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塑像及文人画

 

 

起初,这个景点只有一处古色古香优雅的风雨长廊,它坐落在华不注山东麓的山脚上。过了很久以后的一天,我又再要绕山一遭。老远的就看见那里怎么还站着俩人呢?走近点定睛看才知道那是两尊塑像,是谁呢?凑近了看清了,是赵孟頫与周密,原来是把这二位老尊长敬在了这里了。请看图:

IMG_20210621_091316-(2)IMG_20210621_091413-(2)

这公园的四个大门以南门和西门为主,那里近市区与居民区,交通及公交等都很方便。非特意走到山东头来太累,也好这里很安静。

在我的知识记忆里这二位大贤与本地与此山都是无法绕过的人物,安尊此处莫非是因了东为上,还是怕扰了二位大人物的宁静?我不懂。

那么这二位与此山又有什么瓜葛呢?故事不仅有还是很著名的历史故事,请容小可唠叨唠叨。

鹊山与华山都是我家乡的名山,分列现在的黄河南北。说它们有名是因为:鹊山是扁鹊炼丹的地方,华山(华不注山)是左传记载过的。其实也仅仅是俩小山,家乡的文化与历史我是当然要关心的。因此,历史名画《鹊华秋色图》 我也当然是熟知的了,甚至赵孟頫的书画、诗词也知道一点。

闲来无事补补课长长知识不是也挺好吗?一次机会就听到了一堂我认为很有意义的课。那就是:曹星原老师的课程《中国美术50讲》的一讲。

曹星原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是我所见,讲《鹊华秋色图》最好的一篇,同时她还把文人画的概念用浅显语言讲的挺到位。

偷懒图个省事,在这里我就把曹老师的这堂课的内容文本贴过来,愿与大家一起学习。原文如下:

 

这一讲我要给你介绍的是元代的赵孟頫和他的《鹊华秋色图》。“鹊华”就是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

这张画的最著名之处,在于它的描绘手法奠定了拙稚审美理念。拙稚是画的不好吗?我们先来看一下画面。请看图:

2022060206483648

这张画的画面是一片辽阔的水和沼泽地(今天叫湿地),地平线很远很远,很接近五代董源的山水的平远那种感觉。画面上有两座山:右边的山是华不注山是一个锐利的三角形,山顶上有两个山峰;左边的是鹊山,整个山势平缓,像一块面包。这两座山从造型上完全不一样,而济南这两座山真长这样。

近景是沼泽地,也有溪水。沼泽地水多的地方可以走船,水少的地方是湿地,树木很多,疏落散乱地长着,各种各样的杂树都有。也有羊,还有几间小房子,还有小船,船里面有渔民拿着篙在撑船、打鱼,非常安静,非常有意思。请看图:

2022060206505140

何为文人画?

你可以回想上一板块我们看的山水长卷,或者刚刚讲过的米友仁,那些画里的空间透视已经非常完美,构图也体现了精妙的节奏感。这么一比,这件《鹊华秋色图》好像都显得太简单了。而且人物、山水和船的比例也不对。

为什么赵孟頫的画,竟然又回到拙稚、不合比例,却还受到追捧,怎么会这样呢?这就要从理论层面去考量了。这件《鹊华秋色图》看似稚拙,但意蕴深厚,代表着文人画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成。

那么,什么是文人画呢?

大概是2000年初,我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美术史学者方闻先生有过一次关于文人画的讨论。他认为文人画真正形成是在元代,而不是宋代。而我当时说,理解文人画,应该回到赵孟頫,他和宋末元初的另一位画家钱选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这段对话真正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这段对话是这样的。赵孟頫问钱选,什么是“士夫画”呢?(也就是说,什么是文人画呢?)钱选回答:“隶家画。”隶家画是跟行家画相对的概念。行家画就是专职画家画的,是给别人画的,隶家画是给自己画的,就像米芾父子。这段对话于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真正奠定了行家画和文人画最大的区别。

原文: 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大夫画?舜举答:隶家画也。子昂曰:然,观王维、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高尚画,盖与物传神。在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其谬甚矣。

首先,文人画的创作者要是个文人,通晓诗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通过科举考试做了文官。你看,从苏东坡、米家父子到赵孟頫,都是文人高官。

第二,他们都是非常高妙的书家,书法写得非常好,将书法的笔墨运用到了绘画中。

第三,他们不依赖绘画卖钱。不依赖绘画卖钱,就意味着这样的创作纯粹是抒发自己胸中块垒,就会画出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想要的。

以书入画

好,理解了文人画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作品:

首先,这件作品虽然画了两座我们能认得出的山,但具体刻画完全不写实。

你要知道赵孟頫画的人物和马,自比唐代,无论是透视还是解剖结构、比例,都非常准确。可是,这张画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一方面彻底打破了早已经建立的透视规范,也就是宋代的平远、高远和深远;另一方面抛开了写实的造型手法,而走向了一种很拙稚、很古朴的状态。用赵孟頫自己的话说,“画贵有古意”。请看图:

