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村子里的铁匠铺是我上小学那年出现的。
其实,那所谓的铁匠铺,就是用破旧的苫布搭起来的一个简陋的棚子,叫它“打铁摊儿”似乎更准确,但村里的人们都习惯称其为铁匠铺。铁匠铺并不是常设加工点。它每年只开两次,一次是开春时节,一次是收秋之前。每次长则五天,短则三日。
印象中,铁匠铺每次都搭建在东西大街中部偏西一点的南侧,靠着玉哥家北屋的后山墙。
铁匠铺的主人是一对韩姓父子,村里人们分别称呼他们老韩师傅和小韩师傅。韩姓父子不是我们村的人,他们的家在距我们村七里多地的另一个村上。那时候,老韩师傅五十多岁,中等个头,瘦瘦的身板,花白的头发,黑黑的脸上布满皱纹。他平时很少露笑容,总是一脸严肃的样子;小韩师傅二十来岁,个子比父亲高出半头,粗胳膊粗腿,显得很是壮实。小伙子倒是爱说爱笑,脸上总漾着笑意,说起话来幽默风趣。
铁匠铺是父子俩用一辆平板车拉到我们村的。那车上有几根长短不一的木杆和一卷满是窟窿的苫布,有支灶台的木架子,有一个大风箱、半麻袋煤块、一只旧水桶、两卷破被裹,还有大铁砧子、大铁锤、小铁锤、破铁板、破犁头,再有就是一口小铁锅、半面袋小米、两只粗瓷大海碗、几块儿腌萝卜。这些便是铁匠铺的全部家当。
每次,父子俩拉着车到了玉哥家的房后,老韩师傅便进到玉哥家,与玉哥的父亲打声招呼,并嘱咐一声:“老哥,把该拾掇的物件儿找出来,抽工夫咱就弄得了!”——铁匠铺搭在玉哥家房后,不光“叮叮当当”添了噪音,而且做饭用水、淬火用水,都得从玉哥家的水瓮里往外舀,老韩师傅觉得给人家添了麻烦,便每次把玉哥家缺钉的铁耙、该加钢的锄板等给修理一番,算是一点儿补偿。玉哥的父亲答应着:“哎——好好!你快去忙吧!”同时,也不忘嘱咐一声,“兄弟,到了这儿你可别见外,缺什么只管家来拿!”
打完招呼,父子俩开始干活。挖土坑,埋木杆,围苫布;支灶台,安风箱,摆放铁砧……很快,简易的铁匠铺便搭建完毕。父子俩分别扎上一个由破麻袋缝制的围裙,接下来,小韩师傅“呼哒呼哒”地拉起风箱生火,老韩师傅则抄起那柄小铁锤在大铁砧上“叮叮叮叮”地敲击起来。顿时,那清脆的声音就传遍了全村——人们知道,铁匠铺开张了。
那时候,在上学和放学途中,我们总是围在铁匠铺前,痴痴地盯着那父子俩干活,久久不愿离去。铁匠铺对我们这帮小孩子有着一种巨大的魔力。不必说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那“唰唰”飞溅的铁花,是多么夺人耳目;也不必说淬火时,那红红的铁件儿入水刹那发出“吱——”的声响并腾起一股白烟,是多么有趣;更不必说那被烧得红红的丑陋粗笨的铁头块子,在“叮叮当当”的锤打声中竟变成铁钉、耙齿、镰头、锅铲、菜刀、门链吊等各种有型有样的物件,是多么神奇,单说小韩师傅吧,他简直太厉害了。他一个人要负责添煤、拉风箱、抡大锤,而且衔接有序,忙而不乱。你看,他两手正“呼哒呼哒”拉着大风箱,突然就腾出一只手,拿起煤铲“哗”地往炉口加上一铲煤,而那只拉风箱的手却片刻没停;当看到他爹老韩师傅用火钳夹起红红的铁件儿放到大铁砧上时,他又马上丢开风箱,抄起大铁锤,在他爹老韩师傅手里那把小铁锤的引领下,“当当”地砸起来。那柄大铁锤,被他抡得“呼呼”生风,又准又稳。最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么重的大铁锤,他居然一口气能打三十多下,而且面不改色,气不长出。要知道,那大铁锤可是死沉死沉的,我们一帮小男孩儿谁都拎不动。我们都试过。
那柄大铁锤不但我们这些小伙伴拎不动,就连玉哥的媳妇,那个三十多岁、爱说爱笑的女人也同样拎不动。
