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细致的活一定是绣花,假若我说五大三粗的男子会绣花,有人相信吗?可能会说那只是传奇吧。在人们惯有的思维中,绣花这样细致的活肯定是女子的事,而南粤大地却偏偏巅覆了人们惯有的思维,竟然真是五大三粗的男子绣花,而且绣技比女子还要好,水平都是大师级的。
粤绣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绣品之一。粤绣分两大派支,一是广绣,一是潮绣;潮绣指潮汕地区的民间绣,广绣则是广东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广绣起源于黎族织锦,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最早记载是唐朝苏颚的《社阳杂编》,说:“唐永贞元年(唐顺宗 公元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 由此可见,当时南粤民间广绣的技艺已经相当精湛高超了。卢眉娘在皇宫的上乘绣品震惊了朝廷,许多绣品成为了宫廷皇亲国戚、高官达人的抢手藏品。
公元1514年,明正德九年,一位来粤经商的葡萄牙人,偶尔在广州街头见到有龙袍绣片出售,绣片工艺之精美、构图之华丽让他大为赞赏,当即购买了几幅,回国后当作礼物敬献给葡萄牙国王,国王喜出望外,如获至宝,重重奖赏了这位商人。国王爱不释手,常向人炫耀他得到的珍贵绣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欧洲。越来越多的欧洲商人购买广绣品,从此广绣在海外名声大振。就连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欣欣然变成广绣迷妹,还在英国成立了刺绣同业会,专门从中国进口大量的丝绸和丝线,为贵族们绣制各种华丽服饰和日用装饰品。后来查理一世继位后,在同业会的基础上,更是将刺绣推广普及到英伦三岛。西方学者对英王亲自推崇广绣的举止赞赏有加,说广绣是“中国人给西方的礼物。”
因为绣品和丝绸深受海外、特别是深受欧洲人的欢迎和喜爱,以致清朝时广绣的盛产达到了高峰。国内外好评如潮,海外出口旺销,在这种强劲势头的推动下,广绣业得到了更大的繁荣和发展。以广州为例,乾隆年间广州绣坊、绣庄多达50多家,绣工3000多人,成就了广绣蓬勃发展的鼎盛景象。于是广绣和丝制品就成了清朝粤海关、广州十三行的重要出口贸易商品。
广绣有两大特点:一是绣品画面满、构图繁密,几乎没有空隙,针法多变;多用大红大绿,色彩对比浓烈,绣面呈现出热闹、喜庆、紧凑的氛围。二是它的主要绣花工是男子,广东地区习惯称男子为“佬”,哥哥称“大佬”,弟弟称“细佬”,绣花男子则称为“花佬”。精细刺绣工多是五大三粗的“花佬”,这是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最大的不同。当然广绣也有绣女,一幅绣品中,绣女们只能做些粗枝碎叶的简单刺绣工序,主要的刺绣部分得由“花佬”来完成。除非是技艺能像卢眉娘那样高水平的绣女,才可与“花佬”一样担当刺绣中的重任,绝大多数绣女都只能是绣枝枝蔓蔓的辅助工,只能给“花佬”们打打下手。绣品中的重头戏一定得交由“花佬”负责,特别是大件的高端绣品,全是由“花佬”手持长针,还必须是站着,来一针一针的完成。所以,当时广绣的“花佬”多达3000多人,能称大师级水平的绣匠也多是“花佬”。
为什么“花佬”会成为广绣的主力军,有说是当地刺绣界有着技艺传男不传女的风俗;有说是当时绣品的出口任务太大,经常加班加点,熬夜赶工是常事,不适合女子;有的说当时很多都是大幅绣品,在刺绣时得长时间的站着用长针刺绣,劳动强度虽不大,但需要有超强的耐力,好的体力才能有耐力,一般女子的体力很难达标,所以广绣的主力军依赖的是“花佬”们。
现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绣品,这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从广州十三行出口销往海外的商品,后来是广州文物鉴赏家、文物收藏家们自费从海外陆陆续续收购回来私藏的。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成立之际,他们将这些价值昂贵的珍贵私藏品,无偿捐献给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的这些高端绣品就是当年“花佬”们的精彩杰作。
广绣主要是作为商品销往海外,而且大多是以海外市场为导向的定制绣品。它的商业属性让它具有了更多的实用性,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于是也能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市场。这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的绣品实物中就可以看到,有用广绣装饰成的单页屏风和折叠式屏风,有用广绣制作的服饰、鞋帽、小头巾、大披巾、门帘、灯罩、枱布、枕套、床罩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为了满足欧洲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专门定做的。东、西方因审美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花佬”们有着放眼世界、顾全大局的创新意识和商业头脑,他们不固持己见、不墨守陈规,在传统绣艺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风格,顺应潮流、顺应市场、顺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大胆作出了艺术上的借鉴、探索、改变和创新。
