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前的楼道里3辆自行车,整整齐齐排着队几个月没动过丝毫,任那点滴灰尘洒落身上,只有进出家门避不开的目光还显示它们的存在。
这三辆自行车的主人,分别是儿子和大宝、二宝。
自行车与我们家的缘份,至少有70年。
从记事开始,每到周末的傍晚,我就会竖起耳朵听脚踏车的铃声,那是父亲回家的信号。铃声响起,我兴奋地奔到院子里迎接父亲。笑容满面的父亲下车弯腰摸摸我的头,从挎包里掏出或一包糖或一盒饼干。乡下人都把自行车叫做脚踏车,自行车这个学名是我上小学后才知道的。至今我仍顽固地认为,脚踏车的称呼比自行车更贴切。
父亲14岁被祖父送出去当学徒,学开柴油机。解放后在县抽水机站工作,成了国家工人。父亲的这辆自行车,是在我出生前,父亲从好几家自行车行淘旧部件,自己拼装而成的,清一色英国货。父亲的这辆自行车,占据了村里“唯一”长达10多年。
春节期间去给相距10多里的外婆和二舅拜年,父亲的自行车是我们全家的交通工具。我坐在前面的车架上,母亲抱着妹妹坐在后面。沿途来往的行人投以羡慕的目光,也让幼年的我小小神气了一把。
1965年秋天,已提前退休回村的父亲,把他那辆钟爱到不肯借人的自行车的使用权交给了我。那年,我以两个满分考上了与县同名的地区重点中学。学校离家8里多路,暂时解决不了住宿。父亲把自行车推到高坡上,让我抓着车把坐稳,把车往下一推,我就学会了骑车。刚过12周岁的我瘦小,只能踏半转,那也比走路快得多,我还带着邻村的同学一起上学、放学回家。
初一的第二学期我住校了,自行车的使用权回归了父亲。因为我已会骑车了,需要时父亲让我享受优先使用权。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离家约30里的公社筹办完中,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正式归我使用,成为我周一上班、周六下班回家的交通工具。新建的公社完中离镇有一里多泥路,遇到雨雪天,道路泥泞,我便扛着自行车走。同事们开玩笑说,人骑自行车,你变成了自行车骑人。我笑着回答,这是一辆重生后年龄都比我大的车,平时它为我服务,遇到特殊情况我为它服务也算尊老。
结婚后太太调到离家不远的本公社完中。那时候自行车不用票了,给太太买了辆凤凰牌女式车上下班用,我仍用父亲的那辆车。儿子6个月时,太太因劳累得了肺结核病,我每天早出晚归,那辆车为我2个月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立下了汗马功劳。
父亲的那辆自行车,读初一时开始跟我,工作后又跟着我从中学到机关,前后20多年。1986年底我下乡当党委书记,父亲的那辆零件换得面目全非的自行车终于“退休”了。“退休”时,我和父亲一起同平常一样,把车擦得干干净净,放进柴房里。
以后,我还骑过两辆自行车,都属公车。一辆是在乡镇。虽给我配了专用汽车,但下村、下企业调研和现场办公,我都骑自行车,汽车成为党委成员共用的公车。第二辆是在苏州。部里也配了车,但在市内活动时间不紧迫,我也喜欢骑自行车。
儿子读小学和初中,学校都在城里的家附近,几分钟就能走到。初中毕业并确定保送进省重点高中后的那个暑假,给儿子买了辆捷安特山地车,没教他自己就会骑了,很快就玩花式骑车,从台阶上冲下来。读高中的3年期间,儿子就骑这辆车早晨从家里出发上学,上完夜自修后放学回家。2公里多城里的路,用时10来分钟。
儿子考上南大后,太太调到了苏州。太太的那辆车和儿子的那辆车,也作为重要的搬家物品到了苏州。几个月后临近春节,放在单元楼梯里的两辆车不翼而飞。公安部门的朋友说,外地打工者回家,是自行车失窃的高峰。我和太太调侃,物质不灭,或许偷车人需求更迫切。太太上下班需要用车,公安部门的朋友帮助在收缴的无人认领车中,挑了辆基本全新的让我买下来。儿子放寒假回家,得知他那辆已伤痕累累的捷安特已丢失,仍心疼不已。等到儿子南大毕业回苏州工作,我仍给他买了辆捷安特。
2004年我们资助儿子买了第一辆汽车,那辆用了3年的捷安特自行车也就处于实际的“退休”状态。
楼道里的3辆自行车,都是2000多元一辆的运动型车。儿子的那辆,是为减肥想骑行上下班心血来潮买的,实际上只骑行上下班一次,因家离单位路程太远和出门办事不便而作罢。大宝的那辆,是想让大宝学会骑车后骑行去上学而买的。二宝用童车学会了骑车,想让她转骑成人车而买的。去年疫情期间的暑假和寒假,儿子用了几个周末陪大宝、二宝在小区的环路上学骑车。大宝学会了,但不敢上路,仍然早晨送上学,放学坐公交车回。二宝能骑但个子不够骑起来有点累。
说是四代人的自行车,我其实没给自己买过任何车。退休后我开的3辆车,都是儿子换车后我收留的,调侃自己是二手车收容站。
四代人的自行车,父亲的那辆自行车为家庭作出的贡献最大,很长时间不仅是全家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是家庭的运输工具,惠及了两代人。儿辈的自行车,从纯粹的近距离交通工具,演变成健身工具。而孙辈的自行车,变成了带有玩的性质的学技能工具。
自行车以比汽车灵便的优势依然是重要交通工具,不再用脚踏而名副其实自行的车却改了名字。依然是脚踏的传统自行车包括路边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自行车在交通中地位的下降与功能的演变以及主人对车感情的变化,折射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带来的对时间的珍惜,应该也是一个进步。而伴随着的人的变懒,是不是属于副作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1067
评论列表(34条)
带着深情触动人心的回忆。
@2272 张英辅:每天进出家门,看着几个月没动过的那三辆自行车,情不自禁想起父亲的那辆车。谢谢英辅老师美评!
