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观念滞后、缺少资金,这些问题是造成偏远地区农村贫困落后的重要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政府实施村村通民心工程,全国农村掀起了修路热潮。到2010年,大部分农村都通了硬化路面公路,为全国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公路,是农村走出贫困的先决条件。没有路,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外面的先进生产工具、设备、物资进不来,本地农产品出不去。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共识。但是,有些偏远地区修路问题虽然提到了议事日程,由于缺少资金、自然条件等原因,修路的事一拖再拖,本文叙述的雨崩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雨崩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2000年之前,全村41户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是迪庆州最贫困的山村。雨崩村只有一条人、马行走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从山脚海拔2000米的西当村到3250米的雨崩村,中途需翻越3750米的垭口,虽然只有区区18公里,单程需要5-6小时。没有电、没有网络、信息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藏族同胞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雨崩村的穷在德钦县出了名,一出村就是陡峭的山路,出去一次需要在山下的西当村过夜。与外界隔绝基本上没有副业收入,村民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粮食种植以青稞为主,玉米、土豆为辅,一年到头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日用百货、衣服,甚至食用油都要到山下的西当村购买。背着家里养的大公鸡下山,卖了钱购买需要的东西第二天再返回雨崩村。到县城就更远了,60公里的路程翻山越岭来回要4天,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学龄儿童无法上学。家境稍好的,把孩子送到山下亲戚、朋友家寄居上学。
雨崩村的穷让人心酸,从山下的西当村上山,走18公里山路,行走在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翻越3750米的垭口才能到达雨崩村。陡峭的山路,高海拔空气稀薄呼吸像拉风箱,每次上山都是一种煎熬。贫瘠的生活,人迹罕至的山旮旯,山下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雨崩村。因此,雨崩村存在一种奇特的家庭现象,一个多兄弟家庭只有一个女主人。也许,外人无法明白,甚至难以理解一个女主人的含义。
哥哥结婚迎娶新娘进门后,只要兄弟不分家,弟弟也也可以享受丈夫的权利,一家人就这样生活下去。可是,一旦家庭出现这种情况,生出来的孩子究竟是谁的呢?很多家庭会这样处理,哥哥结婚第一年在家,其他兄弟出去务工,兄弟轮换着出去,每年家里只有一个男人。孩子知道爸爸是谁,对其他兄弟也会称呼为爸爸。这种令人尴尬、心酸的家庭组合,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贫穷状态。
看到山下藏族村寨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雨崩村人不禁仰天长叹,苦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与德钦县相邻的中甸县在2001年改名香格里拉市后,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有两个游客在香格里拉城区住宿时听说德钦县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于是辗转前往。从西当村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爬,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终于来到四面环山,坐落于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
宁静的雪山、冰川,牛羊成群的草甸,雪水汇聚成清澈的湖泊,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朴的藏寨,纯朴好客的藏族同胞,两人心中为之一振,这不就是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吗?从此,天堂在左,雨崩在右的消息在探险、徒步旅游者之间不胫而走。想去的人多啊,但令人生畏的高海拔崎岖山路,简陋的住宿条件,加上没有电,没有通讯网络令人却步,2012年之前每年到雨崩的游客保持在个位数。
2012年9月是雨崩村值得纪念的年份,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雨崩村终于通了电和网络。但是,有了电和网络没有公路,还是无法解决游客流量的问题。2018年之前,进入雨崩村的游客每年只有二位数。2018年2月,一条4米宽的泥土公路通车了,成为云南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由于弯急、路窄、坡陡,从西当村前往雨崩村只有大马力丰田霸道才能上去。通公路以后游客蜂拥而至,2023年有近30万人来到雨崩村,欣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量游客到来,他们的吃、住、行、买山货等消费,完全改变了雨崩村的经济状况。村民把老房屋改为客栈、餐厅,出租给外地人经营,每年纯收30-50万,每家每户还有出租马匹,给游客牵马的收入。今非昔比啊,外地姑娘争着嫁到雨崩村做老板娘,雨崩村已经脱贫进入小康。
雪山、冰川、神瀑、冰湖,原始森林、草甸、神秘的藏寨,雨崩村的魅力,除了原生态、绚丽的自然风光之外,更重要的是神秘的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不是一座单独的山峰,由13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统称为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位于滇、藏、川三省结合部,1991年由中国、日本组成的一支登山队,准备攀登还没有人类足迹,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主峰。登山队由17人组成,其中日本队11人,中国队6人。登山队及其后勤、医疗、通讯、支援、设备等大队人马来到雨崩村,对外宣称是科学考察队。当登山队完成4个登山营地建设后,被聘请的向导方得知是要攀登梅里雪山主峰。
