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初,我和同学们结束了长达一年半的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并重新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海军东海舰队,和我一同分去的还有另外二名男同学。我们按规定当年四月一日到东海舰队报到。我们没有像统一征兵的大部队,在出发前就穿上了不戴军徽的军装,乘坐“大闷罐子火车”到达军营。而是穿着便衣,各自从自家出发到宁波东海舰队政治部报到。
报到当天,二位男同学就穿上了灰色的海军军装,因为女军装号不全,我暂时没有领到军装,穿着便装来到了我们工作的XX三团,人家还以为我是来队探亲的家属。
三团的领导告诉我们,要先到基层下放锻炼三个月。这是王八屁股——规定(龟腚),没有讨论的余地,不管你此前在哪锻炼多长时间,都与本部队无关。那时候革命战士是块砖,天南地北任党搬。啥也不说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下放锻炼”这个词现在听起来有点陌生,现在的年轻人闻所未闻,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每个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然后才能开始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下放锻炼。
于是二位男同学分到了警卫排站岗,我则被分到四大队食堂当炊事员,我的军旅生涯就这样从炊事班开始了。
炊事班原有三个人:班长是河北霸县1968年兵,还有一位1969年山东兵,一位1970年四川兵,班长姓张。还有一位事务长安徽人氏,排级干部,负责采购食材和管理财务等事宜。我是编外人员,等于给炊事班增加一个劳动力。在部队里籍贯和军龄是每个人的重要标签,比姓名还重要的标签,你可以没记住他的姓名,但必须也能够记住他们的籍贯和军龄。这几位战友都先与我离开部队转业或复原回原籍,如今过去五十多年,我只记得他们的“标签”却忘记了他们的姓名。
炊事班的工作简单,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负责五六十口人的一日三餐,还有十来个人的夜餐。啊,对了,还有猪圈里的几口肥猪,靠炊事班的炊事员用食堂的残羹剩饭喂养。
一日三餐每餐一饭一菜,做起来比较容易,不需要专门培训,也从未有人培训过,只需以老带新就可以了。当时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4角5分。主食是白米饭,偶尔蒸馒头,稍微有点难度的算是做大锅饭。几十个人的饭一锅做熟很容易糊锅或者夹生。有一个叫“做饭器”的东西放在锅底,水要放的适量。当然火候也很重要,什么时候火要烧得旺,什么时候撤火,这些综合起来掌握好了,就能把大锅饭做好。做菜要容易些,但需要力气。像铁锹似的大铲子翻动锅里的菜,没力气是不行的。饭后无需洗碗,就餐者自己解决了。那些诸如掐四季豆这样简单耗时的工作,都分给就餐者自己完成了。每天有一个人值班,负责主厨,其他人做一些择菜洗菜等辅助性工作。
还有一项工作是做夜餐,更加简单,是永远不变的煮面条。全团只有一台压面机,放在干部灶,轮到谁做夜餐,需要下午就把面条压出来。好在吃夜餐的人不多,做起来容易,老同志只带过我一次,就可以独立值夜班了。但我挺打怵做夜餐这活,与苦累无关,就是害怕。偌大的食堂,就我一个人,黑灯瞎火的,能不害怕吗?
喂猪这活挺累,猪也一日三餐,挑着两个木桶把煮好的猪食挑到约百米以外的猪圈,不轻松。好在我刚刚经过一年半的体力劳动锻炼,挑堤筑坝比这累多了。一个女兵挑着猪食桶从营区飘过,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何况女兵很少,本来就是大家瞩目的焦点。
部队按惯例一年有三次大会餐,八一、十一、春节,我三个月下放期一个没赶上,倒赶上一次吃忆苦饭。那是个阶级斗争弦绷得很紧的年代,忆苦思甜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部队搞这一套很在行。不记得从哪搞来的类似猪饲料的东西,又加了些青菜叶胡乱搅在一起放点盐,稀溜溜的一人一碗。能看出领导干部对吃忆苦饭这事也是诚惶诚恐,怕吃坏肚子也不好交代。开饭时中队指导员特意来到炊事班,和我们一起吃,边吃边说些“旧社会我们就吃这这种饭,现在……”之类的话。我胃口好全吃光了,事后听说有人一口也没吃下去,偷偷倒掉了,宁可饿一顿。晚饭特意提高档次,比平时消耗量大很多。
和班里的二个小战士相处,觉得他们就像我的弟弟一样。我弟弟是1968年兵,在千里之外的辽宁海岛。看他们洗衣服挺费劲,我就主动帮他们洗。不想那位张姓班长也把他的脏衣服泡在脸盆了,放在显眼的位置,等着我帮他洗。我心里很不痛快,这是明显的道德绑架嘛!说心里话,我要学雷锋很高兴,要我学雷锋,不情愿。
三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被动的劳动改造中,在勤勤恳恳的劳作中,在期盼和等待中结束了。没有立即投入正经的业务工作中,又被调去部队技术革新展览会当解说员,此是后话。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0878
评论列表(37条)
吃饭离不开炊事班,只要在部队,当兵的人,干什么都一样。
@阳光笙箫支剑笙:言之有理,是块砖随便搬。
部队这个大家庭,炼铁成钢。当过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向当年的女兵姐姐致敬!