就是这群貌似五大三粗,心却比绣针细的“花佬”们,行走在精致、细柔的广绣行业里,用他们的智慧和灵巧双手让广绣不断创新、蓬勃、光大;让广绣的高端绣品和丝绸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在海外销量非常大、在海外销路非常好的商品,也造就了广绣和“花佬”在广绣史上的高光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在,“花佬”这一职业已逐渐退出了广绣的历史舞台,但我相信在广绣的史册中,定会留载一代代“花佬”的优秀业绩。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粤绣(广绣)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继承民间技艺,国家指定了粤绣(广绣)专门的传承人:陈少芳,女;许炽光,男。
许炽光先生虽已华发,但他匠心如初,飞针走线,以资授艺;小小绣针、细细绣线,在他那双男子汉大手中,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要多驯服有多驯服。许先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展现出广绣“花佬”的风采,他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告诉世人,“花佬”不是传奇。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0188
评论列表(133条)
先赶快坐上沙发
在欣赏佳作![微笑]
@风雨:欢迎,为你准备了沙发。
我和风雨老师挤一挤坐在沙发上,赏读美文。
@悠扬琴声68:挤着你了,对不起,以后得再多添置几张沙发才行。
“广绣主要是作为商品销往海外,而且大多是以海外市场为导向的定制绣品。它的商业属性让它具有了更多的实用性,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于是也能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市场。”[赞][赞][赞][赞][赞]
@风雨:广绣为当时的清政府创收了许多外汇。
小小绣针、细细绣线,在许炽光那双男子汉的大手中,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要多驯服有多驯服。真的了不起,让我惊叹不已!这就是广绣的魅力所在。
@悠扬琴声68:他们把男子汉的魅力,绣进了广绣里。
一段美文,道尽了粤绣的前世今生!欣赏!
@鸣虫:每种刺绣都有它的独特之处,男子绣花就是广绣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听说““花佬”,但”花佬”不是传奇。赞!
@2272 张英辅:我第一次听说时,也很心惊讶。
多谢!长知识了,受教了。
@轻品慢尝:不客气,谢谢阅读。
电站欣赏看仔细,文笔精彩一万分,漫天思绪在你家,描述昨日在眼前,一针一线闲工夫,得来不易向你学习经历。
@诃痴快乐:我会在缝纽机上绣花,但广绣我不会。
文笔不赖人人争先恐后看新鲜,左想右想书写春天的希望,一路赞歌在新浪,踏浪前来观望。
@诃痴快乐:欢迎你来阅读,周末快乐。
走近你家里真是收获满仓,慢慢阅读慢慢欣赏,仔细看了又看这里才是学习之天地,花团锦绣一年秋风里,写满金色太阳花,充满喜庆阳光照耀在千里。
@诃痴快乐:你有收获,我就高兴,我们彼此。
学习不努力,赶不上你的步伐,写作不努力没当上先锋,左想右想不顺手,还是跑到你家里,看看新鲜如花开,芬芳天地向前进。
@诃痴快乐:我家有花任你赏,你家的花我也天天赏。
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展现出广绣“花佬”的风采,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告诉世人,“花佬”不是传奇。
花佬是巧工能匠,非物质文化传人。
@阳光笙箫支剑笙:不知道前,还真以为是传奇,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格格的此篇佳作,细致入微,灵动描摹广绣的非同凡响,极具历史文化含量,让我大开眼界。
@锦瑟黎燕:广绣作为出口商品,在明清年间为朝廷赚了不少外汇。
文图俱佳,相互辉映,精美纷呈。好喜欢格格的通透拍摄,深邃抒写。
@锦瑟黎燕:各行各业都有它的历史,广绣的历史有点特别。
中国的绣品享誉世界,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为国争光。
@悠扬琴声68:我国的四大绣品,都是非常珍贵的,各有各的特色。
广绣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至实归。
@锦瑟黎燕:它的传统工艺文化渊源流长,荣满全球。
广绣,既是艺术品,也是精美绝伦的文化传承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锦瑟黎燕:广绣因为有粤海关之利,所以是畅销出口海外。
格格真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一篇文把广绣的起源发展,花佬的前世今生,论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大长见识。看标题,我还以为花佬是拈花惹草的人呢!