梅里雪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为神圣之地,其峰顶不允许触摸。当雨崩村人得知登山队要登主峰,苦苦恳求不要攀登。登山队用科学的道理向村民解释,并说中日登山是国际协议,不能更改。雨崩村人见不能说服,下山把登山队要登顶梅里雪山主峰的事情告知山下藏族同胞。藏传佛教在藏区拥有很大的群体,得知登山队要登顶的消息后,一万多人自发来到梅里雪山脚下,匍匐在地恳求登山队不要登顶,并祈求神灵保佑。登山队没有改变登顶时间,于1991年1月3日从5100米的第三营地向6740米的卡瓦格博主峰冲击。
17名登山队员都曾经征服过8000米以上高峰,有丰富的登山经验。当他们冲击到离顶峰只有300米的地方,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不久漫天大雪。遇到突发情况登顶队员紧急下撤到5100米的第三营地,在帐篷里躲避风雪。指挥部得知他们安全下撤后,指示他们注意安全,等第二天择机再次登顶。4日凌晨3点多,一场巨大的雪崩从第三营地上面坍塌下来,17名登山队员无一生还。
得知登山队全体罹难以后,当地藏族人与有关部门多次交涉,恳请不要再批准登山活动,特别是不能有人触摸顶峰。根据后来的事故调查,这次登山事故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1、第三营地选址错误,这是导致登山队全体罹难的主因。2、对天气变化的预测错误判断,没有掌握印度洋季风对滇西地区影响的严重性。3、对梅里雪山的地质结构研究了解不够透彻,没有雪崩的应急预案。这3 个问题都是致命性的,登山运动是一项复杂的运动项目,需要多学科专业、科学的细致策划。
这次登山事故导致17人罹难的严重后果,而且当地藏族人事前、事后激烈反对攀登梅里雪山。民意、民族和睦,有关部门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今后不批准在梅里雪山举行登山活动,禁止攀登梅里雪山主峰的决定。
2024-1-4
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
藏族人心中的香巴拉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60313
评论列表(32条)
人啊,要敬畏自然,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和共荣,美美与共。
@锦瑟黎燕:那里附近有二个山峰还没有人类的足迹,一个是玉龙雪山,一个是梅里雪山。
敬畏,尊重,人神和谐共存。
@祁俊清:敬畏大自然,尊重科学。
今非昔比的雨崩村,要致富,先修路是绝对真理。有句老话:不听老人言,报应在眼前。登山队员若能听从老藏民的劝告,何至于会发生这么大的灾难。所以现在禁止攀登梅里雪山是正确的。尊重大自然,尊重民意,尊重民族习俗。
@四格格:我是个无神论者,对于民族习俗,民族宗教确实应该尊重。
中日登山队梅里雪山全体罹难之事早年已经知道,此次亲临梅里雪山,眺望卡瓦格博主峰感触良多。三号营地选址是最大的失误,当时中国队与日本队在三号营地选址发生重大分歧,日本队为了早日冲击主峰坚持己见,结果导致17条生命被30万吨冰雪掩埋,此次山难令人痛心。登山失败,给宗教崇拜一个很好的理由,事后当地人的反复请愿,使有关部门作出禁止攀登主峰的禁令。
哪怕人类再文明进步,也不能失去对大自然的敬畏。
@难诉相思:是啊,敬畏大自然,尊重科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只有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与共。
@雪花漫舞:梅里雪山曾经有多国登山队想攀登主峰,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登顶。
神秘而又惨烈!不可思议的事件,不可思议的大自然!
@鸣虫:当年中日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失败,对后来各国运动员想挑战梅里雪山影响巨大。
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
@阳光笙箫支剑笙:了解大自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违反必被惩罚。
厚重的文字, 深重的情怀! 这场灾难不仅仅是科学预判失误的灾难, 也是人道的灾难, 哪怕科学研判再精准, 也不能不顾面山的藏民们的信仰和精神意愿!
@轻品慢尝:是的,做什么事情尊重科学,更要尊重民意,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
“登山运动是一项复杂的运动项目,需要多学科专业、科学的细致策划。”
壮观,震撼,大饱眼福![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梅里雪山,藏族人心中的香巴拉,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梅里雪山神山也,令人敬畏,充满了神秘感。
要尊重科学,也要尊重习俗,习俗总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用科学解释不通,但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攀山选址的错误,就是不尊重科学,不懂得大自然造成的结果,生命的代价是永远的教训。
深度好文,感谢老师的分享。
@邯郸常跃进:欢迎好友来访,向您学习。
雨崩村今昔两重天,根本因为有旅游资源,只需解决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最难脱贫的是缺乏资源的。没有很大科考价值的,没有必要都去攀登,保留一点神秘色彩更好。欣赏美作!
@诚厚:是的, 旅游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至于那些登山者,没有人攀登过的山峰,他们就是征服者第一人。
敬畏大自然,否则大自然会随时收回他对人类的馈赠。
@漫言华语:梅里雪山还没有人类的足迹,他们就是想做第一个征服者。
登山全军覆没,究其因,应是只求创奇迹,而对人文地理研究不够考虑不周安排不当。有点太草率了吧。
@一池烟雨:是的,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向往雨崩有几年了,一直没时间去。从您的照片看,真正是一个好地方。
@陌上梦落:雨崩村坐落在梅里雪山脚下,因人烟稀少还是比较原始,因为地处偏僻路途遥远,去一次很不容易。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雨崩村长时间的贫穷落后闭塞就是没有通往外界的路。人一定要尊重科学,敬畏自然,17人的遇难太惨烈,令人痛惜。
@豫莲芳草:雨崩村还是比较原生态的山村,以前只能徒步进去,现在通了简易公路,去的人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