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在青岛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课的讲课中,有一节课是讲授清朝诗人吴嘉纪的五言诗歌《船中曲》,内容如下:
船中曲(选一)
侬是船中生,郎是船中长。
同心苦亦甘,弄篙复荡桨。
这首诗歌不太出名,不是在专业教材中难以见到。这首诗被收录在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材中,也是老年大学古典文学班的教学内容。
面对班上五十多名各行各业的退休学生,一如既往,我不敢有半点马虎。
班上学员们既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有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有几个退休前就是大学不同专业的老师,有几个已经十几年涉入格律诗创作,已是诗歌界足斤足两的诗人,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一直每节课必到。
所以这次上课前我依然仔细备课揣摩题意,查找资料。课堂讲诗歌,除了当堂研究解析诗歌结构、格律、特色之身外,诗歌背后的内容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比如作者出身、生活年代、风流趣事、人生结局等,有时候这课本之外的内容更活泼生动和引人入胜。
面对这首短诗,我查找资料逐字琢磨,看着看着,突然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豁然开朗,那就是人间的大爱,似乎这里给出了一些答案:
两情若是久长时,必须朝朝暮暮。
只有少数人才能状如宋朝秦少游,“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且如有真情在,他敢说没有相思之苦?
《船中曲》作者吴嘉纪,是清朝时期苏东盐场诗人,直接生活在农村底层家庭中,其诗歌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这首诗同样非常接地气。
盐场的生活,非常艰难,用篙撑的小船晒盐收盐,风吹日晒,劳动苦累,收入微薄,衣食简陋。但是仍然有歌声,有欢乐,充满朝气。
为什么?
是因为年轻,只要相爱的人咫尺相随,有说有笑,耳鬓厮磨。同心苦亦甘,贫穷算什么?寡闻算什么?争争吵吵算什么,一见老人恨全消,一见孩子气早无,床头打架床尾和。
如果说这是民间小人物,那么大人物如皇帝李隆基,理想生活也是追求与爱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还有引人入胜的神仙故事:仙女也不当的天仙配歌曲。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名人费翔名曲:
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呀,
比什么都快乐。
这就是心理上需要夫妻之间,时时刻刻,在一起。
课堂上我继续阐述:从吴嘉纪的这首诗,我认为可以找出“婚姻就是爱情坟墓“的最大成因,那就是距离,是现代工业社会和社会大分工造成的窘境。
如果两个人婚后一直有蜜月的环境,没有第三者第四者第N者,没有攀比;只有两个人恩恩爱爱,形影不离,大部分夫妻必然是相濡以沫,柔情如蜜。
但现实是蜜月之后呢?小夫妻两个大部分要去上班,农村新丈夫还要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打工,还有好多工作需要在各地不停地奔波操劳。
这就给夫妇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我的那一位怎么样了,又遇到谁了,又和谁调情了,晚上又和谁睡了。这就造成无穷的思恋、忧愁、哀伤、猜疑、预设、查问、试探、争吵、取证、推理、中伤、谩骂、扭打、开撕、报复等等,再好的恋爱基础也变得淡薄和扭曲,所以不知不觉之间就埋葬了爱情。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长点的还有七年之痒。
电影演员一族及其现象是最有代表性的群体。不得不说,电影明星山口百惠结婚后即居家不出,相夫教子,才是大明白人。
婚姻不仅不是爱情的坟墓,应该是爱情更上一层楼。大部分的婚姻危机是社会产生、尤其是社会生产专业分工后的一个共生弊端。
但现实这是避免不了的。可以为了家庭要在职业上做些调整,也可以调整好家庭发展的过高目标,不要走远,也可以预先强调好分离后的心理适应减少纠纷。
夫妻之间有空间距离感到心理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发现这个因素等于可以消化许多潜在因素,预先做好功课尽心体谅,就可以避免许多误会和猜疑。
在农村时我看到许多这样的场景,有些农民汉子就爱在村里工作忙活,经常看到媳妇们送饭和拿毛巾给丈夫擦汗等情节,显得恩恩爱爱。这基本上是男耕女织模式,粗茶淡饭,寻常服饰,儿女绕膝,老人不远。现在看,决不能以胸无大志、农民意识等词汇来定义描述他们。
一想到现实中偏远山区农村有那么多留守家庭、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我的心就隐隐作痛,因为那存在了多少长久隐患和现实不幸。况且一般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单单就是农民工甚至职工子女不能在父母亲工作的地方上小学乃至中学,就是社会上一大问题,一大鸿沟。谁能用公正、平等、友善等理论来解释这个现实问题?
