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已经过去七十五周年,虽然硝烟早就散去,但那些感人的场景却留在当年那些参战老兵脑海里。老父亲说:淮海战役从11月6日开始,到1月10日结束,历时六十六天。
淮海战役一开始打碾庄圩。陈士渠带三个纵队打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下来。伤亡非常大。他们撤下来休整。忘不了那一天一大早接到命令的谭震林政委带着我们一个班的警卫员到前沿阵地观察。当时我跟着谭震林政委来到前沿阵地,远远看到当地河流众多。阵阵寒风袭来,多少天都没有刮胡子的首长,胡子上都结上成冰凌。谭震林政委围着碾庄多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敌人驻守的地方都被河道围绕,明堡暗堡众多。火力交叉封锁水面,靠猛打猛冲,强攻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反而招致大量伤亡。当地的水位高,用打潍坊挖坑道连续爆破的战法也行不通。首长部署先调集山炮,野炮,榴弹炮等八十多门大炮,对着敌人的阵地炮火猛轰三十分钟,摧毁敌人的各个火力点。当时那真是炮声震耳,地动山摇。炮声一停,大部队全面进攻部队。这就是著名的:涉水打碾庄。
我作为警卫战士跟着谭震林副政委走进碾庄圩地区时战斗基本结束,路过的地方只看到到处被炸的乱七八糟,有的河有近一半被炸毁的砖土碎石填上。当我们走进上圩黄百韬的指挥部,看到一个军官趴在桌子上,头上太阳穴那里有一个抢眼,伤口里还在往外冒血,人已经死了。桌子上放着一幅用毛笔写的“将帅无才,累死三军”八个大字。一管沾有血迹的毛笔。一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军人,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选择了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他是在何等的绝望下才如此选择。也许是对上峰指挥的不满,也许是对蒋家王朝的绝望,更可能兼而有之。不知道这幅字现在还有没有了。谭震林政委指着死者说:“满肚子的委屈死,死的一点价值都没有”。当时不知道死者是谁,后来听说审问俘虏时一个军长说:黄百韬司令说,你们还年轻,都走吧。出来走了不远,就听到一声枪响。这样我们这些目睹这一场景的警卫战士都一致认为死者就是黄百韬。后来对于黄百韬的死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化妆逃跑被流弹打死的;有说是被解放军围住,没路可逃时自杀的;有说在逃亡的路上是被他的警卫员打死的等等。到底那个是真,那个是以讹传讹,有待军事专家,历史学者去考证,落实吧。我只是讲述当时看到的这个情况。至于趴在桌子上那位死者到底是黄百韬,还是黄百韬的替身,或者是其它什么人,由专家学者下定论吧。但我相信,一个能化妆逃跑的高级将领,他不会在逃跑的路上自杀,这种求生的欲望高于尊守职责的人,宁可当俘虏也不会自杀。如果是自杀,只能是在他自己的岗位上。这一仗22日结束,消灭敌人十七万多人。
打下碾庄,在徐州杜聿明指挥的李弥、邱清泉、孙元良三个兵团就放弃徐州逃跑。卧底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送来的情报,会议决定往东面跑,粟裕司令员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后说:东面是水网地带,大部队行动很难行进。跑到连云港那里背靠大海,这是兵家大忌,敌人不会选择这个方向。应该往西南方向跑。这样决定了我们部队的追击方向。我记得我们是三十万,敌人也是三十万。我们除了武器弹药,别的东西都放下,后面有人收集。一开始我们警卫部队坐着中吉普,跟着谭震林政委的小吉普。但路上人员拥挤,我们就弃车跟着谭震林政委步行。当时路上有不少宣传队战士打着竹板给战士们加油。还有唱着:
追上去,追上去,别让敌人喘气。
追上去,追上去,别让敌人跑掉。
在追击的路上发生过很多传奇故事。晚上在信号弹的光照下,战士们发现旁边有一个骑在马上的人带着大盖帽,咱们的部队都没有大盖帽,战士们判断一定是敌人逃跑掉队的。一位战士悄悄走到马旁边,伸手一下把那个人拉了下来。只听那个人喊着:瞎了眼,我是你们的副军长。战士直接说: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是谁,你是那家的副军长。这才是:
追击路上行军急,信号弹光露猫腻,