那天中午,我们几个同学在家吃完午饭,又背着书包早早地奔铁匠铺而来。到得铁匠铺时,正赶上老韩师傅和小韩师傅在吃饭。他俩的饭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每人一大海碗小米干饭,就着腌萝卜,顿顿如此。当时,两人正在为仅剩的一块儿腌萝卜推让着,小韩师傅说,自己吃得快,小米饭马上就吃完,不用就着腌萝卜。老韩师傅却执意要小韩师傅吃,说:“年轻人出力多,不吃些咸菜补充盐分哪行呢?”说着话,硬是把那块儿黑乎乎的腌萝卜,扔进了小韩师傅的碗里。我们几个小伙伴则在一边围着那柄大铁锤,轮换着搬弄,都想凭自己的力气把它搬离地面。小韩师傅很快就吃完了自己那碗饭,他抹抹嘴,对我们说:“别费劲了,你们指定是搬不动的。不如这样,我把大锤放在你们肩膀上,看谁扛的时间长,怎么样?”一听这话,我们都高兴地不得了,争着要先扛那大铁锤。就在这时,玉哥的媳妇端着一碗炒丝瓜进了铁匠铺,看见只有老韩师傅还在吃饭,说道:“哎呦,小韩师傅已经吃完了?那老韩师傅吃吧!——一碗炒丝瓜,也不是什么好菜,可总比顿顿啃那腌萝卜好咽些。”说话间,已把碗里的炒丝瓜倒进了老韩师傅的大海碗。老韩师傅赶忙站起身,诺诺说道:“哎呀,大侄媳妇啊,太让你破费了,太让你破费了!真是的……”玉哥的媳妇笑着说:“瞧您说的,一碗炒丝瓜就破费了?”转身看见小韩师傅正往我们肩上试着放那大铁锤,又说,“那么重的大铁锤,俺都拎不动,小孩子家能撑得住啊?”“嫂子,真得没有你说的那么重。不信放在你肩上试试?”说着,小韩师傅把大铁锤从我们肩上拿开,轻轻地移到玉哥的媳妇肩上,刚一挨肩膀,玉哥的媳妇就“哎呦”地叫着缩起肩膀说:“太重,俺可受不了!”小韩师傅马上把大铁锤拿了下来,嘻笑着说道:“嫂子可真会闹玄,铁锤还没挨着膀子就受不了。莫非这铁锤比玉哥那一百多斤的身子还重不成?”玉哥的媳妇顿时脸颊绯红,半嗔半怨地朝老韩师傅嚷道:“您瞧小韩师傅这张破嘴,净瞎说!”老韩师傅看了小韩师傅一眼,不无埋怨地说一句:“跟你玉嫂子总是没大没小的,该挨打!”……
那时候,我们都很佩服小韩师傅,也打心里喜欢小韩师傅。用现在的话说,小小的我们都成了小韩师傅的追星族了。他平时爱和我们说笑,从不厌烦我们。有时候,看我们挤得太靠前了,他便拍拍我们的肚子,示意我们往后靠,同时笑着说:“嗨!小家伙们不要挤得这么近,不然崩上铁花就麻烦了,烧坏了衣裳回家挨骂,烧坏了皮肉自己遭罪。”看到我们不情愿往后退,他接着说,“要不,你们回家去,让你娘给做个围裙穿上,再来这儿看,怎么样?”我们便哄笑着朝后面退几步。
与爱说爱笑的小韩师傅不一样,老韩师傅平时很少说话,总是皱着眉,抿着嘴,操着火钳和小铁锤没完没了地忙活。对那些前来加工活儿或挑买铁活件儿的人,更多的时候只是点点头。只有人家问他那物件儿多少钱时,他才开口报出一个数。有时,看到来人面露难色,他便立刻改口把钱数儿降下一些,甚至对一些像铁耙齿、铁钉子一类的小物件儿,干脆扔到来人的怀里,挥挥手让人走,分文不取。
记得有一天傍晚,放学后的我们依然围着铁匠铺,与小韩师傅说笑。老韩师傅刚刚把一小锅米饭焖上,村东头的庆匆匆忙忙来到了铁匠铺,对老韩师傅说:“九队那个鳏居的老吴头儿,就是小生儿的伯父——你认得的——今儿后晌儿没了,马上入殓,需要八颗大铁钉钉棺盖。”老韩师傅马上拿出八颗半尺多长的铁钉递到庆的手里。庆又有些为难地说:“老韩师傅,这钉子俺先拿走,只是钱得欠着。唉,一个孤老头儿,哪来的钱啊?那口薄茬棺材还是靠前后院勉强凑钱买的,所以这钉子就只能先从你这里赊了。”听了这话,老韩师傅说:“拿走吧,钱不用还了!”庆一怔,随即一脸感激地说道:“那,俺替小生儿一家谢谢你了,老韩师傅!”老韩师傅挥挥手,示意庆快去……
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吧,那简陋的铁匠铺从村里消失了, 后来,再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那飞溅的铁花,还有爱说爱笑的小韩师傅和沉默寡言的老韩师傅,却时常出现在梦中……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0360
评论列表(36条)
坐上沙发欣赏老师新作。
@悠扬琴声68:热烈欢迎!谢谢!
