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看到有一些喜欢喝热酒的老人,看上去很养生的样子,可他们一般并不长寿,后来我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一个与喝酒有关的玄机。
那时老家中尽管经济不发达,但婚丧嫁娶公事很多,父、兄不在家,我十几岁时经常代表家庭参加农村宴席。宴席上每个桌子做上首位置的,都是预先安排好的老者。
那些老人,一般德高望重,很受年轻人尊敬,大都喜欢喝加热的高度白酒。他们有的随身揣着一个酒壶,或者用主人家的酒壶,不是开水烫就是现场用个小炉烧。年轻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给他们张罗,更像是一种仪式。
当时我在桌上一般年龄最小经常负责温酒,所以对这些酒壶比较熟悉,有嘴的和无嘴的,黑黑的,他们说这是锡酒壶。没有手炉时,有时就拿一个小酒盅,倒上白酒点起来,再温那个壶里的酒,听到壶里面有响声了,就可以给老人们斟上热酒,那个活,其实挺累。
可这些老者很显老态,其实年龄并不很老,有的端起酒杯来,颤颤巍巍,胳膊直抖。
我曾问为什么?普遍解释是这些老人年轻时出苦力喝凉酒所致,所以现在改喝热酒。于是我更加诚惶诚恐,尽心尽力温酒。
以后则是不断传来他们生病或者死亡的消息,这些老人超过六十岁寿龄的不多。我有个伯父就感叹,他也就是五十多岁的活头。这个老村中似乎有着逃不掉的宿命。
我在之后去外地工作,曾经见有个邻村的工友在工地上班时,偷偷收拾废弃的汽车用电瓶,将其中的铅板收集起来,寄回老家。
我问干什么用?他说家里打锡壶用,家里材料缺乏。他家是锡匠世家。
我这才知道那些所谓锡壶,其实大部分是用铅或者是含铅量很高的锡做的。
那些老人属于铅中毒。热酒中铅的含量更高。
我知道铅是有毒的,但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危害。后来有机会问大医院的医生,铅中毒会造成什么后果?医生说,会破坏人身的免疫系统,造成多种并发症,易得癌症。
老人到了端酒杯胳膊摇摇晃晃的时候,已经是严重铅中毒了。
我留意专门请教了行家,真正的锡,是纯白色的金属。而铅,则是黑色的。
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已经很晚了,那个锡匠家的工友失去联系已经很多年。
过去皇帝多短命。据专家考证说,铜铅往往共生,那些鼎、樽、壶、釜之类含铅量都很高。所以皇亲贵族享用那些器具制作的山珍海味、丸丹膏散简直是催命进行曲之一。
乾隆皇帝寿命算是比较高的皇帝。但他热爱诗歌书法免去很多酒会,爱吃青菜淡饭免去许多炖炸。与其说会养生,反倒不如说他逃离了中毒的环境。
据此那些用假锡壶喝热酒的人多病短寿也就不奇怪了。前几年到老亲戚家游走,看到有的老人还在用黑酒壶烫酒,不免大吃一惊,我马上叫停。也联想起与此有关的诸多往事罗列在此,供大家参考。
建议大家再见到这种黑酒壶,应当告知当事人马上停用,或者改用其他器具,也算一个小小的善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1019
评论列表(20条)
深邃佳作,灵动抒写,内涵丰厚,让我受益匪浅。
@锦瑟黎燕:一点遇见与感想。多谢鼓励。信息共享。
真是“陈酒往事”啊!可惜你发现得迟了![赞]
读到“冒冷汗”,可见笔力劲道。
@柳絮晗烟:[赞][赞]习惯,真的很要命。发现也需要契机,感谢细心鉴评。
这倒是个新发现,很有见地,也有道理!
@鸣虫:谢谢肯定。生活中的确需要小心和科学。祝秋日愉快。
过去不太科学,结果早亡。现在许多邻居老喝,眼睛也不行了,还大量吸烟。肯定不会长寿。谢谢朋友知识。我喝酒比较少。
@杨自记:多谢杨兄关注。养生是各有各的谱。少喝酒是大原则。秋日吉祥。
@川明:少喝为好。祝好新朋友。
恳切之言,关爱可鉴!
@轻品慢尝:看到有那么人踏入误区,也比较着急。谢谢鼓励。
我们这儿冬天会把黄酒加热了喝,但白酒是不会加热的。所以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
@难诉相思:多谢关注。我们在山东中部,各地习俗的确相差很大。酒加热没问题,问题在于器具。
现在喝热酒的少了。我收藏有一套酒器,外层有壶套,内层很像你写的“锡”。挺吓人的。
@惑矣:老师的酒器应该是文物。使用就要小心了。胳膊抖肯定与和喝凉酒无关。
此篇佳作,有生活常识的科普,颇有价值。
@锦瑟黎燕: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偶有所得,意在引起参考和借鉴。秋日吉祥。
这个发现很有科学性,那个年代往往是被忽略的。我们那儿农村也有温酒的,但温的是黄酒,白酒是不温的。现在,黄酒没人喝了。
@诚厚:在山东偏远地区还是有很多人在用这种酒壶温白酒,不习惯和黄酒。谢老师美评。
每天喝酒过量,也会酒精中毒。症状就是哪天不喝酒,手就颤抖;含铅量很高的锡壶温酒,会铅中毒,二者混合结果就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