这个自行车好有功劳
四个小朋友坐在自行车上好可爱,可爱的童年!
@风雨:取自网上,也是七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自行车带给人满满的回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那个坐在后座的人,而我的儿子就坐在前面的车架上。那段时光,日子艰苦而温馨。
@难诉相思:是啊,一辆自行车成一家出行工具时,温馨就在车上。
四代人的自行车往事,在深情回望与灵动抒写之中,有如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展开,将诚厚四代人的命运,亲情,心性,家风,福祉,在字里行间厚重呈现,大手笔也。这样的美好传承,优美家风,定满目祥瑞,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四代自行车都是功臣,只是用途各不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年限最久的是你父亲自装的老牌英制车,虽然它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却是当然的大功臣,无名英雄,还加上满满的父爱和回忆。我们把自行车叫单车,我曾拥有过一辆天蓝色上海“飞达”女式小跑单车,当时是全市唯一的,让我骄傲了好久。
@四格格:自行车为人类作出过历史性贡献。那个时候,城里人喜欢轻便车,农村人爱好载重车,因为农村人的自行车承担更多的运输任务。格格的全市唯一,现在仍可骄傲。
四代人的自行车往事,深深的自行车情缘!
@鸣虫:不过我已20多年没骑自行车了。
那幅照片太亲切了。当年爸爸就是这么把四个孩子塞在车上,在冰雪泥泞的冬日,去串亲戚;在青纱帐里的乡间小路上,兜风看景。您父亲能把一堆零件插成自行车,绝对是个能人呢!
@惑矣:网上取的,70年代真实写照。我父亲没有文化,但心灵手巧,似乎没有不会做的。
自行车的历史是社会史和家史,自行车是家里的大功臣,自然对它有感情。
@轻品慢尝:说的是。大概因为感情太深了,我已20多年不骑自行车了。
大哥心胸豁达。丢失的两辆自行车,如果真被打工人作为交通工具骑走,物尽所用,也应有了它的归属。自行车承载着几代人的幸福与快乐![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谢谢兄弟的美评!
好喜欢这张图片,真可爱
[可爱][可爱][可爱][可爱][可爱]
@风雨:网上下载的,谢谢风雨老师!
自行车那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通工具,载人载物一方两便,自行车在那年代人们的记忆中是最深刻的,回忆也是最美好的。现在除了少数学生仍当它是交通工具外,大多数将它当体育器材,即使是山地车的驴友们,也是以运动为主。所以用文字为自行车作传,很有共鸣和意义。
@四格格:为自行车作传,格格说得太好了。传统的载重自行车,真是快成为遗产了。
伲个第一部脚踏车是红颜色的24寸金狮牌,第二部依旧是相通的牌子和色泽,只不过误买了26寸,踏了嗨稍稍吃力,没换。忽然发现,诚厚老师家的遗传基因好,来自倷慈父的聪明呀!清一色的英国货,自家装的服帖。对这辆父亲车的情意重。时间永恒。
@ch雪梅:在自行车的时代,在短距离上,一辆自行车的作用就如现在的一辆汽车。我父亲开柴油机,能修柴油机,装配一辆自行车太容易了。心灵手巧我不如父亲。谢谢雪梅!
诚厚一家四代人70年与自行车的厚缘,连同一家人厚德载物,欣欣向荣的家风与命运,在娓娓道来,带着温度的文字之中呈现,将历史,岁月的投影深邃折射。这样的文章,好有内涵与厚度。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此篇佳作,有生活,接地气,暖意融融,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进门出门天天看见楼道里那3辆车,自然想起了父亲那辆车。谢谢黎燕老师!
这三辆自行车的主人,分别是儿子和大宝、二宝。如数家珍,一个时代(期)的记忆。
@朝山暮寺55:谢谢朋友来访!
还是喜欢这张图片
感觉温馨温暖![花][花][花][花][花]
@风雨:那是七十年代的真实写照。谢谢!
四代自行车中,以第一代自制车最有特色和意义。它承载了老一辈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们接受用自行车作交通工具的新生事物,还能自己动手,体现勤俭朴实、能工巧匠的本色,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也是最长久的使用价值。所以它与花钱买的车是不一样的。
提前祝大哥大嫂大宝二宝中秋国庆快乐![爱心][爱心][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