@祁俊清:您客气!当兵确是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我在部队时因为从事修飞机的工作,伙食标准高,每天一元钱,吃忆苦饭也比你们好些。都是往事了。
@2272 张英辅:我们虽是海军,但不在海上是旱鸭子,伙食标准和普通陆军一样。谢谢战友留评。
[赞][赞]原来有个遗憾。工农商学兵,自己就是没当兵。读老师这篇精致的回忆,竟有当过兵的感觉,多谢。
@川明:您的人生经历也足够丰富,这是好事。
这样的经历,让人羡慕!这样的生活,令人自叹不如啊!珍贵!
@鸣虫:当时觉得挺苦,回头看这经历挺珍贵。
难忘的经历,难忘的军旅生涯!一个新入伍的女兵,在炊事班干与男兵一样的活计,不容易!
@鸣虫:我在此前的军垦农场劳动比这更苦,所以有点驾轻就熟的感觉。
老师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可以写一部厚厚的书![赞][赞][赞]
@难诉相思:只能断断续续写一些片段,大部头来不了,那得啥水平。
新兵蛋子帮老兵做事是常态啊,在连队,冬天新兵每天给班长打洗脚水是必须的,敢不打吗?
@清河君:部队等级观念森严这倒是真的,但我是学员是干部编制,班长只是个战士。他拿捏不了我。
那年那月的依依回望,即使是炊事员,只要在人人仰慕的军营,也是令人垂涎的。
@锦瑟黎燕:那年代军人地位是高,所以都趋之若鹜。
三个月的炊事班锻炼不错,比晚上执勤站岗好。
@悠扬琴声68:您说的有道理。站岗那活女兵干不了。
有这样难忘的经历,虽然很苦,但是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霁月:多了一份阅历,也算得上一份财富。
这个经历弥足珍贵! 大姐的人生很厚实!
@轻品慢尝: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经历。
民以食为天,军也以食为天。从“天”开始军旅生涯有意义。那个班长有点不厚道。羡慕大姐有过军旅生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当成军人。
@诚厚:那个年代当兵似乎多了一层保护,农村兵拼命想通过当兵然后入党提干拓宽人生之路。
能有一段军旅生涯,丰富人生经历,是很不错的,在炊事班比去站岗放哨强。不过,你的军旅生涯和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也是和我们下乡一样,是人生经历的一个片段。
@豫莲芳草:那个年代的人在选择人生之路上没有多少自主权,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被动的,好坏都由不得自己。
@漫言华语:老大姐说的太对了,好歹都一去不复返了,咱现在人过古稀有喜欢的事做,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学习,衣食无忧,巳经很不错了,知足常乐,过好余生!
部队锻炼我们也经历了将近一年,种水稻,从耙地,育秧,插秧,挠秧,浇水,施肥……记忆深刻!
@李宗宾19481957: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所以有着近乎相同的经历。
都是顺时代发展前行,身不由己呀。我曾下乡搞“四清”,进四机部工厂上班,到某部队锻炼,可以说工农兵都做过,但这些均与我所学专业无关。不过也好,知识面扩大了不小。人一生都要经磨历练,必有所获哟。[微笑]
@一池烟雨:所言极是。在时代的大潮流下,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随着大潮涌动,都是被动服从,少有主动选择。
炊事员也是兵,当过兵就光荣,革命熔炉,铸就一辈子的赤心忠胆。
@四格格:那个年代当兵很光荣,是年轻人很向往的事,也是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
火热的军营,难忘的军旅生活!
@王志学四连笔记:难忘那当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