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手头的《漫长的余生》这本书送到了地下车库,永久地打入了“冷宫”。
《漫长的余生》这本书是北大一位历史博士花了很长时间著的,一部据说非常优秀的书,我是从樊登读书会上得到的,放在手边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拆封。前天我有时间,于是拆封想把它读完,看它的简介,讲北魏的一个宫女,八十多年的生涯经历了社会动荡,揭示了那个时候的社会真相。我当时觉得很了不起,于是便耐着性子读它。哪知道读它实在是对我的考验,作家冷不丁就来一堆注释和解释,引经据典,显出他的严谨和渊博,证明他为什么要在小说里讲那句话而不讲这句话。我刚读得有点流畅,突然来了一个注释,就给卡顿住。好不容易把卡顿的读完,重新看宫女的经历,很快又来一段注释,就这样卡卡顿顿、顿顿卡卡,我终于没有耐心了,放弃尝试读完这本书。嫌它碍手碍脚,便把它送到车库,我不扔掉不毁掉,也许未来有需要时会再翻翻,但大概率是不会再看了。
这个事情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就是你再好的道理,再渊博的知识,再智慧的思想,要想让别人接受,你得首先让别人亲近你,建立关系才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大家愿意接近你,你的道理才管用,思想才有人接受,否则你的思想,哪怕是佛陀孔子亲口说话,再发光再宝贵,人家不愿意亲近你,也是白搭。
所以,要想做好人的工作,要想与人有效沟通,让人接受你的观点和思想,建立关系是第一位的。我们得好好说话,不要着急讲道理,应该讲大家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话,然后把你的道理和思想隐藏在浅显的话语里。(插图与本文无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6483
评论列表(20条)
周老师从一本书里得到了与人沟通的启示,开人心智,让我感到既要温暖,热情,又要讲究沟通的艺术,这就是情商与智商融会贯通吧。
@锦瑟黎燕:谢谢关注!
您得到的启发,也给了我启发。谢谢周老师!
@祁俊清:谢谢!
作者是位历史博士,历史就是讲究引经据典,所以他的专长应该是去写研究论文,而不是写小说。他是位优秀的历史博士,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优秀的文学家。
@四格格:您的分析很中肯!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既然选择了小说这一体裁,就得有小说的风格。何况,历史题材照样可以生动地叙事,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位历史学博士显然是对小说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到位,才写出了这本两不像(既不像史学论著,又不像文学作品)的书。
@情满乌江:也许是我知识储备太少吧。
往往是这样,作者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了读着的阅读。或者是追求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或者是想标新立异,结果弄巧成拙,被读着抛弃。我们喜欢的是晓畅直白、深入浅出,还不失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达。周总的阅读习惯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很高兴是阅读的同路人[微笑][微笑]
@鸣虫:谢谢共鸣。
的确是这样,有些书或许内容是不错的,但就是读不进去。
@难诉相思:有同感。
老师的短文很有张力,读后受益,其实这也是个文风问题,文章,小说,历史……是写给读者的,不是你信马由缰的自恋!就是写博文也是这个理!谢谢老师的分享!!
@李宗宾19481957:感恩同频。
“所以,要想做好人的工作,要想与人有效沟通,让人接受你的观点和思想,建立关系是第一位的。”
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花][花][花][花][花][喝彩]
@风雨:感谢关注。
十分认同你的看法,智慧的思想要好好表达,真话也要好好地说。
@轻品慢尝:谢谢理解。
很有思想的观点。表达,是每个写作者的特长,文章体裁诸多,小说,散文,游记,诗词,骈文,评论,序,跋,各有写作方法,要有所遵循。让人接受,这才是目的。你把,《漫长的余生》打入冷宫,别人呢,如果都是如此,那不是白白浪费了笔墨?
您的文章也是对文化人的警惕吧!谢谢您!
@玉梅:谢谢老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