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最早的学校我只是依稀记得。
当然,也只是记得她的位置,对里面的情形却是一无所知,因为我没进去过。
那所学校在我家老宅的西面,距离我家老宅大概三百米远。她的北面是民房,东面临南北车道,西面又一个南北车道,南面是一个大坑塘。学校的大门朝东开。那门是两扇木框里面镶有窄薄铁片编成的铁网的大栅栏。
那时我四五岁的样子,还不知道上学是怎么回事。只记得那些学生们都比我大好多,每天上学不像现在背书包,而是腋下夹着一个小布包,手里拎着一块石板。
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村学搬走了,搬到了我村的西北角。这样一来,离我家就很远了,所以在我上学之前,对那所新建的学校没有任何印象。
1970年我七岁。那年夏末,我上学了。在两位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了村里的这所学校。
记得是午饭后,我们沿着村东西大街一路西行。到了街西头一个大水坑处,路分成两股:一股朝西北,一股朝西南。我们顺着朝西北的路走去。走了不太远,眼前出现一片茂盛的树林。那片树林中,大都是粗壮的柳树和榆树,间或有一些槐树和桑树。在绿树掩映中有一条笔直的南北路,踏上这条南北路抬眼往北看,便是我们的学校了。只见一排青砖平房的正中,有一个大大的门洞,两扇漆黑的大门显得很厚重。大门的门楣上,有五个红色的大字,是我们学校的名字。进了大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在院子的北面,也是一排青砖平房。院子的东面,有一面土坯垒起的高高的院墙与农户隔开。院子的西面,也是一面土墙,只是这面土墙掩着学校的男女厕所——靠土墙的南北各有一个小门,门口分别写着“女厕”和“男厕”。学校共有七个教室、一间类似储藏室的大屋,还有几间老师宿舍和一个供老师们办公的大办公室。学校的窗户,都是木格子窗棂的,夏天通透,冬天则糊上窗户纸隔风。教室里,有破旧的课桌,凳子高矮不一。这些凳子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学校办公室的门上边,有一个电铃;办公室门前的槐树上,吊着一口钟。上课、下课,有电时摁电铃;没电时,便敲钟。
学校西侧,有一片平展展的空地,足有十几亩大,那是我们的操场。我们在那里上体育课,做课间操,课余时间打篮球。
我村的这所学校是“小初连读”。到了1975年底,我小学毕业后,便直接在这所学校读初中,一直到1978年我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
从入学开蒙算起,我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八年的时间。八年里,我和我的同学们在这里学习、劳动,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日子。那时候,每当冬天将近时,我和我的同学们便把教室的窗户精心糊上纸。冬天来临后,我们轮流到教室生煤火炉子。到了夏天,我们要赶在雨季来临之前,背土担水和泥,或脱坯加固墙头,或抹房顶防止教室漏雨。秋天,我们挥锨加固土板墙。可以说,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甚至犄角旮旯,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所我儿时的村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欢乐,是我成长的摇篮!
在县里读高中期间,每逢回家,我都要到村里的学校转一转,一来看望一下爱我教我的恩师,二来是难以割舍对学校的思念。大学期间,逢暑假,我回到老家,会到学校代课(村学那时不放暑假,而是放秋假),不为挣钱,只是难舍对母校的那份情感!
后来,应该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吧,村学前面长满树林的地方,分给了一些农户盖了房;再后来,村学西面的操场,也建起了民房,我的母校只剩下了几排教室、几间宿舍和几间办公室;现在,村学的位置已经全部成了民宅,再也找不到原来学校的影子了。
不过,那消失了的村学,倒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包括学校前面那片树林,还有学校西面的操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4783
评论列表(35条)
树林、操场、村学……一直都在,在心里满眼都是。
@ch雪梅:是啊,只能珍藏在心底了!谢谢您留评,祝好!
我曾在这样的村小读过书,也曾在这样的村小当过多年的民办老师,我的村小的经历与你笔下的村小如出一辙。
@祁俊清:先生应该比我年长很多,您经历的村学与我的差不多,可见很长时间里我们国家的发展是缓慢的!感谢您的美评!敬颂秋安!
村学情深,依依回望,灵动抒写,将那年那月的学子生涯深邃呈现,令我深度共鸣。
@锦瑟黎燕:感谢您阅读小文能有共鸣,感谢您的美评!祝福安好!
村办小学,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如今再也找不到其踪迹了。
@难诉相思:感谢您留评,祝好!
村办小学不寻常,特殊年代留样板。
树林操场村学堂,点点滴滴蕴心房。
村学早已成民宅,只有梦中来相望。
那年那月那时光,学子生涯永不忘。
情深爱厚写文章,满怀热情忆韶华。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您的诗评,祝好!
儿时的记忆清晰又温馨,是我们记忆库里的宝贵财富。我也要向你学习,挖掘这笔财富,让自己阔起来。
@轻品慢尝:感谢您的美评!期望早日读到您的大作!顺颂秋祺!
老师写的回忆,读后感到很温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少年时期的记忆最深刻,读到老师的小学校的八年生活,文字朴实,扑面而来的乡间纯朴,很感人!!
@李宗宾19481957:谢谢您留评鼓励,敬颂秋祺!
难忘的学生时代,多么的美好!
[可爱][可爱][可爱][可爱][可爱]
@风雨: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那条起跑线,终生难忘。
@一池烟雨:是啊,终生难忘!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那个时代农村的学校大体都一样吧。我还记得上初中后要上晚自习,一到停电一阵欢呼,用煤油灯照明。
@陌上梦落:对,那个年代,农村的学校大同小异!感谢您到访留评,顺颂秋安!
曾经给予孩童梦想,打开知识大门的村学,虽然被时代淘汰了,那里留下了你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清河君: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我也在村学念过书,老家大榆树小学,在我的记忆里,无法忘怀。
@锦瑟黎燕:儿时开蒙学习的经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感谢您再次妙评,顺颂秋安!
一篇儿时求学的美作,也是一个教育历程的缩影。那个年代,每个大队办小学有的还有初中,每个公社办完中,也可视作普及小学甚至初中义务教育的最早形态。鸣虫 老师对这所消失的母校感情很深,大学期间假期主动去母校代课就是一证。
@诚厚:所言极是!谢谢您的美评,顺颂秋安!
喜欢这张照片,同学们都积极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谢谢您能喜欢,祝好!
难忘的回忆,村学走出了优秀的你。
@2272 张英辅: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提高,村学变成了民宅,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操场,树林,校舍,冬天糊窗户纸的教室都留下了美好回忆,让你忆犹新,永难忘怀,因为它给了你知识和欢乐,是你成长的摇篮。
@豫莲芳草:谢谢您的美评!儿时经历过的那些美好,都会在记忆的收藏夹中珍藏着!时不时翻出,回味、怀想,这也是老年生活的一项内容吧![咧嘴笑][咧嘴笑]敬颂秋安!
@鸣虫:和我这古稀之人比,在外国你还是中年人呢!
娓娓道来,情深意长[微笑]
@韩暄:感谢您留评鼓励,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