作,受益后更佩服。在博客上如此宏篇,着实少见,开眼了,也长了知识。[花][花][花][花][花][花][花]

    • 雪花漫舞的头像
      雪花漫舞 2024年1月17日 下午2:30

      @2272 张英辅我为了把昙华林的悠久历史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厘清楚,作为资料保存,写得很啰嗦。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不好意思。谢谢您关注。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4年1月21日 下午12:18

    一条古街半座城。游昙华林,对武昌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欣赏,点赞!

  • 吊脚楼的头像
    吊脚楼 2024年4月3日 上午7:03

    在老乡优美的文字中脑补。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