@豫莲芳草:那叫花心,花佬们可是凭手艺吃饭的人。
终于明白,“花佬”原来是男绣花匠!怪不得粤绣看上去磅礴大气,其主力军是“花佬”而非女绣工。“花佬”不是传奇,“花佬”有传承人。
@难诉相思: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是有很大的不同。
文笔飞花秀精华,诗词魅力到桥东,看看精彩是灵感,魅力文笔一路歌。
@诃痴快乐:听到你的笑声,也听到你的歌声。
悄然来到你家园,诗词魅力是华章,精心勾勒一幅画,年年秒回是养花。
@诃痴快乐:种下一朵花,让你欣赏。
精彩一路飞,看看是奇葩,锦绣莲花阁,同意不同功。
@诃痴快乐:“花佬”,听起来是有点奇葩。
飞花一根针,巧手来描画,精彩是灵活,徐徐展奇葩。
@诃痴快乐:一颗细细的针,绣出新天地。
“顺应潮流、顺应市场、顺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大胆作出了艺术上的借鉴、探索、改变和创新。”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广东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前沿,他们的商业意识很强。
都说好的厨子和好的裁缝都是男人,这有目共睹。可绣花,本以为有绣娘就够了,原来还有花佬,大开眼界!
@惑矣:我们常说:谁说女子不如男;“花佬”们可说:谁说男子不如女。
广绣则是广东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广绣起源于黎族织锦,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格格如此重磅推介,让我大开眼界。
@锦瑟黎燕:广绣曾为清朝的外贸收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丽的绣品,我好喜欢。那是人间人文艺术的结晶与具象展现,给人以想象空间。
@锦瑟黎燕:中国四大绣品,都是最美的艺术品。
你说怪不怪,男人做的事,大多比女人出彩。比如厨师,现在格格说的绣花,男人都是大师级的。
@锦瑟黎燕:发型师,化妆师、服装设计师应该是女性最擅长,结果都是男的。
男人的格局,胸襟,才情,是不是大多高于女人。
@锦瑟黎燕:通常女性右脑发达,善于形象思维,多于抒情;男性左脑发达,善于逻辑思维,多于哲理,但也有例外,花佬们就是例外。
花佬,粤绣(广绣)技艺顶呱呱。其实好多职业的大师级都是男的比女的厉害??