战士俘虏敌军长,成就佳话说传奇。
在追击的关键时刻,敌人停了一天,我们追上了敌人,并且把敌人包围了起来。用参谋长何义祥的一句话:感谢委员长,每当关键时刻委员长都来帮助咱们。打孟良崮时没有炮弹,他派飞机给咱送来。现在又是他下命令让他的部队等了咱们一天,帮助咱们追上。后来知道是蒋介石给部队下命令,让他们停止往西南跑,调头救黄维。敌人犹豫不决,停下一天,成了瓮中之鳖,被围困在永城陈官庄地带。
完成对敌人的包围,从整个战局部署,遵照的毛主席的指示;围而不打,隔而不为。我们九纵借机休整了大约一个月左右。十二月我们警卫战士跟着谭震林去蔡凹村,为前委会议做保卫工作。会议结束后刘伯承司令员、陈毅司令员就带着前委的意见,去西柏坡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陈毅司令员带了两条缴获的三五牌香烟,有一位连长带着一个排的战士警卫。前面一辆敞篷指挥车,中间一辆中吉普,后面一辆大吉普车。送走司令员,我们跟着谭震林准备参加最后的决战。
当时那么多的部队聚集,还有大批民夫,吃喝居住都是大问题。粮食是解放区老百姓推着小车送到的,可柴火却成了最难解决的问题。当地老乡为了支援部队,把自己家能作为燃料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淮北的冬天很冷,又下了几场雨夹雪,老乡家房子不够用,很多连队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那个季节本来菜就少,这也成了一大难题。我记得我们很长时间用咸糊糊当菜,吃的锅贴大饼子。听说有的连队连盐都没有,更别说油了。那时候咸菜都成了宝贝。战士们长时间缺盐缺油,对身体损害厉害,体质下降,对战斗力影响很大。粟裕、张震、陈士渠、钟启光联合打报告给中央,说明现状,要求为战士们每人想办法解决半斤猪肉。报告很快得到批准,由中原军区、华东军区解决资金,加上解放区老百姓全力支援。很快每个战士吃上了肉,我感到应该远远超过半斤肉。好久没有吃到肉,那一天吃到猪肉炖白菜,那个香啊。到现在想起来都能回味起嘴里那个感觉。另外还给每个战士发了五盒烟,不抽烟的发袜子,毛巾。
我们困难,被我们包围的敌人更困难。我们有解放区老百姓与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援。敌人只能靠飞机给空投,可空投的大米里掺了很多沙子石头。敌人把老乡的房子都拆了当柴烧,僧多粥少,怎么也填不饱肚子。加上敌人当官的压榨当兵的,很多当兵的吃不到粮食,饿的胡乱找东西填肚子。关键时刻,大米饭比炮弹更有威力,围困期间大约有一万多国民党官兵跑了过来。一开始跑过来的见到大米饭就拼命吃,造成死亡。后来过来的人就先给他们喝稀饭,有的喝多了就吐,吐出来的树木,草根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等他们喝几次稀饭,肠胃功能得到恢复以后才给他们正常吃饭。
在我们追击敌人,围而不打,借机休整的时候,二纵、七纵、十二纵、十三纵消灭了黄维兵团。我们在一月六日开始收拾被我们围起来的杜聿明带的三个兵团,消灭敌人二十多万。十日取得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淮海战役共消灭敌人五十五万五千人。后来听陈毅司令员说起,毛主席听到这个战果时说:我早就知道这个战果,陈毅带来的烟已经把消息透漏给我了。
战斗结束,警卫团参加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这也是警卫部队经常担任的任务。战斗结束,部队马上就开始做战斗总结,整编俘虏,补充人员,休整学习。一般情况下警卫部队不是主要参战部队,从来没有接受过整编的俘虏,人员补充都要经过严格政治审查,一般从连队抽调,绝大部分都是干部,烈士子弟。这些战场扫尾工作经常落在警卫部队肩上。掩埋自己战友,大家都非常认真的清洗。对于国民党的尸体,大家都不愿意整理。陈毅司令员教育我们:在战场上,他是国民党的部队,是我们的敌人,现在他死了,我们活着,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活人对死人,我们活人要给死人最后的尊严。必须一视同仁。那时候说是消毒,其实根本没有消毒药水。只有白酒。手上缠上纱布,用清水冲洗后,再用白酒擦洗面部。受伤的地方都包扎好,整理好衣服,再用白布包裹好。淮海战役后,我与一位小王一起给邱清泉做的整容、清理、消毒工作。一开始并不知道被清洗的尸体是谁。只见一个大盖帽与尸体相距十来米,脸上身上都被血与泥沙糊满,根本辨别不出本来面目,只感到此人一定是一个级别不低的军官。身上好几个抢眼,看样子是被机枪打死的。我两人忙活了好一阵才看清脸面。后来才知道经过鉴别,与身上的军装,旁边的帽子,最后确定是邱清泉。
