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看到这个标题一定十分诧异:白细胞还会有勤快和懒惰之分吗?
那年在省儿保进修,第一次听到“懒惰白细胞”这个名词,记忆深刻。也是九月的初秋,病房里接收了一个奇怪的病例。
那是个只有九个月的男婴,持续发烧有半个月了,全身多处脓包,淋巴结肿大,而且瘦得皮包骨头,一副重度营养不良的样子。这样一个孩子,却是来自M国的,父母亲还在那边攻读学位。孩子出生才几个月,在M国却已经住过三次院,两次肺炎,一次败血症。父母被折腾得身心憔悴,后来不得已由爷爷奶奶把孩子带回国内,带到了省儿保。
经过抗感染和支持疗法,患儿虽然脓包缩小,但体温还是反复,全身情况依旧不见好转。化验一些免疫指标异常。依据现有的检查似乎难以得出一个可以解释整个病情的结论。为了明确诊断,给出进一步治疗方案,有天下午请来了医院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前来会诊,他们分别是:心内科的康教授,神经内科的水教授,重症监护的孙教授,血液科的汤教授和病理科的汤主任。
在听取本科室住院医师小徐的病史汇报和经管医师傅主任的诊断思路,查看了病人以后,诸位专家各抒己见。
孙教授认为,能够导致这个男孩因反复感染在美国住院3次,只有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可以解释。由于是以细菌感染为主,应该考虑是体液免疫缺陷。
病理科汤主任说,虽然腋窝肿块的活组织病理报告结果最后还没有出来,但显微镜下所见,被切取的组织其中心部位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奇怪的是其中没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血液科的汤教授紧接着说,这就应该高度考虑患儿系“懒惰白细胞综合征”。这是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病当中的一种类型,由于白细胞趋化因子缺陷,使得在发生炎症时,血液当中的白细胞不能到达炎症区域,吞噬细菌,抵抗炎症,所以纵使患儿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并不低,但仍旧造成反复感染。
其他教授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所需做的相关检查。治疗上他们建议采用一种叫做“集落刺激因子”的药物肌肉注射,然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该病很罕见,毕竟是老教授见多识广。会诊结束后我立即翻书,在厚达数千页的《实用儿科学》的免疫缺陷病章节中“懒惰白细胞综合征”只有篇幅很小的描述。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同时我深有感触地想:人体内的白细胞若是懒惰不肯工作,那是会给人带来大麻烦的,只要一有细菌侵犯,你就等着束手就擒吧。好在如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原来觉得很无奈的疾病现在都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令人欣慰的是那个可怜的孩子后来终于度过了难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2192
评论列表(19条)
原来人体细胞组织也有懒与勤之分,这真是开眼界了。好在有你们这样有实践经验,又有丰富医学理论知识的专家,疑难杂症才能找到根源,这是病人的福分。
@四格格:学医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因为永远都是在探索之中。
懒惰性白细胞综合征(lazy-leukocytesyndrome),又称中性粒细胞“麻痹”(neutrophilparalysis)因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运动功能及自由游移功能不全,导致粒细胞功能异常而致反复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无特殊治疗,主要是防治感染。
@阳光笙箫支剑笙:现在什么疾病通过百度都可以搜索到,我进修的时候网络还不太给力,查资料都得看书上图书馆。
第一次听说还有“懒惰白细胞”这样的病症。蒋医生让我知道了许多不知道的人体状况,好高兴这一病症现在过关了,医学进步,是多少人负重前行,用心用情攻关啊。向这些人致敬。
@锦瑟黎燕:其实医生很多时候要感谢病人,他们是医生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碰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医生才会不断积累经验。
找到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准确判断病源,大概是医生第一要务。蒋院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值得佩服!
@诚厚:谢谢诚厚老师!医学路漫漫,探索无止境。
医生很伟大,您当然是其中之一。[赞][赞][赞]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美誉,还需不断学习。
长知识了![花][花][花]
@柳絮晗烟:谢谢晗烟来访![花]
这说明,在我国临床医学水平也是很高的!这些救死扶伤的天使,可爱可敬!
@鸣虫:谢谢!医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又有很多遗憾的学科。
又知道了一个形象化了艺术术语。[赞][赞][赞]
@轻品慢尝:学医其实是蛮有趣的,哪怕是医学术语,也形形色色。
分享精彩,周五愉快
问候![花][花][花][花][花]
@风雨:谢谢风雨来访雅评!早安!
长知识了!这孩子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得到了一群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们的会诊,并对症下药,终于治好了这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