@ch雪梅:女子可说:谁说女子不如男; 男子也可说:谁说男子不如女。
格格沉浸并彰显这些大美的风土人情,情怀满是岁月沉香,该有多美好。
@锦瑟黎燕:历史的光彩,是最灿烂的,它像醇酒,越久越香。
格格的博园,已经打理成美轮美奂的晶莹绿洲,充满了艺术魅力,令人流连。
@锦瑟黎燕:你说的是我们的愿望,只是常常会事如愿违。
格格的大手笔下的“花佬”不是传奇,写的脉络清晰、翔实、读来引人入胜。广绣是神州大地的瑰宝,无数艺人、匠人热爱民族使其代代相传,走出国门,外贸的出口量也是很可观的!!!我们为中华民族点赞,为那些肯于付出的奉献者点赞!为格格博识、智慧的精彩博文点赞![赞][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谢谢你的阅读,是的,粤绣作为清朝时海外最旺销的商品之一,它为国库作出了贡献。
”许炽光先生虽已华发,但他匠心如初,飞针走线,以资授艺;小小绣针、细细绣线,在他那双男子汉大手中,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要多驯服有多驯服。许先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展现出广绣“花佬”的风采,他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告诉世人,“花佬”不是传奇。“[花][花][花][花]
@碧宇流云:国家指定许先生为粤绣传承人,说明国家对“花佬”是认可,并尊重的。
“在传统绣艺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风格,顺应潮流、顺应市场、顺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大胆作出了艺术上的借鉴、探索、改变和创新。”[赞][赞][赞][赞][赞]
@风雨:广绣主要是海外商品,得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创新是必然的。
格格的美作,介绍了四大名绣粤绣中广绣的历史,让只知苏绣的我开了眼界。四大名绣,有同有异,广绣的“花佬”就是个异。苏绣辉煌时有“十万绣娘”,都是女子。现在在镇湖,也出现了男子刺绣,但凤毛麟角,所以还没有一个与绣娘并称的名称。
@诚厚:现在广绣的“花佬”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想到在镇湖也服男子刺绣,难道苏绣也要来一段传奇。
许炽光先生虽已华发,但他匠心如初,飞针走线,以资授艺;小小绣针、细细绣线,在他那双男子汉大手中,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要多驯服有多驯服。许先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展现出广绣“花佬”的风采,他也以自身形象、以自身绣技告诉世人,“花佬”不是传奇。——这样的人,就拥有美丽人生,令人敬重。
@锦瑟黎燕:国家指定他为广绣传承人,就是对他职业的认可和尊重。
人生啊,能投去一件不同凡响的艺术事业中去,在精美绝伦的广绣留痕,就是最美的生命,穿越时空。
@锦瑟黎燕:“花佬”虽然只是一段历史,但他们造就了这段历史的高光时刻。
广绣的手工作品,有慢时光,慢节奏的优雅与精致,弥足珍贵。
@锦瑟黎燕:是一双双男人的手,绣出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喜欢格格的博园,独具一格,文图竞秀,唯美淡雅,有那盏灯艺术张力。
@锦瑟黎燕:哈,你总是在不断的鼓励,很谢谢你。有时我自己也会感觉到自己给的压力,有时也在想自己是不是需要这样认真,但每一动手写时就又不由自主的认真起来。
经格格的灵动抒写,我知道了广绣这么了不起,在外国人心目之中,有这么高的身份与礼赞。
@锦瑟黎燕:海外也有慧眼。
你我都是认真的人啊,对文字的敬畏与认真,已经深入骨髓了。
@锦瑟黎燕:对得起自己,才能心安吧。
啊,这粤绣作品确实高雅,赏心悦目!!祝愿这国宝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李宗宾19481957:应该国家会指派一代代传承人,不会让它们失传。
哇,真令人惊叹不已。非遗传人绣花大师竟是个老爷们儿,想都想不到呀。[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佬”也真给咱爷们儿长脸了,有志者事竟成呀。[可爱][可爱][可爱][花][花][花]
@一池烟雨:大老爷们能做的事情可多了、发型师、服装设计师,厨师。
惭愧,作为老广,且十三行有亲戚居住,却不知广绣花佬,感谢补充认知上的空缺,谢谢分享。
@清河君:这是你们老广的荣耀,名振海外。
欣赏历史,学习历史,大开眼界!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风雨:早安,我们一起学习。
就是这群貌似五大三粗,心却比绣针细的“花佬”们,行走在精致、细柔的广绣行业里,用他们的智慧和灵巧双手让广绣不断创新、蓬勃、光大;让广绣的高端绣品和丝绸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在海外销量非常大、在海外销路非常好的商品,也造就了广绣和“花佬”在广绣史上的高光时代。——格格为这些“花佬”立传,感人至深。
@锦瑟黎燕:有过贡献的人,在历史上总会留痕。
这些“花佬”为祖国名扬海内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五大三粗的男人能让绣花扬名,真的不简单。
现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绣品,这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从广州十三行出口销往海外的商品,后来是广州文物鉴赏家、文物收藏家们自费从海外陆陆续续收购回来私藏的。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成立之际,他们将这些价值昂贵的珍贵私藏品,无偿捐献给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的这些高端绣品就是当年“花佬”们的精彩杰作。——向这些慷慨捐赠的文物收藏家致敬,好有家国情怀与艺术眼光。
@锦瑟黎燕:十三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毀,资料全烧光了,什么都没剩下。
卯酉河的评论栏,让我在正文之外,品鉴到了格格多则面的风采,不亦说乎。
@锦瑟黎燕:哈,这算是画外音吧。
广绣“花佬”,恕我孤陋寡闻,这还是第1次听到这个称呼。不过细想一想也就明白了,男士体力好,没有家务杂事的牵挂,再加上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创造这样的奇迹,也就可以理解了。感谢老师精彩的分享!