转眼七十五年过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参加过那场战役的老兵健在。有没有人能帮助健在的老兵整理一下亲身经历,留给后人仔细品味。那位与我一起清理尸体的小王如果还健在,现在也是耄耋老人,不知道他生活的如何。我想念他们。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见到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1098
评论列表(22条)
淮海战役是国共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战斗英雄,革命先烈,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阳光笙箫支剑笙:是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不同的连队有不同的战斗经历。我父亲那时候主要是做警卫工作,对领导的事情知道的多一点,具体的战斗场面知道的就不是很多。
硝烟虽然淡去,但后人的记忆不能淡化!这样的红色历史应该永远铭记!向那些革命前辈致敬!
@鸣虫: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前辈的那种牺牲精神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向老兵致敬!向革命前辈们致敬!
@祁俊清:谢谢,缅怀先烈,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向革命前辈致敬!
@轻品慢尝:谢谢,珍惜今天,不忘过去。
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国军死的军人连个名份都没有。向家里老革命老兵致敬![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怎么说呢。我陪老父亲去台湾,台北有个忠烈祠,咱们的旅游团队一般不安排这个地方。里面有东西两个大厅,里面供着很多牌位。听说连长以上的都有。还有一个长廊,好多雕塑,战死的高级军官基本都有。我父亲看后说:老蒋还没有忘记跟着他的兵。这也许就是:谁的孩子谁疼,谁的兵谁带吧。
@地质之花:您说的是!谁的孩子谁知道!
和平年代,我们幸福安康,不能忘记老革命们的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为共和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做出的贡献。向老革命致敬!
@锦瑟黎燕:谢谢,吃水不忘打井人,缅怀先烈,珍惜今天。
你父亲的记忆力真好,老革命的回忆就是宝贵的财富,虽然三大战役有历史记录,但在战场上像你父亲亲身经历后,叙述出有血有肉的生动例子对那些记录有更好的补充,所寻找老战友,寻找更多的实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格格:是的。影视作品怎么说也是艺术作品,不是史记。
老父亲断断续续说了很多故事,我需要慢慢整理。这些他经历过的事情,比影视作品真实。
老父亲戎马一生,为全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值得景仰。
@难诉相思:老一辈付出的太多,他们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不多。
你父亲近百岁,记忆力还这么好,他叙述你写下来,让我们能了解淮海战役的实况,这比影视作品中真实详细多了。老父亲可是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向革命老前辈致敬!
@豫莲芳草:老父亲记忆是超好,我是真服气。那些以前的首长,敌人,他都能背下来。大概意思好记,有的人名我怎么也记不住,就写在小纸条上。时间,地点也记在纸条上,或者手机上。再插入文章里。
震撼。借英雄的亲身经历走入了淮海战役残酷细致的深处。战争烟火更为惊人。
@川明:更为无奈。
@川明:和平是幸福的,也是来之不易。我们感谢为争取和平牺牲的前辈,感谢为保卫和平牺牲自我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