如果一个单位只能使用单身职工的低身价,也就是只使用便宜的劳动力,不能解决他们的夫妻住处和孩子上学,这就是不义。但现实似乎谁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青山绿水下、甚至高楼大厦中的夫妻相伴,家庭和睦,老少相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想这就是潜在的、人们所寻觅期望、或者诗歌所描写的大爱空间。
现在我们都是过来人,我一生磕磕碰碰,似乎这几天才找到答案。现在同学们都已退休在家,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尽心尽力、百般呵护夫妻对方、家庭成员吧。
请大家再朗诵一遍这首诗,起:
侬是船中生,郎是船中长。
同心苦亦甘,弄篙复荡桨。
满堂男女生倾情朗诵,声音格外响亮、动人。
下课!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给他们深深地鞠躬。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7932
评论列表(34条)
这样的讲析真棒,不仅解析深,而且语言活,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鸣虫:多谢鼓励。学员们也说愿意听有生活经历的老师讲课。
原来博友是资深的老师。这样地授课,深入浅出,生动多彩,好有魅力。
@锦瑟黎燕:多谢,还需扎实努力。从宝库中挖点铁矿就免不了显摆一下,多多原谅。
@锦瑟黎燕:另:上这门课于我也是半路出家。若有黎老师讲这门课,那丰厚的学识和深邃的文字会顺理成章。没被学员们赶下讲台的理由之一是课件做得认真,内容比较充实,我也珍惜那段经历,此文重在记录备忘。祝好。[花][花]
@锦瑟黎燕:肯定不敢说资深,感谢老师的鼓励。
拜读了,真老师也!
@2272 张英辅:感谢来访留评,那时课不多,有时间酝酿。多谢老师鼓励。
一堂生动的古典诗词剖析课,现在的人,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所以家庭矛盾的产生,大多都是源于社会问题。能像诗中这样单纯的风雨同舟,贫穷与共,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想模式。你的课深入简出,说出了人们心中的共鸣。
@四格格:资格考评时,同学们当时给这门古典文学课较高的评分。格物致知,教学相长,让人乐此不疲。现已辞去那电子化讲台。我很庆幸当时的机遇,感谢生活。
认真细致滴读了老师的诗词课,您的分析和理解及对当下老年人的婚姻现状的梳理,给予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的温暖关怀,让我们很受启发,谢谢您的温暖课堂!!
@李宗宾19481957:多谢李老师来访及美评。当时的确觉得自己学习教学相长受益最大,偶有体会。谢谢鼓励。
我也为您精彩的讲解,禁不住拍掌喝彩!
@祁俊清:谢谢来访和鼓励,祝冬安。
从古诗词引申到现实生活,两情若是久长时,必须朝朝暮暮。嗯,是这么个理。
@漫言华语:有些简短诗歌确实蕴含大的人生哲理。多谢。
这节课上得真好!
@轻品慢尝:谢谢来访美评。剧情比较普遍,所以有意展示一下。
一首小诗,娓娓道来,您是一位好老师!
@邯郸常跃进:借诗抒情,也是一件快事。多谢先生鼓励。
讲得真好,能启发人深思。
爱情与婚姻,只要有人类,就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如果把爱情比作春天,婚姻就是四季。
嫩草抽芽,繁花竟放,美的成分中离不开新鲜感。
也许夏天的花会更艳丽,缺少了新鲜感,吸引力就减了几分。
如果春不是从寒冬中走来,又走向夏,她的魅力也会荡然无存。
婚姻是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她的美好,只是有的人感悟不到。
@梦菊:抛砖引玉,梦菊老师的论述更精彩。也是期望,婚姻之外的坑,能避开就避开,不能避开就预先有数。
能在老年大学讲课的老师不简单,既要有众望所归的学识水平,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川明老师更不简单,把一首古诗的讲解与现实生活中的夫妇恩爱联系起来,道理讲得透彻、实在,发人深省。赞!赞!赞!
@诚厚:多谢老师的鼓励。老年班学员高手如林,格律诗就受他们启发不少。
老师这堂古典诗词课讲得太好了!可见是做足了功课。
@难诉相思:讲当时的讲义整理了一下贴出来,没想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鉴赏和美评,多谢院长鼓励。
小小船儿,一个船头,一个船尾,中间是他们的孩子。这就是夫妻。
@ch雪梅:盐场晒盐是最底层的生计之一。劳苦困顿,层层盘剥,靠天吃饭。但着眼于一家人曾经青梅竹马,现又朝夕相处,再苦也是好日子,这情节令人感动。
老师对这首诗的解读非常到位,令人佩服,受教了。
@陌上梦落:多谢老师来访留评鼓励。祝冬日吉祥。
文脉丰厚,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好有格局。
@锦瑟黎燕:多谢鼓励。中国古典文学的确文脉丰厚,百花争艳,各领风骚,哲理深奥。
我对老师与医生,始终怀有很深的敬意。在我看来,从事教育与治病救人的工作,十分神圣。
@锦瑟黎燕:上讲台对我是半路出家,耳朵有疾,凑巧圆梦。一直想当医生,但当医生的父亲不支持没如愿,遗憾。可能是围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