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给我说他女儿的名字是从《诗经》上取的,我也觉得很有诗意,正合了女子的心性。我听好多人对我说,给男娃取名,翻《庄子》,给女娃取名,读《诗经》,我认为很有道理,中国终究是中国,一些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事情,轻轻翻动,都成文化。青女士常对我说“楚图南”这个名字起的太好了,我也找不出它的不好。不过中国有十三亿人,要取一个独特的名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名字二字,名是名,字是字,现代人不讲究那么多了。《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说晚上人看不见人的时候,就用语言来表明自己的存在。道出了人起名的原本意义。《仪礼·丧服传》又说:“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才取名字,因为他(她)和人有了简单的交流了。而“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因而《说文》释字为“乳也”,《曲礼》上则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中国人讲究多,男女成人以后,就不宜在祭祀等社交场合直呼其名,一是尊重,二是避讳。有意思的是女子只有出嫁才可以取“字”,因而有成语说“待字闺中”。
取名也有很多讲究,如根据出生时上天的授意,祥瑞之事,出生后的相貌特征,身边的物品之名,家族及长辈的期望等等,引申开来,是非常严格的。字是名的衍生,和名可同义、反义、近义、相同等等。名只有一个,字就可以有多个。名字之外,中国人还有官称,地望称,讳称,谦称,谥号,别号,室名,诨号等,作为他的商标或标签。
我的祖母一直没有名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人口普查时,叔父才给她取了一个,这位从民国年间走出来的小脚老太太,去年离开人世,活了九十岁。一个人几十年一直没有名字,想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包涵了很多社会内容,可研究的地方较多。
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来说,我觉得就命名学而言,《三国演义》用“字”情况突出,《水浒》用“号”情况突出,《西游记》用“诨号”情况突出,《红楼梦》象是回到了真正的人间,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一篇文章,想必也不错。
说点搞笑的。前几天听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女作家请一位知名的甄作家给她取一个笔名,甄作家说,除了“依山尽”三个字你不要叫,字典里的字随便可以取的。女作家半懂不懂地去问和甄作家相熟的刘作家,刘一笑说,你甄老师是为你好呢,你读过王之涣的诗吧,他怕别人老是占你的便宜。女作家有些生气,脸上的表情明明在说,甄老师怎么能开这种玩笑呢。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4441
评论列表(7条)
名字和起名字,有这么多的说道,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的是独特的中国特色。
读老师的文章很长知识。起名字学问很大耶。封建社会普通人家的女孩都没有名字,嫁人后用夫姓+父姓+氏就是自己的名字。我奶奶叫安金氏,1957年户口普查时,我老爸给起的名字。
起名字很重要,大有学问。
名不正则言不顺。
欣赏老师又一新作,起名字深有说道。解放前如果女人嫁出去了,例如女人如嫁给了王先生,就成了“王(自己的姓)氏”对吧?[赞][赞][赞]
@碧宇流云:二楼说得对。
名、字、号,各得其所,各有其意。
起名字的学问蛮大的,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