2022060206543812

接下来看细节。你会发现,所有的树也罢、船也罢、地面也罢,用的基本上是书法的笔触,有草书、有行书,而画树干的时候基本上是篆书的笔法。

这就是所谓的“石如飞白树如籀”:画石头就像写字写得快了,会在黑的笔画里露出一点白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叫飞白;树如籀,树干就像是篆刻出来的篆字。注意,这些书法的笔法非常干、非常涩、非常枯。画家行笔时很慢很慢,留下了这种粗砺而不华丽的笔触效果。

阅读这件作品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再去清点画面上究竟画了什么,而是很容易被这些笔画所吸引。懂书法的人,就更加能够体会这些运笔所蕴含的情绪。就像我们看怀素的书法,体会到回肠荡气、圆润通达;看苏东坡的《寒食帖》,感到一种悲怆苍凉;看王羲之的《丧乱帖》,感到一种痛苦不堪、难以言表的无奈。这些都是书法笔触带给我们的感受。

赵孟頫在这儿把书法用笔完完全全用了进去,再结合具有古意的稚拙的造型,你就明白了,他不是单纯地学古人,而是在建立一种文人独有的审美倾向,远离流畅的行家画。

文人交游

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不是偶然,而是政治环境造成的。赵孟頫的“复古”,除了回避宋的绘画传统之外,也有一层意思就是避嫌,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赵孟頫生在南宋时期,他是宋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南宋灭亡后,新建立的元朝广招人才。而赵孟頫作为著名的江南才子,早已声名远播,于是就有人举荐了他。赵孟頫虽然几经犹豫,但还是进宫去见了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

据说当时在大殿上,他相貌堂堂,气度不凡,忽必烈在一群江南才俊中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马上走过去先跟他打招呼,打算对他委以重任。赵孟頫就接受了官职。因为这一点,他受到了后世很多诟病。

很多人以为,赵孟頫当高官,是因为贪图荣华富贵。真是这样吗?不是。赵孟頫作为前朝皇室后裔,处境并不平顺,一直有意远离朝廷。

书上曾经记载过,忽必烈有一次和他谈起他的皇祖赵匡胤,并且让他评价。这让赵孟頫很为难,他想了一下说,我是庶出,因此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家中的故事,再加上父亲早逝,也没有机会问他这些问题。因此请皇上原谅,为臣有所不知。

我们当然能理解,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好说。你想一想,作为一个南方汉人,赵孟頫服务于蒙古人的宫廷,身份和地位远在其他民族的大臣之下。他必须谨言慎行才行,所以忽必烈在位的时候,他屡屡要求外派,努力跟权力中心保持一段安全距离。

忽必烈一去世,新皇帝即位,赵孟頫马上就辞官回家了。元贞元年(1295年),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济南看到了华不注山和鹊山秋天的景色。回到故乡后,他就凭记忆把华不注山和鹊山这一带的秋景画了出来,这就是《鹊华秋色图》卷。

这件作品其实是他为好朋友周密画的。他回到故乡后,跟好朋友周密聊起他在山东做官的经历。周密很感慨地说:山东济南是我的祖籍,可是由于山东一直在金人的统治下,我从来没有机会去过。现在是元朝了,但是我依然没有去过,不过山东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是我梦中的故乡。

由此看来,这件作品的意义就很丰富了。

第一,这片风景一直被认为是大宋的故地,而大宋后人居然没法回去看看。这张画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充满了对旧王朝的复杂感情。

第二,这件作品是典型的文人之间的交游之作。之前讲过,文人画是从宋代开始兴起的。那么到了元代,文人画就成了蒙古人看不懂、一般人也看不懂,只有文人之间能够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特别是这张画越过了令他伤心的宋代、直追魏晋隋唐的拙稚手法,这也是元代文人画相当重要的一个贡献。

从刚才所有这些讨论可以看出,这件《鹊华秋色图》无论从技法、审美、内涵还是创作目的上考虑,的确都代表着文人画从实践到理论的完成。而赵孟頫的政治选择并不能影响他的艺术地位,尽管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文人形象,但他的艺术却把他稳稳安置在了文人画的传统中。

这张《鹊华秋色图》我们就讲到这里。

 

学习了课程我的理解是:所谓《文人画》不是职业画家的作品,文人画仅仅是文人士大夫间的交流与唱和,它追求一种意境和思想,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意味。无关大众,无关钱粮。

现在的华不注山是这个样子,请看图:

IMG_20200525_100914-(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116

(5)
单翅的头像单翅
上一篇 2022年6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蓓蕾含香的头像
    蓓蕾含香 2022年6月14日 下午7:55

    拜读学习,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 单翅的头像
    单翅 2022年6月15日 下午3:23

    共同学习!不客气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