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作者,右为杨国春大哥)
–
千里寻亲觅忠骨,倾情圆梦慰英魂
1
2008年5月1日下午,我接到了四川雅安芦山的虞有美女士打来的电话。她说她从一位网友那儿知道我正在从事湟中县县志的编写工作,有查找县上各类档案资料的方便,希望我帮她查找一下有关她爷爷的档案资料。她说她爷爷叫杨开润,又叫杨开睿,在1951 年的湟中县鲁沙尔石子坡剿匪战斗中牺牲。如今80多岁的奶奶仍然健在,奶奶对爷爷的思念一如既往;叔叔杨国春在父亲参军离家时尚在母腹,从未见过父亲,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父亲牺牲的有关情况查个水落石出,如果有可能,到青海,找到父亲的坟墓,让他的英灵看看他走时还在母腹中的儿子。当年有关单位发了烈士证给他们,只是后来不慎将其遗失,一些细节也就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以致无法辨认。因此 ,一家人希望我能帮他们查查杨开润当时所在的部队和他牺牲后安葬的准确地点。
我被烈士一家尤其是杨国春大哥的心愿深深打动,我不敢想象这六十年的思父之情有多深,有多沉,又有多痛。我撰写的不是县志,而是县教育志,但我确确实实有查找各类档案资料的条件和方便,我要帮他们,我一定要帮他们,无条件地帮他们。我决定马上开始行动。
2
当天晚上,我找出县政协文史资料组1989年9月编的《湟中县文史资料选》(第一辑)和成书于1989年3月的《湟中县志》进行相关年份有关资料的搜索。搜索的结果是从《湟中县文史资料选》中找到了一篇与剿匪有关的回忆文章,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写的就是鲁沙尔剿匪的经过。通过这篇回忆文章,我知道了杨开润烈士所属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军二师五团,军长为贺炳炎,政委廖汉生,副军长王尚荣兼二师师长,五团团长为张济堂,政委张德贵,参谋长杨永新。但杨烈士所属的营连排班的信息一无所获。而且文章中提到的那次战斗发生于1949年12月9日至14日,这与虞女士说的1951年也不一致。还有烈士们安葬的情况,只字未提,安葬地是一个谜,需要继续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
第二天,我去县档案馆查档案资料。听了事情的原委,馆长卜万春很支持我,热情地为我拿来所需的县委、县政府1949年和1950年代的相关档案,供我查找。从这些档案里只找到了一份与剿匪有直接关系的资料,那是二师党委1950年1月20日写的《匪特暴乱情况与我师参加进剿工作总结》。这份总结的内容与前面提到的回忆文章的内容基本相同,对解开烈士安葬地的谜团却毫无作用。见我茫无头绪的样子,卜馆长建议我去找一个人——多年前退休在家、住和平小区的80多岁的退休干部常灿,剿匪那阵,他在县政府工作,是我们县上为数不多的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卜馆长说,说不定你会在小区的院子里见到他,他喜欢在那儿晒太阳。
还真让卜馆长说着了,我真的在小区院子里不费周折地找到了晒太阳的常老。就烈士安葬的情况,常老告诉我他所知道的一切。他说1949年年底鲁沙尔剿匪中牺牲的战士们的遗体,当时装在棺木中,先是停放在县政府闲置的伙房里,后葬于鲁沙尔东山现寇存善纪念碑那一带。1956年西宁烈士陵园建成后,由县民政部门将葬在鲁沙尔的烈士遗骨移交新建的烈士陵园安葬。
常老的一番话,令我惊喜万分。谢过常老之后,我又去县档案馆,想找出县民政局的档案查一查,说不定那儿有烈士们的花名册,或者是迁葬时的移交清单之类的资料。可看着卜馆长拿来的县民政局的档案资料,我高兴不起来。民政局的档案始建于1957年,有关解放初期湟中剿匪的资料,一点儿也没有。
剩下的便是去烈士陵园这一条路了。卜馆长以县档案馆的的名义为我开了一张介绍信。
第二天,我去西宁烈士陵园。先在烈士墓地细细寻找,从北区到南区,一行一行一座一座地找,唯恐遗漏。凡是杨姓的烈士墓碑,我都格外留意。众多墓碑中有两块墓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块是南区六排的“杨烈士”,一块是北区三排的“杨开云”。第一块为杨大哥父亲墓碑的可能性极大,因为这一排安葬的烈士都是在湟中剿匪中牺牲的,这一判断有“杨烈士”左右有名有姓的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可以做支撑(“杨烈士”为该排第七号墓,他左首第五号宋文莲烈士的墓碑上刻有“1950年10月在鲁沙尔剿匪中牺牲”的字样,右首第十号王德有烈士的墓碑上刻有“五团七连班长”“1950年10月八区剿匪中牺牲”的字样);而“杨开云”又与“杨开润”读音上是那样的接近,是不是书写时的笔误?怀着解开藏在墓碑后面谜团的期待,我去陵园管理处寻求答案。管理处的人除了给我找出一张依据墓地安葬情况编制出的烈士坟墓排列顺序表外,没有提供和这张表相关的其他任何文字资料。
我不死心,第二次去烈士陵园。这一次我是和在省电视台工作的同学马有福一起,以省电视台拍专题片的名义去的。这一次比我独自去的那次,管理处的接待热情主动了许多,他们不仅拿出了曾给我看过的那张烈士墓地顺序表,还找出一本记有烈士资料的旧笔记本给我们看。这让我有些喜出望外,连忙一页一页细细翻阅。翻阅的结果是,排除了“杨开云”为“杨开润”之误写的可能,因为杨开云是陕西人,牺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杨烈士”仍然一无所获,笔记本上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文字资料。