@邯郸常跃进:你说得有道理,男子体力好,头脑好,双手巧。
为他们点赞,为他们喝彩!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谢谢,早上好。
在众多艺术领地,大师级的大多“男士”多,当然女士也有。按百分比而言,多少一目了然~
@朝山暮寺55:这是男士们的自豪。
“花佬”们有着放眼世界、顾全大局的创新意识和商业头脑,他们不固持己见、不墨守陈规,在传统绣艺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风格,顺应潮流、顺应市场、顺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大胆作出了艺术上的借鉴、探索、改变和创新。——这就是广绣以及所有艺术绣品生命之树常青之本源。
@锦瑟黎燕:广东一贯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格格的画外音,让我清晰感受到格格的脉动与气息,好喜欢。
@锦瑟黎燕:画外音可以闲聊,不必太认真。
我对绣品情有独钟,那些出神入化,星光璀璨的绣品,让我不忍离去。
@锦瑟黎燕:我也喜欢绣品,小时候见邻居绣花,我也跟着学,还学得像模像样,只是那是机绣,用缝纽机绣,不是手绣。
广州得岭南文化之神韵,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
@锦瑟黎燕:岭南古代是荒蛮之地,专门流放降职官员和罪犯。后来有得天独厚的海港和风景,成了中国最先进的商务、外交前沿之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空,是活在时间之外的艺术品。
@锦瑟黎燕:它们好像也有生命,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
格格精心打理自己的博园,以文图荟萃,色彩纷呈,内涵丰厚,引人注目而别有洞天。
@锦瑟黎燕:还差得远呢,我匀努力吧。
我婆婆是旗人,家人有给宫里做秀活的,耳需目染从小也练就了一双巧手。
@悠扬琴声68:你皇族的绣品工艺一定要求很高,你家有祖传的绣花技术,你也一定是巧手。
他们怎么那么心灵手巧呢
为他们点赞![赞][赞][赞][赞][赞]
@风雨:可能是从小就培养的吧,大多都是家传的。
镇湖专门选送了一批绣娘的子女进苏州工艺美院学习,毕业后传承苏绣。我在祥瑞文化研究会时,有个兼副秘书长的会员,夫人是刺绣大师,儿子工艺美院毕业后随母亲学苏绣,准备培养接班的。因为有文化,又专业学过美术,作品的创意远远超过母亲,当然刺绣的功底与大师母亲还有差距。这样的“绣男”,肯定不会叫花佬。
@诚厚:“佬”是岭南地区的特称,只有粤绣的绣男才是“花佬”,对苏绣、湘绣、蜀绣不适宜。对现代化的绣男就更不适宜了。
喜欢格格的每篇佳作,总是让我喜出望外,收获颇丰。
@锦瑟黎燕:我知道你总是以鼓励为主,但我很感谢你。
人生啊,喜爱烟火气,也喜爱凝聚人类智慧与心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瑟黎燕:有烟火气,才有延续和传承。
“花佬”刺绣,那得有多大的定力啊,耐心,细心,匠心!
读博文,学知识,问好格格老师![花][花]
太美了!许炽光先生了不起1
@紫潭的博客:就是,照片中看他的神气很帅吧。
@四格格:不是帅,是专注力!这是最吸引我的。
@紫潭的博客:你说得对,技艺就是从专注中来。