打铁摊儿铁匠铺,熊火热汗多辛苦。
叮叮当当敲打声,红红火火铁花舞。
丑陋粗笨铁头块,神奇物件纷出炉。
铁钉耙齿和镰头,锅铲菜刀门链数。
抡起大锤接有序,忙而不乱自作主。
又准又稳铁锤舞,多种物件存铁铺。
儿时记忆如梦幻,飞溅铁花溅思路。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您用诗的语言留评,为小文增色!祝您秋安!
文章丰满,鲜活,真实而生动塑造了人物形象,且有很强的可读性。我小时候见过打铁的,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小风厢的呼哒声,特别是两个人的密切配合,指哪儿打哪儿,准确无误,让人看的是目瞪口呆。[赞][赞][赞]
@悠扬琴声68:感谢您的雅评!能引起您美好的回忆,高兴!祝好!
老师把我们带入叮叮当当的铁匠铺,老韩师傅小韩师傅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喜欢读这样的好博文!!
@李宗宾19481957:谢谢!谢谢您雅评,祝好!
浓浓的生活气息,美美的旧时光!
@皓月蓝空:感谢您留评!祝秋安!
铁匠,也是手艺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技师。你写得这样形象、生动,我们好像也看过了铁匠铺,看到了大、小韩师傅。老师傅心善、手艺好;小师傅快乐开朗,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他们叮当叮当的打铁了。
@四格格:您说的极是,这些都是最底层的手艺人!这些远去的风景,只能珍藏在记忆中了!祝秋安!
小时侯的记忆那么鲜活,描绘起来还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赞][赞][赞]
@轻品慢尝:谢谢您的美评,祝好!
欣赏珍贵的老照片
他们真辛苦![汗][汗]
@风雨:谢谢!
文章独特之处,充满鲜活之力,真实书写人物,令人看得都不感觉累,栩栩如生的打铁父子两,叮当叮当那展出的火花,好似展现在眼前,充满生活气息的味道,人间处处有风景,满目童话是根本,弹跳之间是记忆,留下曾经是思考,风趣幽默是曾经,栩栩如生好死展现在身边,是灵活的七夕充满着人间烟火浓浓的味道。
@诃痴快乐:感谢您的美评,祝秋安!
靠打铁为生的勤劳的老韩父子,善良的玉哥两口子,一群半大孩童,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那种童年的记忆,是会存留一辈子的。
@难诉相思:谢谢您的美评!祝好!
灵动抒写,声情并茂,画面感徐徐展开,生活气息浓郁,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铁匠老韩师傅手艺很好啊,这父子俩为人也很厚道。以前的社会,以前的人,与现在可没法比。
@清河君: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好多属于过去的时光的职业都不见了,现在的乡村少了好多风景,更少了那种温馨悠长的人情世故。
@惑矣:感谢赏读留评!祝好!
老师文笔真棒,写的惟妙惟肖,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邯郸常跃进:感谢美评,祝好!
人物描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赞][赞][赞] 铁匠铺,是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记得上小学时,去学校的途中有一家铁匠铺,每次经过我总会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灿烂飞溅的红色铁花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驻足观望一阵。
@金方艺术摄影:感谢老师阅读留评!农村曾经长期出现过的铁匠铺,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很少见到了,成为了渐渐远去的风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很高兴能引起您的共鸣,祝好!
那年头常见的人和事,质朴忠厚,令人念想。
@一池烟雨:谢谢您来访留评!祝好!
朋友栩栩如生的灵动抒写也让我回忆起自己孩童时,我家附近铁匠铺一位老人打铁的活灵活现情景,只是帮助那位老人打帮手的年轻人不是儿子,是他的徒弟。朋友的文章满满的正能量,勤劳善良朴实的韩家父子,乐于助人的玉哥夫妻,还有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豫莲芳草:感谢您的美评!遥祝秋安!
朴实无华的文墨,觉得美美的赏过。文笔好的嘞![赞][赞][赞]
@ch雪梅:感谢您的留评!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