后来我又去过两次烈士陵园,那是为了拍照片,而不是寻访。虽然找不到关于杨大哥父亲的相关资料,但大哥父亲的遗骨安葬于烈士陵园这一点则可以肯定的,而且“杨烈士 ”极有可能就是大哥的父亲。我想在这儿拍一些照片给杨大哥寄去,安慰大哥和他的家人对逝去多年的亲人的思念之心。我还两次委托马有福同学去省民政厅找熟人,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关系,从档案里查找相关资料,但遗憾的是每一次查找都无果而终。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6347
评论列表(30条)
诗人的纪实文学作品写得如此深邃厚重,情深义重,字字千钧,感人至深。
@锦瑟黎燕:肤浅文字,谢谢老师的鼓励!
怀着对烈士的敬畏之心去查找忠骨掩埋处,精神让人感动。
@难诉相思:受烈士遗腹子之托,不敢繁衍。
那时有候 一般战士资料有具体记载的非常少。您为朋友的委托有如此的负出,能想象到您的热情,那种对烈士的敬畏之心,非常感动![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寻找的过程,是一次心灵接受神圣洗礼的过程。
@祁俊清:那位杨大哥能遇到您是很幸运的![爱心][爱心]
@解世权:我也很幸运啊,遇见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好大哥。
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至少有了忠骨埋葬的大致方向和去处,你这么热心,这么负责,这么执着帮人的态度很了不起,杨国春大哥会非常感谢的,我们看了也很感动。
@四格格:烈士为我的家乡的和平安宁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这不过是一举手之劳,实在不足挂齿。
为您的讲责任和热忱而感动!为查找英雄的烈士,披沙拣金,费劲周折,其艰难可想而知。期盼下文!
@鸣虫:确实很艰难,供我查询的资料实在太少了,我也是心急如焚。
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烈士,传承革命传统,令人尊敬。
@一池烟雨:尽我所能,给烈士的儿子提供一些资料,给他些许的安慰,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诗人的助人为乐的细节感动人,也为英雄当年的为国牺牲肃然起敬!好文章!!
@李宗宾19481957:感谢上天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既让我结识了烈士的儿子和他的家人,又让我在寻找查询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神圣的洗礼。
在此,深感诗人不仅诗文写的棒!待人真诚人品一流啊!俊清老师辛苦了!向杨烈士致敬!
@ch雪梅:雪梅过奖了,我只是尽了一个有良知的人应尽的责任而已!
为烈士寻找安葬地,不厌其繁,不辞辛苦。祁老师是个热心人,点赞![赞][赞]
@陌上梦落:不如此,心不安啊!
我很感动,为你点赞。你是一个大好人,热心人。
@韩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件事。韩老师的点赞鼓励,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谢谢您!
真正的诗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做实事,有情怀![赞][赞][赞]
@轻品慢尝:谢谢老师高评鼓励,遥祝快乐!
老弟做的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很有意义。
@2272 张英辅:杨国春大哥想找到父亲葬身之处的渴望打动了我,无论结果怎样,我必须要竭尽全力帮助他,否则我的心不会安的。
烈士证遗失了,很多线索就不清楚了。祁老师不厌其烦寻找烈士的相关线索,既是对烈士遗腹子所托的认真,也是对烈士的敬仰。赞!赞!赞!
@诚厚: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件耗费点时间的事情。而对杨大哥来说,则是一件实现搁在心头六十多年心愿的大事。
看得出祁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受人之托,义薄云天,考证严谨。这是对烈士的纪念,也是对烈士家属的负责,如果所有负责这样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担当精神,那么烈士当年的牺牲就有了价值,将来会有更多英雄无怨无悔去为革命献身!
@周旭才:谢谢老师的鼓励!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得到您如此的好评,深感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