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顾名思义就是演戏用的戏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建筑样式五花八门,从最原始简陋的露天广场,到庙宇、勾栏,再到茶楼、戏园,直到现代的剧场、大剧院。自古以来,形态各异的大小戏楼遍布于神州大地。戏楼就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就是中国人的剧场。
在荥阳广武镇西苏楼村,有一座古戏楼,位于村庄的中央广场,坐东向西,面朝卢医庙,两者遥相呼应,反差强烈。西苏楼村的古戏楼从建立伊始,就成为西苏楼乃至四方相邻村民心目中的文化娱乐中心而代代相传。
2013年3月10日那天,我随郑州保护古民居志愿者一行,来到西苏楼村。走近戏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顶上用水泥塑造的“红五星”,突兀怪异的今古混搭给人一种类似“后现代”的感觉。当年,将这个代表中国革命的经典标志与古戏楼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绝非出自资深建筑师的大胆创新手笔。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激情燃烧的年代,整个旧世界都经历了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过程,而蜕变为新世界,“红五星”就是古戏楼获得新生,成为革命舞台的历史印迹。
西苏楼村的古戏楼,难以抵御沧桑岁月的长期侵蚀,后台坍塌只剩下戏台。戏台房檐下的朽木条不堪重负,被压弯了腰;台面前四根台柱子均已朽烂开裂,还硬撑着立在柱础石上颤颤巍巍。偶尔开个村民大会,村长便在热烈的鼓掌声中跨上铺着水泥的戏台,开始作报告,原先的“出将”、“入相”二门,已然成了一双空洞无物的大眼睛,茫然若失地瞅着村长的背影发愣。这时,三三两两的小草顽皮地从村长脚下水泥地面的裂缝中探出绿油油的脑袋来凑热闹。如同一位名伶,总有铅华洗尽,姿色衰败的一天。檐下残存的木雕装饰几乎褪尽了往日艳丽夺目的色彩。如今从它老态龙钟的外表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的盛况了。
在戏台后壁右上角处,我发现镶嵌着一块小石碑,上面碑刻的文字很小,有些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我只勉强认出“大清国河南直隶荥州河阴县东南相距五里西苏楼修盖戏楼记”,及落款“皇清雍正九年”等字迹,可以确定,古戏楼至少有二百八十来年的历史。
曾一度繁华昌盛,名扬百里的西苏楼村古戏楼,历经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因长期以来疏于管理和保护,年久失修,而变成现在这般可怜兮兮的模样。我本期待,古戏楼能够得到妥善的修缮,可以参照历史资料,采取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忠实于原作,修旧如旧不走样,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将这件珍贵的文物古迹——西苏楼村古戏楼真正地保护下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短短的九个多月之后,2013年12月22日那天,当我们重访西苏楼村时,古戏楼不见了,一座用钢筋水泥建造的崭新戏楼,坐落在古戏楼遗址之上。新戏楼侧墙边新立一通黑碑,上刻碑文“重建 西苏楼村戏楼重修碑记”。
古戏楼,创建于清朝雍正九年,历经道光八年、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七三年三次修缮,重现韶光。时至2013年,拆旧建新,遭遇破坏性修复,至此,古风遗韵荡然无存!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5589
评论列表(18条)
沙发赏读,开卷有益。
@祁俊清:保护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修旧如旧,这是对古建筑的一种尊重![赞][爱心][花][花]
@解世权:在当今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无视文化传承和建设的浮躁心态驱使下,要将文物古迹真正地保护下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有多难。
古戏楼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时光的无情,当然也有人为因素作怪。保护古建筑,应该得法,修旧如旧,完整保存古典要素。如果胡乱搞,成为四不像,就白瞎了!
@鸣虫:对文物古迹进行破坏性修复,拆旧建新,是从根本上彻底地摧毁了古迹,实在要不得。
但愿专业的见解,审美的启蒙,能够减少一些对美的破坏。
@轻品慢尝:在某些人看来,追求经济利益永远高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建设。
新风徐来,古风难存。如果不是市级、省级文物很难保存下来。西苏楼村戏楼得以重生,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为后代留下一个历史纪念。
@清河君:显而易见,古戏楼之所以被拆旧建新,一是受基层领导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所限,二是受经济能力所困。
修旧如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难诉相思: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性修复,需要一支专门的古建团队,和一笔不菲的经费。修旧如旧,谈何容易?
无人指点,应修旧成旧。可惜了。
@霁月:嗨,您好!谢谢欣赏!村干部领导,施行破坏性修复,恣意作为,沽名钓誉。
戏楼的重建,丢失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悠扬琴声68:文化古迹的保护,任重道远。
改成的新建筑不伦不类啦!其实修复古戏楼,是不能大拆大卸的,修旧如旧很难。
@李宗宾19481957:修旧如旧,是古典建筑维修的铁定原则。土木结构是古建的灵魂。用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搭建的新古建,就是一个笑话![生气][生气][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